读书,“有用”与“风雅”并不互相绝缘 | 编辑部聊天室
第82期主持人 | 潘文捷
世界读书日到了!在疫情放开之后的第一年,和读书相关的活动似乎分外热闹。今年春天,我做过一篇题为《三年没见,2023年北京图书订货会首日人气爆棚》的现场报道(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8967639.html),在订货会上,我听到不少参与者发出了“今年的人真是太多了,是平常的两三倍”的感叹。4月的郎园Vintage北京图书市集再次出现了人挤人的盛况,此后北京又迎来了做书市集、2023北京书市等等与图书相关的线下活动。买书、读书、参加现场活动成为了今年春天的流行之事。
回想2021年的世界读书日,我做过一个报道,说的是北京三里屯街头建起了一间透明“厕所”,内有马桶,还悬挂着各式各样的图书,“厕所”外侧则挂满了印有作家金句和书单的卷纸,过往行人可以自行取拿。这一间街边“厕所”的灵感来自于《2021中国书房与阅读现状洞察》报告。(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6001356.html)
报告发现,中国人均书房面积仅0.65㎡,不足一个马桶大小。报告调研了各地书房的花费成本,显示全国实现“书房自由”的平均成本为29万元,其中深圳、上海、北京的书房成本位列前三甲,分别高达近110万元、78万元、75万元,一线城市近9成家庭没有书房。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书似乎是一件奢侈的事。
该调查还显示,虽然读者似乎愿意购买“风花雪月”的书籍,但真正阅读的还是那些可以带来实际利益的图书。在有书房的家庭里,收藏率最高的图书类型是人文社科类图书,但被阅读得最多的则是经管、考试、工具、教辅、专业书籍、童书等“经世致用”的书,合计占比高达68%。其实,书房里的很多藏书没有被翻阅过,在73.5%的家庭书房里,一半以上的书都没有看过。
公共书房理应是
必需品而非奢侈品
“书能提供给你知识,但之后它们就变成了装饰。对真正的爱书之人来说,这可能听起来很可怕,但我认为让它们成为我美学世界中的一部分也是尊重它们的一种方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