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顺风车的冲击下,客运站还能活多久?
为什么说客运站没消失,比消失还可怕?
文|于竟然
编辑|方婷
来源|36氪财经(ID:krfinance)
封面来源|IC photo
先说事实,客运站关停的公告,这两年是真的铺天盖地。
武汉新建最大客运站,不到三年关门大吉,北京10个客运站计划只留俩,广州更是一年减少十来家。
即便一些客运站幸存下来了,平时坐车的人可能还没停着的车多。
但别看客运站变成现在这样,想当年,它也是非常辉煌的。
客运站,承担的主要是中短途行程,2000年之前,无论是出门打工,还是做点买卖,从阜新去沈阳、从诸暨去杭州、从福鼎去温州,别说去个省城,哪怕只是去个县城,可能都是个改变命运的大事。
那长途一点的,一般就是北方南下到广州,也是能坐一天一夜的客车,一路上吐啊吐啊,就到了花花世界的广州,一车一车的年轻人,就这样,从故乡被拉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
但到了最近十年,客运站怕是真笑不出来了,客运量在2012年达峰之后(355.7亿人次),每年都在降,前两年更是来了波“脚踝斩”,客运量仅剩巅峰时期的七分之一。
原因,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一方面是私家车变多了。
然后顺风车、拼车业务再一多起来,客运就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但更猛烈的冲击,还是来自性价比极高的铁路,光高铁里程,近十年,就翻了4倍。
京津冀铁路开通之后,天津到北京的汽车客运量,只剩原来30%。
渝万高铁通了之后,梁平到重庆的客运量,就从每天两千多人直接降到了两百多,剩了10%。
但轨道交通不仅仅是提高了出行体验,从经济层面来看,它更重要的价值,是重塑了城市结构和交通运输方式。
过去,公路主导的中短途,就决定了城市发展只能是片状、组团的,想赚钱,那就得去核心城市。
而现在,轨道路网铺开,城市之间都连上了,这就塑造了区域化、城市群网络化新的发展形式。
这样的发展史趋势也是必然,有学者就指出,大城市应该控制公路客运交通的发展,否则拥挤的交通将会增加居民的出行成本,使城市活力下降。而且以高速公路网为主体的运输网络,更是难以支撑区域未来发展要求,要建立高运量的城际轨道交通系统。
像东京、纽约、巴黎和伦敦这几个都市圈,轨道方式在通勤交通中的比例能达到60%~80%,比例相当高。
而在国内,像当年改革开放最早的珠三角地区,也预测在2030年,区域轨道运输比重将提高到55%,公路运输的比重下降到40%,客运量还要进一步减少。
所以说,客运站的消失,也算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时代总是像车轮一样滚滚向前,我们没时间怀念,只能跟上脚步,也去滚滚向前。
36氪旗下官方公众号
来个“分享、点赞、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