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分房的消亡:房地产的三个时代
关注小号防失联
今天公布的三月最新数据比较诡异,关于复苏的预期更加扑朔迷离。
放水很猛,货币很松,3月信贷增加3.89万亿元,M2增长12.7%。
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12.7%,预估为12.7%,前值为12.9%;狭义货币(M1)余额67.81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10.56万亿元,同比增长11%。一季度净投放现金961亿元。
再看看实体经济,3月CPI同比0.7%,前值1%;PPI同比-2.5%,前值-1.4%。
一面央妈博爱,大水灌溉,另一面需求萎靡不振,老百姓不消费。M2那么高,CPI那么低,这是教科书一样经典的通缩。
通缩,是货币角度的观察,换个词,就是衰退,再严重点,叫萧条。其实,都是话术的概念之争,衰退(recession)和萧条(depression)没法准确区分,有个经济学笑话:当你的邻居失去工作时,是衰退;当你也失业的时候,是萧条。
也没啥好办法,外需不景气,除中国之外的全世界都在加息反通胀的周期,中国扩大内需,从我童年就听过,喊了十几年,光靠内循环很难转得动,无非就这几招:减税、货币宽松、财政积极,还有一条提高社会保障,实在不行就学欧美,直接给老百姓账户充值。
减税:在降,主要是在供给侧给中小企业降税减负,保主体。给居民个人减税的空间很小,因为全国符合条件交个税的人数才6500万(以前起征点低的时候最多1亿多人),中低收入者太多,本来多数劳动者就不交税。
货币:已经连续降准,空间越来越窄,市场都在预期降息。
财政:继续,但地方债务太高,制约了撸起袖子大干的劲头,只有中央财政有条件加杠杆。
社保:拭目以待。老龄化程度太快,社保的资金池本来就快干了,目前趋势是削减控费。
充值:拭目以待。胡锡进说了,都发钱相当于都没发钱。
当然,谁都知道,最大的内需是房地产,房地产如果能重启,一切问题都能继续掩盖。
房地产是印钞机,是信用的放大器,货币供应传导主要还是靠地产链。目前最大的症结是这个传导链条被干废了,所以源头放了这么多水,终端的CPI依然低迷,这是典型的流动性陷阱。资金空转不向实体传导,会蕴藏巨大风险。
我在《“三支箭”,能否拯救房地产?》里说,去年的“三支箭”,主要是解决融资端的问题,修复房企的资产负债表。而未来的问题会出在需求端。
房地产这把夜壶,再臭,也得捧出来。
私募小魔女李蓓说房地产供给侧改革存在大机会,地产股应声而涨,其实不是一个人唱多就能力挽狂澜,而是3月的数据提前泄露了,机构趁机拉了一波。
3月的数据确实有回暖信号,人民币贷款增加3.89万亿元,同比多增7497亿元。其中,居民中长期信贷大幅增加6348亿,上月仅增863亿。
可以看出,3月的住户贷款突然出现爆发式增长,当然这是建立在环比前两个月极低的基数之上的。一季度的居民贷款增加基本集中在3月份,环比增幅高达500%。总体来说,中长期贷款基本和去年持平,比前年要低一半。
如果势头能够持续,房地产市场大致是企稳了。尤其是一线城市,北京的二手房在放量,二手房一热,大量改善性需求释放出来,将会传导到新房市场。去年房企爆雷大潮,拿地很少,开工面积只有往年一半,去库存是房地产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所以,一线城市,以及成都为代表的个别二线城市,我估计未来房价下跌的概率不大,恢复温和上涨是可能的。
而且,现在各个城市的地方政府,在“一城一策”的旗帜下,逐步地松绑“限购”“限贷”,恢复市场化,大量保障房政策也在调整。没办法,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原因很简单,因为没人买,免费的是最贵的。截止目前,深圳共推出11个人才房项目,共计8510套。认购数不少,可最终结果,超过一半都选择了放弃,只有2000套被锁定。整体去化率仅有23.5%。
这些保障房,虽然表面价格比市场价便宜,但运作机制也是依靠市场化,开发商是无利不起早,羊毛出在羊身上。地段偏远,配套不足,质量低劣,偷工减料,持有条件异常苛刻,都是这些住房乏人问津的原因。
北京在年初谣传要大建保障房,推出京版的“八万五”计划,马上就被政府辟谣了。
想想当年香港董伯的“八万五建屋计划”,导致市场喊出“崩盘论”,最后无疾而终。
1997年之前香港房价连续上涨,首任特首董建华在1997年发表的首份施政报告中宣布,计划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当年香港建成的住宅单位是64400个。2000年“八万五”住宅面市,结果时移世易,香港赶上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房地产泡沫破灭,加大供给是雪上加霜,房价一路低迷,直到2003年“非典”,砸下一个百年大坑。
按说房价下跌,应该万民欢喜吧,其实不然,香港市民恨死这个“八万五”计划了,导致了董伯民望大跌,提前退休养老。李嘉诚说过,房价再怎么涨,也没人跳楼;但房价一跌,肯定有人跳楼的。信哉斯言!因为一个城市,平常发声大的是买不起房的年轻人,而沉默的大多数是有房供房的业主们。香港房价深度腰斩,导致大批购房的中产阶级业主沦为“负翁”,负资产一族,因为房屋总价跌破了首付,而房贷必须按时偿还,这意味着,一套房屋,债务已经超过了市值。房价涨,政府挨骂;房价跌,政府更被骂成筛子。后来,香港政府逐步淡出“八万五”计划,大幅降低了住宅供应数量,十几年后,香港房价超越1997年的高点,创出新高。
一、房地产1.0时代
房地产1.0是人民群众至今怀念的福利房时代。
计划经济,全国人民的住房都被计划了,没有了房地产市场,住房变成了福利制度。结果呢,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6平方米,而1949年是4.5平方米。建国30年,中国城镇居民的平均住宅面积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比1949年每人少了0.9平方米。十几户挤在一个大杂院里,共用厨房共用厕所,是70后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三代同堂挤在一间老破小里,是常态。这就是计划经济的福利?!
福利分房是不要钱,但根本就没房,体制内单位分房要排队,普通职工恐怕排到退休也难混上一套两居室。
怀念福利分房的,其实更多是对童年的怀旧,以及建立在无知之上的想象。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看看房改热播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老百姓的真实居住条件是什么样。
二、房地产2.0时代
房地产2.0是商品房时代。虽然一直在改革,但雷声大雨点小,真正下决心是1998年。1998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同年下半年开始全面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商品房成为满足居住需求的主要方式。
据王石的自传《道路与梦想》记载,还是王石给朱总理出的主意:
1997年11月的一天,王石接到通知: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到了深圳,要听取企业汇报,深圳市委安排了3家出口型企业,3家房地产企业,万科是其中之一。
发言时限10分钟,可王石讲完10分钟,并没有被叫停,他就“放胆”谈起对房地产前景的看法,还向朱镕基提问:“不知道朱总理怎么看住宅市场?”朱镕基反问:“如果取消福利房分配制,房地产行业能成为支柱产业吗?”;“如果金融市场开放,房地产行业还不能成为支柱产业吗?”王石接连回答了两个“不能”。
过了两个月,建设部、国务院住房办、国家体改委、土地总局等国务院有关部门来人,约王石去北京参加有关内部小范围研讨会。
……
当时强势启动商品房市场,一刀切停止福利分房,配套银行的商品房按揭,本意是救燃眉之急,因为90年代中国经济面临严重的通缩,企业库存挤压如山,三角债困扰,商品房市场是刺激内需的大招。
结果,这一举不啻于按下核按钮。等待中国人的,是一个前所未有、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新时代。从此,石破天惊,绵延至今长达20年的房地产超级大牛市启动了!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的新时代,房屋私产化的新时代,财富核聚变的新时代。
很多人咒骂这个商品房时代,其实,数字有真相,202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1.76平方米,与改革之初的人均3.6平方米相比,改革开放40多年人均居住面积增长十倍,而且居住质量现在的商品房与过去的老破小相比,不亚于天堂与地狱。
从财富上看,目前中国家庭的财富70%以上沉淀在房产上,可以说房子是最主要的私人财富载体。
客观说,商品房改革的成功是巨大的,简直可以说是人间奇迹!这种成功的效果甚至连决策者当初都没有预料到。商品房不仅仅是提升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重要的是,牢固的把私有财产权植入每个居民的脑海,有恒产者有恒心。
房子,就是凝固的历史。
三、房地产3.0时代
中国还在摸索,房地产3.0是多元混杂的说不清时代。商品房对于福利房是巨大的进步,但副作用也是明显的,就是高房价,买房难,以及房地产增值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
试想,穿越回90年代,两个屌丝,一个按揭多买了两套房,一个相信劳动价值学说,靠诚实劳动踏踏实实生活。30年之后,一个成为千万富翁,衣食无忧;一个被生活榨干了精力和生命,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每年面对着老婆孩子怨怼的目光,情何以堪?然而,此时,房价已非他的劳动回报所能承受。
阶层分裂了!是劳动光荣还是买房光荣?口头宣扬的是前者,市场奖励的是后者。
房地产3.0时代应运而生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租售并举、市场与保障并存的新体制。
但无论如何,中国已经回不去了!现在就算允许国企福利分房,也没领导愿意为员工干这脏活。当年还没商品房,大家都不知道房屋的市场价值,单位每次分房都像打一场内战,不撕逼到头破血流不会罢休。福利房时代,领导最头疼的就是分房,员工软硬兼施,为了分房,软的可以跟领导下跪上床,硬的可以挥刀砍人。何况现在房子的价格都是明码标价,一套房子相当于几辈子工资,你让领导怎么分?领导自己早就有房了,哪有动力为员工谋福利?
通缩时代,一线城市的核心区域房价依然不会下跌,反而更为坚挺。原因不是需求多旺盛,而是因为供给侧的严控,不增加供给的任何调控,都是耍流氓。北上广深房价居高不下的最主要原因是2004年以来住宅建设用地指标不断缩减,北京五环外还有大量农田,香港新界也到处是农田绿地,为什么不开发?中国的一线城市与东京、纽约等大都会比,无论人口规模、密度和开发程度均有明显差距,以北京为例,北京建成区面积仅2153平方公里,还有大量的未开发区域。
市场经济是有规律的,免费才是最贵的,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