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考试作弊这件事,跟孩子聊聊“公平”育儿2023-04-11 23:04最近,儿子吉普班里进行了一场考试。发考卷那天放学回家,吉普一直闷闷不乐。“怎么了?吉普”“小A这次考了全班第一,但是考试那天我看到他偷偷翻书作弊!”“老师知道这件事吗?”“老师没看到,还在班里夸他进步很大,我要是翻书考的肯定比他好。”“那你会像他一样作弊吗?”“不会···但是为了这次考试我很努力,太不公平了!”······上小学的儿子吉普学习成绩一直不错,通常在班里能拿到第一或第二的成绩。这次考试,同学通过作弊超过了他,他心里十分不平衡。其实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不公平”,关键在于我们要怎么去看待、去处理。刚好趁着这件事,我该跟儿子好好聊聊“公平”与“不公平”。三步走,引导孩子解开心结 第一步:共情,先消化情绪 “妈妈知道你很委屈,因为妈妈看到你为了这次考试非常努力,没想到别人却用作弊的方式超过了你,你觉得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是不是。”说中了吉普心里的想法后,他委屈地哭起来,我轻轻拍他的背,陪着他慢慢冷静下来。当孩子情绪爆发时,他弱小的“理智脑”根本控制不住强大的“情绪脑”。如果这时候讲道理,完全是白费口舌,我们不如先让孩子痛快发泄出来。情绪是需要流淌的,当孩子的情绪流淌出去,他们自己就会调整为理智模式。吉普哭了很久,冷静后他开始能用平和的语气与我对话了。第二步:顺应孩子的思辨能力,引导孩子分析问题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认知会逐步发展进入思辨期,这时他们会对很多事情开始质疑和批判。吉普为同学作弊取得高分却赢得表扬的事情感到愤愤不平,正是他思辨能力发展的表现。“你说作弊是不对的,那你觉得作弊都有哪些坏处呢?” “作弊就是欺骗,是没有原则。” “是的。他作弊欺骗了老师和家长,你觉得他还欺骗了谁?” “当然是糊弄他自己,靠作弊写上的答案,到最后不还是没学会吗?”“对呀!靠作弊取得的好成绩,并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终究不能长久。“ “而且很有可能被老师抓到,然后全班同学就都知道了······” “是啊,不会每次都不被发现,而且大型考试都是很严格的。” “嗯。” “那你还想跟他一样,冒着老师再也不信任你、同学也看不起你的风险,为了偶尔几次高分去作弊吗?” 吉普果断拒绝了。 我带着吉普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分析问题,并引导他思考、鼓励他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他自己也能推导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当吉普问我“为什么”“凭什么”,甚至扬言下次自己也要作弊来找回公平时,可见他只是知道作弊是不对的,并没仔细想过作弊有哪些坏处。当吉普领会到作弊的危害时,他再也不觉得同学占了便宜。 第三步:帮孩子转换思维,小心掉入“公平陷阱”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这世界有“公平”,同时也有很多“不公平”,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得偿所愿。过分关注“公平”,小心掉入“公平陷阱”。 比如考试作弊这件事,平时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自己的学习情况,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过多跟别人做比较。别人作弊可能是因为自身实力不足或不自信,对于自己而言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实力。面对不同的“不公平”,有不同的应对策略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不公平”的事情,引发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帮助孩子梳理思路时,策略也是有差异的。 1、别人破坏规则带来的不公平比如插队、闯红灯、作弊等,都是因为别人破坏规则让我们产生了不公平的感觉。 面对这种不公平,可以利用孩子的思辨能力,引导他分析该种行为的负面影响。能让孩子意识到,无论是从荣誉感还是从实际危害考虑,都应该摒弃这种走捷径的行为。当孩子长大走入社会后,这样的“不公平”会越来越多。咱们做父母的,无法改变社会或者约束他人,但是我们可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引导孩子学会如何面对,在孩子心里种下阳光自信的种子。 2、思维局限带来的不公平 还有一种“不公平”是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导致的,通常对方并没有破坏规则,而是孩子自身产生了失衡心理。 这让我回想起吉普有一次竞选班干部,他非常兴奋的写了申请书,想竞选学习委员,结果以几票之差落选了。 当选学习委员的小C,各方面都与吉普非常相似:学习成绩与吉普不相上下,也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有时会管不住自己。 “小C上次考试还没我分高呢,为什么他能当学习委员,学习委员不应该学习最好吗?”“妈妈,小C昨天还因为在楼道跑被老师批评了,为什么大家还是选他不选我。” 吉普认为,两人同样都是学习好,纪律不好,为什么投票给小C的同学多,投给自己的就少。 我很清楚吉普与小C的差距在哪里:小C是一个非常热心的男孩,班里同学学习遇到困难,小C总是会帮助同学讲解,但是吉普很少这样。 学习委员不应该只看个人成绩,能够带动班里同学一起学习进步的小C显然更符合这个职位。 为了让吉普明白这个道理,我与吉普在家进行了一次角色互换的模拟投票:“假设你现在不是你,是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小D。今天来上学,你发现昨天的作业还有好几道题不会,马上就交作业了你非常慌张,这时,你觉得谁会帮你讲一讲这几道题?” “小C!小C平时经常给同学讲题,找他他一定答应!” “现在你变回你自己了,如果小D向你求助,让你帮他把昨天的作业重新看一下,你会怎么做呢?” “直接把我的作业给他不就行了。” “所以除了个人学习成绩和纪律,你发现你跟小C有哪些不同了吗?” 对话已经再明显不过,吉普当然已经明白自己与小C之间的差距,同时他也学会了换位思考、用更全面的视角去分析问题。有时孩子觉得事情不公平,是因为他的眼光受到了局限。通过换位思考的模拟游戏,让孩子作为裁判或旁观者,来重新审视他认为不公平的事情。3、期待值过高导致的不公平 还有一种不公平,是孩子对于事情的期待值过高导致的,这时就要引导孩子合理管理期待值。 比如,吉普刚上小学时,有一次我们去公园排队玩秋千。前面有两个小朋友,第一个小朋友玩5分钟就下来了,轮到第二个小朋友,吉普想当然以为第二个小朋友也只玩5分钟,谁知第二个小朋友都玩了20分钟了,依然没有要下来的意思。 吉普非常生气:“这太不公平了,他等了5分钟就玩到秋千了,凭什么轮到我了,他就一直不下来。” 这便是期待值过高导致的不公平。想避免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处处为孩子进行期待值的预警,让孩子合理评估自己的期待。比如当看到前面很多人排队时,我们可以向孩子表明:我们可能会等很久,你愿意等吗?或者我们先换别的玩玩? 孩子在生活中如果能提前对变数做出一个预判,在遇到与自己预期不同的情况时,就不会情绪失控,而是慢慢接受和习惯这种变数。遇到不公并不是一味妥协,有时也要勇于发声以上关于公平的讨论,我更愿意把他们定义为孩子眼中的“绝对公平”,当遇到这些情况时,帮助他们化解过去就好。但是,生活中也常常会伴随很多不公,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这时候就要告诉孩子不能一味妥协。我们可以协助孩子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已经换位思考了吗?这件事真的不是在追求绝对的公平吗?第二个问题:这件事影响到我了吗?触及到我的利益了吗?伤害到我了吗?当孩子面对触及自己底线、损害自己利益,比如被冤枉、替人顶罪、被甩锅等不公时,我们应该支持孩子勇敢发声。孩子会有秩序敏感期,这时候孩子追求绝对公平是非常正常的,家长不用特别焦虑。随着孩子接触更多复杂的情况,他们会不断提高认知,从而会更好地适应这复杂的世界。编辑丨菠萝题图丨图虫创意参考资料丨[1]《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作者周岭 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年: 2020-10[2]《杜威思维训练: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原作名: How we think)作者: (美) 约翰· 杜威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年: 2021-10[3]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19321496469550 相关阅读 1岁小孩都知道公平,凭什么姐姐就得养弟弟?为什么美国的老师给不同孩子留不同作业,没有让我感到不公平老大就得让着老二吗?凭什么!不谈学习的时候,儿子厉害得让我感到陌生✍️|作 者 招 募 & 投稿|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