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跟孩子聊天,多和孩子沟通,才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来源 | 女儿派原创
最近,偶然间看了一则清华教授彭凯平的访谈。
在访谈中,他提到了这样一个观点:
“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未来需要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人才,起码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技能,一是复杂思维,二是沟通的能力。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会说话、会表达、会沟通、会感染、会宣传、会召唤。”
在彭凯平教授眼中,说话正是人类最显著的优势之一。
“以后,我们中国人不能只满足于做事情,我们一定要制定规则,要做世界领袖。
领袖都干什么?
会说话,召唤一些人呐!”
说话,看似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
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曾因为“不会说话”造成了太多误解与矛盾,因为“沉默寡言”吃了不少“哑巴亏”。
就像《关键对话》一书中写的:
“大部分影响生活的事情,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都是沟通不善而导致的。”
早在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布罗卡就发现,大脑和语言是息息相关的。
近年来,随着脑成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大脑中有这样两个位置,分别是:
布洛卡区,负责组织语言;
韦尼克区,负责理解语言。
而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大脑中相应的区域也会被激活。
英国学者还曾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了,如果大脑长时间受到大量言语信息的冲击,脑功能甚至都会发生改变。
《自然》杂志上,就刊登过这样一个实验:
研究人员选取了88位受试者,通过技术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
结果发现,“话”多的双语者(可以理解为掌握,并大量使用两种语言的人)的灰质密度显著增大。
一般而言,大脑的灰质密度越高,智力测试表现越好,智商也就越高。
另外,实验还发现,灰质密度的变化还与年龄密切相关。
也就是说,越早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大脑的灰质密度越高,智商也就越高。
我查阅了大量资料后,还发现:
“话多”的孩子不仅更聪明、更专注,在学习策略、问题解决、认知能力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因此,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孩子,未来更可期。
每个“话多”的孩子背后
一个孩子会不会表达,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
语言学家Hoff做过一个实验:
他按照学历和岗位为标准,找了33个大学及以上学历,从事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的妈妈,将她们称为“高SES母亲”。
又找了30个高中及以下学历,从事无技术性和服务类岗位的妈妈,称之为“低SES母亲”。
他的实验内容,就是观察妈妈和孩子在家庭中的日常对话。
结果表明,高SES母亲和孩子对话时,无论是句子数量、句子长度,还是词汇丰富度等方面都优于低SES母亲。
相应的,高SES母亲的孩子掌握的词汇量,也远远超过低SES母亲的孩子。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种差距并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出现了一个相差三千万的“词汇鸿沟”。
几位美国学者曾做过一个著名的研究。
他们对42组专业人士家庭(也就是中产及以上的家庭)、工薪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词汇量发展进行了长达两年半的跟踪。
研究人员发现:
专业人士家庭中,父母平均每小时对孩子说的词汇量约为2153个;
工薪家庭约为1251个;
而低收入家庭约为616个。
到了孩子4岁时,专业人士家庭的孩子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词汇量的差距已经高达3200万个。
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高收入家庭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更长,更重视和孩子的互动。
而低收入家庭中,父母疲于奔命,跟孩子的交流也更少。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就曾在自传中提到,父亲对自己进行教育启蒙的方式之一,就是聊天。
有一回,父亲和他一起读《大英百科全书》,读到了关于恐龙的部分。
书中写道:
“它(恐龙)有25英尺高,脑袋有6英尺宽。”
如果是一般的父母,可能念完这句话就结束了。
但费曼的父亲停了下来,还对儿子开启了“话唠”模式:
“让我们看看那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如果它站在我们家前院,就足以把头伸进窗户里来。不过呢,它也可能会遇到点麻烦,它的头太宽了,可能会击碎玻璃……”
父母永远是孩子最好的摆渡人。
如果想要收获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学会聊天,在孩子的心中播下知识和智慧的种子。
如何和孩子沟通?
父母须牢记“两要两不要”
网上曾有一份关于父母和孩子每天聊天时间的调查,数据显示:
“在4000个小学生家庭中,能聊10分钟左右的占34.53%;能聊20分钟的占27.14%;能聊半小时的占31.1%。
仅有7%的孩子每天能和父母聊1小时及以上。”
很多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聊天,觉得父母目的性太强,每天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学习及作业”。
其实,想要跟孩子保持亲密,好好聊下去,只要掌握这几点就够了:
(1)两要
提问的时候,要尊重孩子的特点
妈妈:“今天都学了什么?”
女儿:“……”
妈妈:“半个小时前才上的课,现在就忘了?”
女儿:“没有。”
妈妈:“那你倒是说啊!”
女儿:“唔……就平时的那些呗。”
妈妈:“你这孩子,一天到晚什么都不说,跟个闷葫芦一样!”
其实,孩子小时候词汇量有限,再加上记忆是以形象记忆、短时记忆为主,面对父母宽泛的问题时,通常没办法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些特点,就会觉得孩子是在搪塞、敷衍,不愿意和自己聊天。
这时候,不妨辅助其他的沟通方式。
比如:
发现孩子没办法立刻回答自己问题时,父母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语言,用一种孩子能听懂、好理解的方式提问。
同时,善用身体语言,抱抱孩子、亲亲孩子的额头,安抚孩子的焦虑。
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画画、唱歌,通过更直观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想法后,再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
表扬的时候,要补充具体的细节
相比用单一的词语概括孩子的行为。
表扬孩子的时候多描述细节,不仅能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真诚,还能丰富孩子的词汇量。
比如,孩子今天主动帮妈妈洗碗。
可以说:
“宝贝,今天吃完饭你主动帮妈妈洗碗,还洗得这么干净,真的很棒。
最让妈妈惊讶的是,你洗完后,还懂得用抹布蘸干碗里的水,真的很细心,一看就是平时用心观察了。
我可以抱一下勤劳、贴心又可爱的你吗?”
(2)两不要
能用“是”与“不是”回答的不要问
经常问孩子“今天开心吗?”、“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讲?”、“记不记得回家后要干什么?”之类的问题。
等孩子回答“开心”、“听了”、“记得”后,就不知道该如何继续话题了。
其实,提问的方式比聊天的内容更重要。
父母可以在提问的时候多用“什么”、“怎么”、“为什么”等词语,调动孩子的思维、丰富沟通的话题:
(1)趣味性提问
父母以孩子的兴趣点切入,多样化地呈现问题,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孩子说下去。
例如:
“宝宝,看你今天这么开心,是因为老师带你们画画了嘛?”
“今天都画了什么?可不可以教教妈妈呀。”
“原来是老师教你了一种新的画小鸟的方法啊,真有意思,除了这种,你还记得哪些画小鸟的方法?”
(2)启发性提问
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父母提问时,可以要求孩子举例、叙述自己的经历等,让孩子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多元化地表达自己。
例如:
“今天老师上课讲的内容,和昨天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哦,路程呀,那你觉得去学校的路程和去爷爷家的路程哪一个更近呢,为什么呢?”
“你是怎么知道的?”
不了解前因后果的先不要开口
视频内容,是一对母女的日常对话。
有一回,女儿正准备做作业,妈妈突然回来了,谁知妈妈不分青红皂白地质问女儿:
“听到我回来,就开始装模作样了吧?”
还有一次,女儿拿着92分的试卷回家。
妈妈不仅没有表扬她,反而质疑她是不是抄了同学的答案。
类似的事情多了,妈妈再问女儿什么,女儿都不愿意开口了。
当父母不确定前因后果的时候,宁愿保持沉默,也不要根据自己的经验随意猜测。
很多时候,孩子就是因为这些不确定的话,关闭了心和语言的通道。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语言,一句话可以让一个人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话也可以让一个人重振力量。”
培养一个会说话的孩子,是父母一生的修行。
好好跟孩子聊天,多和孩子沟通,才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5、郭芙蓉《家庭背景对5-6岁儿童词汇水平的影响研究》
比起让孩子听话,听孩子把话说完,才是为人父母的必修课。
本文来源于女儿派(ID: nverpai),
关于养育女儿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女儿的苦甜,这里都懂;
愿她们一生纯良,一生知礼,一世得体。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详尽信息。咨询2023年出国留学申请,请联系:010-88334273/15801453072(可加微信)
往期精彩回顾
十年专注美高申请,助千名学子实现梦想
官方网站:www.plinton.cn
官方微信:US-Highschools
咨询电话:010-88334273 15801453072
专家微信:15801453072
专家博客:普林顿教育-刘老师
官方微博:普林顿国际教育_PLINTON
中国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乙10号院1号楼众秀大厦18层1808室
关注“美国高中联盟” 获取更多顶尖美国高中信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