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进斯坦福,老二老三进耶鲁,这位上海4娃爸太牛了!
家有四娃,如果一个孩子进藤校,可能涉及幸运与概率问题。
但是四娃爸张恒瑞却把三个女儿都纷纷送进了顶尖藤校(最小的四女儿还在读高中),这在魔都家长圈不得不说是一段“鸡娃佳话”。
翻看这个家庭的履历,简直牛到让人惊叹:
大女儿,2018年被宾大最牛的学院沃顿商学院录取,现在正在斯坦福读研究生;
二女儿,在今年“卷成黑海”的美本早申季,成功“脆录”耶鲁大学;
三女儿,在刚结束的常规轮,同样被耶鲁录取;
四女儿,刚录取了全美最顶尖的高中安多福,这所美高曾走出过几代总统。
而张爸本身也是大学霸一枚,硕士同样毕业于耶鲁大学。事实上,除了四娃爸,张恒瑞还有一个重要身份——学美创始人。
学美教育
创始人&首席顾问
张恒瑞
耶鲁硕士毕业
留学规划26年
要知道,在留学圈,张爸一直是标杆性人物。他在过去26年间,因为帮助成千上万名学生录取包括「哈耶普斯麻」在内的美国知名大学和顶尖寄宿高中,而被家长们所熟知;在业内,张恒瑞是能引领留学指导思路风向标的行业大咖级顾问。
每逢放榜季,这种重要时刻,我们都会第一时间找到张恒瑞,希望他能给焦虑的家长“拨云见日”,聊聊真心话,今年也不意外。
针对今年的美本终极复盘,张恒瑞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大学整体的、不约而同的、有默契地缩减了招收中国籍学生的名额,这形成了一种趋势。未来不仅藤校和前十的难录取,前三十也都变得更难。”
话虽残酷,但也是事实。
除此之外,随着放榜落下帷幕,还有更多“真心话”浮出水面。
申请继续“白热化”
头部美本和大多数人没有关系
“最卷”、“最惨烈”,相信很多家长,对这几个词已经听麻木了。但是,面对“房间里的大象”,我们不能假装看不见它。
而且相反,为了更好应对来一年的申请,我们需要迫切探究清楚,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整个美本申请池子越来越卷,越来越难?
最近,《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或许给出了部分答案。
《纽约时报》写道:过去三年里,仅通过 Common App(超过1000所大学目前使用的在线申请网站)提交的大学申请数量就增长了30%。与2020级学生相比,尽管总体人数大致相同,今年的学生多递交了约1,560,000份申请材料。
在九十年代末申请美国大学,大家差不多一共就邮寄四五封申请材料。而去年,近五分之一的学生申请了10个以上的大学。因为点击Common App递交键,就能轻松搞定。这个比例比八年前申请同样数量大学的高中生翻了一番。
一边是,“挑花眼了”的大学收到了越来越多堆积如山的申请材料;一边是,那些受学生欢迎的大学变得愈发炙手可热,录取率无可避免地持续下跌。
比如,根据大学官方数据:
哈佛今年的录取率3.4%,为史上第二低;
耶鲁4.35%的录取率则为史上最低;
不仅是顶尖藤校,另人意外的是,今年不少前30甚至前50大学的录取率也创下新低:
纽约大学总体录取率8%;
南加大总体录取率10%;
范德堡大学总体录取率4.2%;
莱斯大学总体录取率7.7%;
波士顿大学录取率11%;
东北大学录取率6.7%;
杜兰大学录取率13%
以上,还是包含了整个美国本土学生在内的录取情况,这当中,留给中国学生的录取名额更是少了。
但吊诡的现象是,前不久刚结束的RD放榜,我们在朋友圈看到好消息不断,中国学生斩获了几百封藤校offer,各大爬藤榜单看得让人眼花缭乱,这让不少家长以为,今年的常规申请似乎有“回暖”迹象。
“其实,这只是因为很多大学在常规轮录取的名额比早申阶段相对多一些,所以大家才会有这样的错觉。事实上,常规轮的录取名额也比去年下降不少”,张恒瑞进一步指出,“只有极少数学校(例如哈佛、耶鲁)增加了少量录取,这些极少数增加的录取名额,和绝大多数申请者都关系不大,只是看个热闹而已。”
另一个让人心忧的趋势是,不仅头部美本变得卷,对于中国籍学生来说,今年,前30、前50的腰部学校也越来越难。
拿UC系学校举例,往年UC系学校是中国籍学生最爱扎堆申请的保底学校,但今年UCB、UCLA,UCSB和UCSD的中国学生录取人数都减少了20%左右。
保底学校不再能轻易保底,这一严峻趋势下,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普娃。
对此,张恒瑞分析道,很多大牛学生在早申阶段落榜了,在RD轮,这波大牛学生继续申请了很多学校,他们最终还是能成功“上岸”,但与此同时,他们的“上岸”也挤压了那波不是那么优秀的学生的录取空间与名额。
美高回流学生拉升整体录取结果,
不然录取会更惨烈!
国内大牛高中不再大牛,二三线城市的学校开始“异军突起”,是过去两年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新趋势。
但是今年,形势又发生“回转”。
张恒瑞指出,由于今年中国籍学生整体名额都在减少,因此美国大学并没有像前两年一样,有太多的名额分配给二、三线城市的学校以及非feeder school的学校。
这导致,非一线城市、非一流学校的录取没有前两年的势头。
今年,以上海、北京为主的一线城市继续“抢跑”全国。其中,上海以民办双语学校和国际学校为主,北京以公立国际部为主,纷纷斩获了全国最多的offer。
“美国大学继续向他们所熟悉的高中倾斜,但北京、上海这些大牛学校的录取名额也没有什么增加”张恒瑞说。
由于中国学生整体录取名额都在缩减,连锁反应还发生在美高这个池子:最受影响的是文科有优势的中国学生,理科有优势的中国学生影响较小。“因为优秀的理科生有明确的优势和差异,而优秀的文科生的优势和差异不易直接比较衡量和判断”张恒瑞解释道。
不过,从录取结果来看,张恒瑞注意到,在美高或者海高读书的中国学生,在英语水平方面,与国内就读的孩子差距进一步在拉大。
“尤其是寄宿美高的学生,大量在八、九年级托福就达到110,甚至115,而国内很多学生高二才到110。”
不止是英语水平在拉大,张恒瑞还明显感知到,现在去美高读书的中国学生在其它方面也越来越优秀,理科、文科、特长......样样开花。
“不论是从应对难度比较高的文科的国际课程,还是竞争一些比较高选拔性的夏校的录取,或是美国名校更需要的文理兼备的招生方向,美高学生的优势愈发明显。在这样的招生竞争形势之下,国内学生的录取结果会进一步被在美高读书的学生拉开。”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录取名校的国内学生,当中有一部分是前两年,在疫情下从美高回流到国内的,这些学生也提高了今年国内学校的录取榜单,“如果去掉这些学生,国内的整体录取会更差”张恒瑞说。
很多学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但成绩上有硬伤就真没希望了吗?
“本末倒置”,是很多学生与家长在申请时会犯的错。
在校成绩与标化成绩的优先级与重要性,应大于五花八门的课外活动与竞赛,但中国学生却频繁跑偏,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对于这一“乱象”,张恒瑞总结了以下四点:
过分重视课外活动
很多学生,在学校成绩还不是很理想,标化还没考出来的情况下,却花大量时间做课外活动。
盲目“卷”竞赛
误以为参加了很多竞赛,得了一些奖,就觉得自己很有优势。
以为自己成绩足够好
误以为自己的成绩全A就以为很强,但没考虑到课程难度,以及所就读的学校是不是美国大学很认可的学校。
对文书和面试都不够重视
对文书不够重视,觉得用文书尽可能地去讨好学校、讨好招生官同样是个误区。还有些学生没有妥善地准备面试,没有重视面试的重要性,但目前面试的重要性却在提高。
张恒瑞的两个女儿在今年的申请季都被耶鲁录取,她们的共通点都是“好学校(顶尖美高)+好成绩+高分标化”,比较扎实的课外活动以及好的文书,更是锦上添花,共同形成了富有竞争力的优势。
但有些学生属于“厚积薄发”,在早期,可能在校成绩并不是那么优秀。那么,这波学生冲刺前十和藤校就真的没戏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张恒瑞今年指导的学生里,有两名学生在成绩上有着短板,成绩单上有C,甚至11年级出现IB有5分的情况。
“当时我们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和学生沟通讨论,如何解释这个成绩具体的原因,以及如何在其它方面佐证,学生的这个学科还是很强的”张恒瑞回忆说。
最终,他们将这一“解释”写在了additional info这个地方,这个位置通常是大家用来放研究报告和罗列写不下的个人奖项的地方,“其实最应该写的就是对于短板成绩的解释,让学校明白这个短板不是学生学习能力差导致的。”
最后,这两名学生分别被藤校和前十的大学录取。
后记
每逢放榜季,似乎是胜利者的“朝圣”。
但大家要知道的事实是,在offer雨的狂欢背后,是沉默的大多数。每个被推到台前大书特书的个人故事背后,都有十几个不被关注的落寞学子。
这些落寞学子才构成了中国学子的庞大又隐匿的群体。
何况,美本申请并不是人生的结束,它是人生的刚刚开始。对于那些没能申请上满意学校的学子,张恒瑞说,将来转学或者硕博在不同学校继续深造,都是出路与选择。
今年的申请已经正式落幕,针对来年的申请,最后,张恒瑞给了以下三个意见:
1、重视GPA-不要挂在嘴上,要落到行动。
2、重视课程难度-在保证全A的基础上,力所能及的挑战更高的课程难度。
3、重视文书-指导得当的文书成为很多学生脱颖而出的利器。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参加学美留学2023
本科录取发布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