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年薪百万招聘医生!中国医生,到底是“抢手”还是“稀缺”?公众号新闻2023-04-13 10:04导读毕竟有了人,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来源:医脉通作者:米子本文为医脉通编辑撰写,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近日,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梳理发现,2023年至今已有多家医院发出高薪招聘通知:1.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招聘优秀学科带头人(或后备学科带头人),工作启动资金不低于100万。2.广东省惠东县人民医院:取得全日制研究生学历硕博学位者,可享受23-129万元不等的人才引进待遇;具备卫生类高级职称者,可享受38-129万元不等的人才引进待遇。3.湖北武汉市第八医院:年薪50-100万,各专业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协商确定薪酬待遇,年龄要求副主任医师年龄不超过45岁,主任医师年龄不超过55岁(特别优秀人才条件可适当放宽)。4.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卫生高层次人才(A类)奖励金额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卫生高层次人才(B、C、D类)奖励金额为200万元至600万元,高层次专家团队奖励金额人均不低于200万,卫生优秀青年人才(A、B类)奖励金额为30万元至50万元。当然,除了这些可观的薪酬外,还有很多其他令人垂涎的待遇,比如优先参加高级职称评审,落实事业单位编制,解决配偶及子女落户、就业、重点学校入学入托等事项。在以上的招聘信息中,在外行人看来是“医学人才特别抢手”,但在内行人看来是什么?我们清楚地了解,在这“错觉”的背后其实是医学人才的稀缺,并且这种现象绝不仅仅局限于医学高端人才,在所有医疗界都普遍存在。2022年7月1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对我国医生数量进行了公布,据公报截至2021年末,中国医生数量为428.7万人。如果全国人口按照14亿的话,我们粗略地计算一下,大概是1个医生要覆盖327人,再加上医疗资源在当下并不平衡,所以有的地区形势会更加严峻。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为什么中国的医生、特别是合格的医生如此短缺?为什么医生职业在中国如此没有吸引力,人员不断流出?中国医生缺口这么大,为什么医学生却不好找工作?一、钱少在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短缺情况的确非同寻常。不同于其他行业,它短缺的不是可以迅速制造和供应的一般产品和服务,而是需要费时费力培养、经过大量实践锻炼的医生,特别是能够给病人诊断治疗、懂病懂人的合格医生。一个合格的医生需要什么?需要的是培养周期。在医学生的圈子里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学医之前要先去算算命,命短的不适合学医。”虽然只是调侃,但却说出了所有医学生的辛酸。中国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体系之一。在前段时间,“医学生培养了八年,为何还不会看病”的话题引起热议,中国新闻周刊分析主要与我国的学制多、学位混杂有关。不管对医学生,还是对医生,过度地强调科研的重要性,反而对于医生救人的本质有所忽视。所以,很多医学生在同学们都工作很多年后,可能才刚开始拿到自己的第一份工资。投入成本越高的职业,理应匹配到较高的酬薪回报,但据一份调查显示,有超过八成医护人员认为自己的付出和薪酬不匹配。难以养活一家老小。二、活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另外一个段子:一群医生在办公室忙着写病历,其中一位女医生突然站起来说道:“你们先忙,我去生个孩子就回来。”中国医师协会曾经发布过一项调查:90%以上的医生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26%的医生工作时间为10-12小时;13.5%的医生每天超过12个小时;80%的医生没有双休日的概念;84.71%的医生最近一年都没有带薪休过假。一周7天里,53%的医生需要工作6天,29%的医生则需7天连续工作;近93%的医生感觉每天下班后状态不佳;44.78%的医生感觉“有点累”;高达48.05%的医生感觉“非常累”。别人9点上班,医生可能在9点的时候已经看过了9个病人;别人9点下班,医生可能在一天的手术之后继续值夜班中;别人一周上6天班,医生可能更想知道“过一个纯粹的周末到底是什么体验”。有多少医生,不仅担心着病人的猝死,同时也担心着自己在高强度、不规律的作息下随时会发生意外。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当其他人都在用劳动法保护自己的时候,唯独医务人员选择了沉默,他们不是不懂法,而是在现实面前要么选择接受,要么选择离开。三、环境差我国医生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我们拿儿科医生为例。他们每天都要面对就诊配合能力很低、病况描述不清的孩子,对病情的判断只能依靠医生的内在经验和孩子的外部表象,需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判断。再加上小儿病种有着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由于个体差异、未知领域的客观存在,误判的风险和误诊的压力无形中加大。大多数家长对于医疗效果的期望值又太高,往往存在过度治疗或不愿用药的极端情况。医患沟通稍不留神,就可能招来质疑与谩骂,非常容易产生医患矛盾。据一名北京的儿科急诊医生反映,尤其是在冬季,每次夜班都有上百名患儿排队,发烧的居多,所以在等待过程中更容易发生纠纷。执业风险给儿科医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科医生留下的意愿。所以,儿科陷入了“儿科医生缺编——儿童看病难——医患纠纷多——医生不愿留儿科——儿科医生更少”的恶性循环。其他科室也大同小异,而这只是医生工作常态中的冰山一角。四、要求高在知乎上,有一名临床专业本科毕业生这样吐槽:我妈等着我毕业后给她“光宗耀祖”,但自己却连县医院都进不去,只能选择乡镇医院或者偏远地区。的确,现如今医院招聘医生的门槛越来越高。优秀的医生都集中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而这类医院往往也是不缺医生的,因为在这些医院里除了有本院医生外,还有大量的研究生、规培医生、进修医生、实习医生等,即使要招人,也有大批候选医生报名。所以真正缺人的是一些地方基层医院,但是很多医生不愿面对两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基层待遇没有大医院好和个人发展空间比较小,这就形成了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其实所谓的“医生不好找工作”,其实是指大的三甲医院不好进,小的基层医院不愿进。中国几个顶尖的医学院中,每年毕业生差不多有1/2会选择出国,1/4选择去药企挣钱,能一直留在临床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而那些绝大多数的“普通”医学生,面临的却是“不好找工作”的尴尬局面,所以也有一大批选择了转行。五、发展渺茫近日,北京发布了《北京市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办法》,不仅提出“科学合理对待论文,实行成果代表作制度,建立职称评审代表作清单”,还明确“强化对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科研要求,适当降低对二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科研要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不做科研硬性要求,作为加分项”。引导医生回归临床的政策,是很多医生可望不可及的。目前在大部分地区,医生晋升职称考核体系仍是医疗和科研并重。有些医生虽然临床能力得到了患者和同行认可,但由于缺乏科研成果和足够的论文数量难以晋升;而还有一些不会做手术、不会看病的专家靠大量科研论文获得各种职务头衔。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很容易断送一大批医生的发展前途。所以,此次北京政策一经发布,立马引起了医疗界的轰动。综上来看,以上问题如果在不解决的情况下,即使我们大声呼吁病人理解医生,即使我们一再降低药价,即使我们将医疗保险覆盖全部人群,看病难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因为,医生短缺已经成为了严重阻碍中国医改推进的瓶颈。若想破解这个困境,其实最直接的办法还是——提高医生待遇,各项政策向医生倾斜。毕竟有了人,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责编|米子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