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你看到听到的,对你也许是毒药
有时你看到听到的,对你也许是毒药
心路独舞
很多人可能都听过这个著名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亚伯拉罕·沃德教授接受美国海军的要求,研究给出「飞机应该如何加强防护才能降低被炮火击落的几率」的建议。通过对盟军轰炸机遭受攻击后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显示:飞机机翼是整个飞机中最容易遭受攻击的位置(见下图),而发动机则最少被攻击。于是美国海军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但沃德教授的结论却是「我们应该强化发动机的防护」,依据是:
本次统计的样本,仅包含没有因敌火射击而坠毁并安全返航的轰炸机。
假设所有中弹的弹著点应该会平均分布在机身各处,而能安全返航的轰炸机机身中弹数量较多的区域,是即使被击中也比较不会导致坠机的部位。
机翼被击中很多次的轰炸机,大多数仍然能够安全返航。
发动机弹孔较少的原因并非真的不容易中弹,而是一旦中弹,其生还并安全返航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
军方最终采取了教授提出的增加发动机防护的建议,后来证实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这就是著名的幸存者偏差的案例,英文是survivorship bias。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此资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因为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人们只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
我为什么会想起这个词呢?原因是最近听到的很多事情或多或少都跟这个词有点关联。譬如这两天看到的一个新闻「大学生给同学洗鞋2个月赚8万」,虽然和以往类似的新闻一样经不起细究,细究一下水分一半都不止了,但是给别人洗鞋能赚钱这事儿假不了,问题在于宣传这种恰好在合适地方有合适资源赚了点钱的事例对老百姓却是于事无补,更何况拧巴出来的「水分」更让人忍不住去探究背后的意图。就像夫妻摆摊日入九千元,水分是还有另外两个雇员而且那一天正好被报道加上又是周末,导致生意异常火爆;女生靠摆摊还清百万负债,实际上却是女子摆地摊后做自媒体,然后有粉丝,再做供应商,做供应是利润的大头;女大学生收破烂月入过万就更多猫腻了,事实上收破烂的黄女士是河南循中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和大股东,该公司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隐去这些幸存者偏差案例中背后隐藏的因素,一味夸张造富(当然富的水分很大)的结果,怎么看怎么有种莫名其妙的暗示:你穷是因为你懒,你赚不到钱是因为你笨,你过得不好是因为你没努力……
还有一个例子。丫丫考入MIT后,我接到最多的问询是怎么够进篮球队从而帮助进名校,这也是幸存者偏差的案例,你能看到的是丫丫被篮球看上了最后也进了MIT,其实篮球教练每年看上不少球员多数也申请了结果却进不去,因为体育加分对MIT是很小的一项,你得理科成绩拔尖儿,文科成绩优秀,课外活动有特点还有成绩,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能为MIT学校增色添彩,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书呆子或者体育尖子,即使这样,被录取的可能性还是非常非常小,最后被录的人都有某种edge(非常出彩的地方),所以光看被录的人的成功经验对自己并不一定有用,照样拷贝就很容易陷入幸存者偏差的错误了。
另外一个历史是这些年看到过的很多抛弃绿卡高薪引诱学成归国的宣传,能让人信的原因中也有幸存者偏差的因素。譬如我在《捋一下所谓学成归国的时间线吧》一文中的案例,多少年来你听见的都是当年回去的人的描述,若不是后来的改开加上一些美国文件解密,也许你现在也还不知道其实当初人家是申请了美籍最后实在呆不下去才回去的。还有不少网友说现在留学的人更愿意海归了,我想说你看到的都是回去的人,没回去的你没看到,就像我去看入籍宣誓时经常courtroom里面一半都是大陆来的,我同样也不能做出大陆人都愿意移民美国的结论的,因为courtroom里面能看见的都是已经申请入籍得到批准的人,而没有没申请或者根本没来美国的人怎么想的不会在courtroom里体现出来。
不过这两天我看到一个录像,感触很深,录像是在巴拿马的一个移民营地拍的,这些人正在排队上汽车赶到哥斯达黎加边界,有简中语回答说最终的目标是美国,当然这个录像得什么结论的时候也有幸存者误差的陷阱,但我可以感叹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同胞啊,这没错吧?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