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数学)教育之成功因素
最近在给GS课家长讲“表征”,语言文字是一种表征,视觉图像是一种表征。我现在就很喜欢用图来表达观点想法,它能传达一些语言文字所不及的内容。今天要谈的这个话题,似乎很宏大。如果去掉括号里的“数学”,大约是所有教师追求的方向。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本就不现实,因为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混沌系统,你能在局部做文章,但不代表你可以把控整体方向。未来是你无法看透的。
但我还是试图从大方向上来谈谈自己的观点。
教育中基本的主体有这样三个:孩子、教师、家长。现在还可以加上第四种角色:帮助家长的人(这个人可能也是教师,可能是家长的家长,可能是朋友,可能是家长在社群里认识的某个人,可能是某位育儿大V,或者是象我这样给家长上课的人等等)
每一种角色,都体现了教育的某个方面,是在用自己的经验进行“教育”。家长的经验来自个人经历与学识,以及对自己孩子的了解;教师的经验则不仅仅来自个人经历与学识,还来自于他们多年来见过的各种各样的学生与家庭。因而教师的经验更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特点,家长的经验更具有“一对一个性化定制”的特点。理论上讲,将教师的经验与家长的个人经验结合,应该是最完美的。对,这仅仅是理论上的,现实更为复杂。环境日益复杂,声音越来越多,并不是人人都是“融合大师”,听得越多,见得越多,越庞杂,越难形成一个稳定可靠的环境(对于孩子)。环境的复杂性,也造成了目前教师教学的困难。很多人忽略这一点,将现在的教育简化为“选一个好老师”,是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我在👇这一页上特别写了:本模型是社会学模型,非教育学模型。(我会在讲座里展开对这个模型的描述)
孩子是教育中排在第一位的,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多年前我就说过我的观点,教育应当是“以关系为中心”的。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当我们谈及“教育之成功因素”这样的宏大的话题,人们谈论最多的是教育体制,是宏观环境;其次谈论的是家庭教育,父母的作用。而我认为,以人的一生来讲,教育的最终决定因素,是“孩子”本身。
幼儿时期的孩子,毋庸置疑,无论其先天因素多么强大,但最大影响因素是TA所处的环境。这个环境包含了父母的陪伴,家庭环境的塑造,择校,甚至物理因素(如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我至今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小学时期的孩子,孩子的底子不仅仅是先天因素,还包含在学龄前幼儿时期的积累所提供孩子的经验、感知觉的发展等等。此时家庭教养风格会比社会影响作用更大,这个时期的同伴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所体现出来的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诠释,是影响深远的。
中学时期的孩子,依然是之前所有经验的累积会使得每个孩子的底子不同。但青春期的孩子同伴影响会逐步占更大比重,社会性影响在当今这个时代会比几十年前的影响更重大,如:来自于网络、多媒体、社会舆论、同伴交往的影响可能是压倒性的。
可能人们会觉得前面三个时期已经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因为我们谈及教育,理所应当地认为就是未成年人的教育。然而我今天必须要把后面三个时期加上。步入成年后的“孩子”,成人初期,如大学生,研究生时期,过去的经历及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性格将会影响他们的各种决定、行为方式,乃至选择读什么样的书。这个时期的人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导师”,可能就是大学的教师,或者某个“名人”,或者干脆就是生活中的某个人。这些“导师”可能会对人选择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起到决定作用。是否更愿意听从“导师”的意见,并不一定是正面因素,因而成人初期经历与性格中还包含了对社会信息的思考,对“权威”的认识。
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步入职场,才开始步入成年中期,此时精神层面的因素会越来越强势。我认为此时人格特质与时代机遇是决定要素,当然,前者更为重要,一个人抓住什么机遇,选择走什么路,与其人格特质密不可分。成人中期可能会延续很久很久,它不是中年人的概念,而与一个人的精神内核的成长有关。
在许多年以后,过去多年的经历、学识、精神积淀,所形成的一个人的“价值观”,以及“智慧”,是真正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要素。你走过的路、遇见的人、思考过的(你没有思考的)、都将成为你自我教育的一部分,来定义你心中的“成功”,乃至“幸福”。
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归根结蒂,是自己决定的。这也是我认为“原生家庭论”夸大其词的原因之一,一个人相信什么,就更容易归因于此。但相信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我认为与成年中期最终形成的稳定的人格特质有关。
回到未成年人这边来看,我把孩子粗略分成三大类来讨论。真正的天才是排除在这张列表,乃至整个观点之外的。
第一种类型:有一点天赋的孩子
我认为他们是占优势的,但并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从整个社会基数来看,他们必然是少数人群,且不一定能达到自己的天花板,也更不一定能提供社会价值,甚至他们可能会成为形成社会负能量的一部分人群。也就是说,这部分孩子的可塑性其实最强。家长生了这样的孩子,还是极为挑战的。
第二种类型:动机突出的孩子
如果我们谈数学教育,那么这里的动机指的就是孩子本身对于学好数学有很强的意愿(不一定是自信,但有意愿是最重要的),因为动机成就了驱动力,他们会更大程度地付出努力,无论任何人教他们,他们都更愿意吸收对自己有帮助的,思考如何优化自己。
第三种类型:无学习意愿的孩子
不论是什么原因,这类孩子对于学习是缺乏动力的。但是我必须补充说明,我们仅仅能观察到的是孩子的过去和现在,我们不能判断一个孩子一定是第三种类型,或许在未来,乃至他们成年以后,他们可能会找寻到一个自己很感兴趣的方向,他们可能会充满动力地去做。但是对于当前正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而言,家长将面临的是前所未有的困难。
对于教师而言,可能更喜欢第一、第二类型的孩子,对于第三类型的孩子,处于职业道德和素养,是不会放弃的,但肯定很头疼,我相信以现在的教师压力来讲,能切实帮助第三种类型的孩子,只有家长了。
但是第一种类型不一定是教师特别喜欢的,因为其中一批人可能是桀骜不驯的,是挑战教师权威的,而第二种类型的孩子则可能是让教师最为有成就感的学生。对于家长而言,也是如此。
最后要谈谈时间成本,这是教育里最大的挑战。如果我们没有小学、中学、大学这样的时间门槛,我认为人应该追求的就是终身学习。当一个人没有了时间限制,TA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可能会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但可能现有的社会组织结构就会遭到破坏,现有的分配制度就会崩溃,所以从国家机器的构成发展来讲,设定好基本的时间框架,学习路径是必须的。
目前我所看到的教育现象里最怪诞的就是:人们没有时间,但奋力挤压时间,以创造出更多的教育机会,全面覆盖各个领域。
你不一定是这样的家长,但有意无意间,人们在社群里的聊天,博文中的文字语言,视频里传递的观念,都在推动人们朝这个方向迈进。我可能也是其中一员,当我在说数学家庭教育的重要时,家长觉得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辅导孩子数学;当一个英语博主说同样性质的话时,人们会觉得英语是更容易出成果的领域,应该付出时间;当一个语文博主分享各种大语文渗透经验技巧书籍的时候,人们也激动起来......每一项都很重要,乃至健康的体格,良好的视力,都是家长追求的。
在下面这张图里,大家注意到那行小字了吗?没有一项是用于人格发展的。然而,从我前面所述的模型来看(当然是我个人观点),人格特质恐怕是人一生最大的决定因素,其次是机遇。
由于时间所限,今天我只能跟大家谈到这里。越来越觉得打字费劲,看得越多,也越不想诉诸文字。以上话题,还有诸多细节未展开,我准备做一次讲座,欢迎大家入群收听👇。
欢迎加入我的交流群
请扫下面管理员【土星】的二维码
备注:孩子年级+入公开课群
或
备注:孩子年级+入解读群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