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教育者于教育之外改造社会
“老树开花”-北大校园一角
昨晚在西子湖畔一场不少大咖校友参加的聚会上,与几位学长学姐作了一番让人“激动”的交流。
大概内容是,毕业多年的校友对学校的一些问题真诚地表示遗憾、失望,甚至绝望,而我则努力跟他们说要保持信心和希望,既要看内层的生机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还要理解学校乃至教育在社会中的整体角色,要着眼看长远的发展,不能小看今日的努力。
今天清晨在飞机上读舒新城先生《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老先生考察晚清同治以来60多年的教育历史和20年代的教育思想。他的总体观察和感慨很到位,读来颇觉能从近百年前的老先生处得到一些共鸣。那个年代变化之剧烈,变动之无常,对于个人和学校之影响,实非今日可比,在剧烈冲突中得到的见解感受也更加深刻,启发深思。
老先生特别强调,一切人都能思想,但所思想的则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教育思想也就是应付教育环境的一种工具,一切思想都不能离开实际活动而独立,教育活动因历史悠久与范围广大,对于其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也特别受得大。一是与现实政治的关系太密切,二是社会风习对它的拘束力太大,三是它不能反抗时代思潮。
从理论上讲,人是富有政治活动的动物,一切事业都不能不受现实政治的支配。从实际上看,教育是一种最普遍最平常的事业,无论什么人都得受教育,无论什么人也都可以干预教育。作者说,一般民众的习惯都是好逸恶劳,惮于改革,所以各种改革必在其他方面树有坚强的基础、深厚的势力,逼迫着教育不能不改弦更张时,教育是不轻易改革的。从教育的本身看,教育的本身是温和的改良的,所谓“因势利导”、“潜移默化”,都是形容教育功能的良好字面,也就是教育不能革命的见证。所以,某种时代潮流发生之后,文学美术可以独立反抗,教育便只有望风而靡。
所以说呢,教育虽然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想象,但教育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常常受制于他种现象,使教育者于教育之外努力改造社会。
我不同意“教育只有望风而靡”,虽然在变革社会中,文学革命、艺术革命打头阵,教育的大改革常常是政治政策大变革的结果,但教育在手各种影响之外,总应该也能够保持一份定力和清净。前天校园里,有些游客指着博雅塔说,这是象牙塔,我觉得他说得很妙。
但我很喜欢这句话:“使教育者于教育之外改造社会”。这是教育的真正社会作用。历史上大学对社会发挥的作用,不论是新文化,还是五四,还是建党或者其他的重大变革,其实更大的影响都是在大学之外的。评价教育之成败、之优劣的评价,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环境,不能不看它培养的人对于社会环境的改良和改善之中的贡献。除此之外,对于教育和学校本身的期待太高、要求太多,是不现实的。
我们今日培养的人,须要认识当今社会的规律。既要有对当前社会方位和方向的基本理解,又要在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中,择某一个方面,发展深入的认知和深刻的洞见,并尽量把这种认知和洞见转为对社会发生真实的效用。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干预教育的,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是接受教育的人。因此,对教育的责任、对教育理想的传承,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己的日常言行和具体工作之中。这样的结合,也就是有自主意识的劳动,这也算是劳动节的又一个感悟吧。
(泥巴青年·陕西榆林)
推荐阅读:高考陪伴:做好事与问前程
每天18:18推送,欢迎关注,一起成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