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224亿灰飞烟灭!号称地表最强分析师,谁是郭明錤?
价值线 | 出品
深度 | 栏目
边江、南山 | 作者
荆轲 | 编辑
仅仅一句话,就让千亿市值巨头歌尔股份闪崩跌停。
算上今日一度跌近8%,两天就让歌尔股份跌逾17%,21万股东一度亏损224亿!
这就是近两天发生在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和A股千亿市值消费电子龙头歌尔股份身上的故事。
郭明錤是什么来头?为何他一句话就能说崩一只股票?地表最强苹果分析师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他看空的VR/AR又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昔日被寄予厚望的行业未来将向何处发展?
也是在这一年,一个英文名叫Ming-Chi Kuo的台湾记者开始频繁出现在各种有关苹果爆料的科技头条中。
这个在随后的十二年中与苹果的命运绑定在一起的年轻人,正是如今顶着“地表最强苹果分析师”、“苹果爆料之王”称号的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
2012年,郭明錤加入台湾凯基证券,成为一名专职半导体产业分析师。与此同时,苹果在此前的一年失去了乔布斯。然而,彼时的苹果公司从上到下仍然有着浓重的乔布斯的烙印,尤其是在新产品的保密方面,远非今日可比。就是在这样的保密条件下,刚刚入职的郭明錤准确预测到了苹果将要发布带 Thunderbolt 的 MacBook Air,从此一战成名。
2014年,郭明錤再度发威,他提前半年就公布了iPhone 6的详细配置,准确预测到了大屏iPhone的到来,更是提前一年就预测到了Apple Watch的推出,又一次震惊了市场。
这样成功预测的案例在后来又多次出现。比如他成功预测了iPhone 7系列无3.5mm耳机插孔、亮黑配色、立体声扬声器和防水功能。在iPhone X发布一年半前,他成功预测到了苹果正在研发一款5.8英寸OLED屏的 iPhone,并提供双玻璃加金属中框的设计。iPhone X刚发布不久,他就爆料下一代 iPhone将包括6.1英寸、5.8英寸和6.5英寸三款。
有台湾媒体曾对郭明錤的爆料成功率做过统计,结果表明“地表最强苹果分析师”并非浪得虚名。
另一个可以为郭明錤证明的是,在国外专业的苹果爆料网站AppleTrack上,郭明錤一共爆料了142条,准确度高达78.2%。
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为了扭转贸易逆差的大幅增长,迫使日本签下了著名的广场协议。广场协议签订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国内泡沫急剧扩大,最终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灭造成了经济的长期停滞。一度领先全球的日本半导体产业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从此走上了下坡路。
90年代初,在多年的政策扶持下,中国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已经有了较为深厚的基础,开始承接从日本转移的芯片,并创造性发明了晶圆代工模式。随后,台积电等一批半导体企业迅速崛起,开始走上国际舞台。
伴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当时的台湾急需一份专业的与半导体相关的报纸或杂志,以充当行业内以及和外界的交流、沟通、发声渠道。
于是,在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宏碁创始人施振荣、旺宏电子董事长胡定华的撮合下,自诩“全球第一份中文科技产业日报”的《电子时报》应运而生。
由于《电子时报》是由张忠谋等产业大佬们亲自创办,《电子时报》与台湾半导体供应链的联系极为紧密,《电子时报》记者也因此有着供应链中极为深厚的人脉关系,常常掌握着的第一手资料。
郭明錤在毕业后,首先来到的正是《电子时报》。
郭明錤是台湾人,毕业于台中国立政治大学管理系,他的毕业论文研究的是Sony的产业融合案例。在《电子时报》任职期间,郭明錤积累了人生中的第一笔财富:人脉资源。这为他日后的爆料奠定了第一个基础。
2011年,在iPhone 4推出后,苹果开始在全球大规模扩张。作为电子产业重镇,台湾成为了最大受益者之一。据统计,当时的苹果产业链相关公司在台湾股市的市值占比高达三成左右。这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台湾供应链,很大程度上就掌握了苹果最新动态的最前沿资料。
对于拥有深厚的供应链人脉资源的郭明錤来说,苹果供应链在台湾的建立,使得其日后爆料的第二个基础也已具备。
正是基于以上的两个条件,加之自身对产业的深入研究,最终造就了这位“地表最强苹果分析师”。
不过有意思的是,郭明錤于2018年离开了任职多年的凯基证券,加入了中国大陆的天风证券。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中国大陆在半导体行业的高速发展。
郭明錤的职业生涯,俨然就是一个产业的发展史,见证了台湾电子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和相对没落,同样也见证了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和腾飞。
今年2月初,郭明錤曾发布报告表示,预计苹果公司将与韩国现代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GM)合作生产Apple Car。具体细节则是Apple Car底盘将采用E-GMP平台且现代集团将提供技术支援、Hyundai Mobis提供部分零组件设计与生产,起亚公司将提供在美国的产线以生产Apple Car。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月,郭明錤却突然表示,Apple Car项目团队已经解散了一段时间。如果想在2025年实现量产目标,在3至6个月内进行团队重组是必要条件。
5月,郭明錤爆料称,国内各大安卓手机品牌今年以来已削减约1.7亿部订单,占2022年原出货计划的20%左右。并指出,由于消费者信心不足,未来几个月内订单有可能继续减少。
6月,正当外界期待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看到苹果AR/MR设备时,郭明錤再泼冷水。他表示,预计苹果的AR/MR设备出货日期将推迟到2023年第二季度,而非市场预测的2023年第一季度。后来,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AR/MR设备果然没有出现在发布会中。
就在昨天,郭明錤再度发表惊人言论,声称Meta(Facebook)下调40%VR设备预计出货量,并直接带崩千亿市值的歌尔股份。
尽管晚些时候郭明錤对预测做了更正,将下调幅度从40%调降至25%-35%。但基于郭明錤一直以来准确的预测和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市场不免对VR/AR这一被寄予厚望的行业产生较为悲观的看法。
从2015年开始,消费级VR智能设备已走过七年。
IDC《2021年第四季度全球AR/VR头显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VR头显出货量1095万台,Oculus独占大半,国产品牌大朋VR和Pico分列二三。
被字节跳动收购的Pico,不可避免地被业界视作进一步对标Oculus的中国品牌。
只有当行业能够创造社会价值、行业内企业能够解决消费者的需求,这个行业才有存在的意义,值得我们花时间和精力搜寻优异的投资标的。那么VR/AR行业到底解决了什么需求、创造了什么价值呢?
有研究机构认为,短期来看,VR还是作为娱乐设备应用于C端游戏、社交等场景,未来将拓展在医疗、教育、传媒、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等行业的应用。就AR而言,目前面向C端的应用还比较鸡肋,短期内赋能B端的应用(如远程协作)将是主流。
去年 “元宇宙”的概念火爆某种意义上是Meta在Oculus硬件取得一定成绩、同时自身面临内忧(增长瓶颈)外患(隐私条款更新)下转移矛盾的必然做法,这客观上带来了这一波VR/AR潮的兴起。
根据中国信通院、IDC等机构的预测,2020-2024年全球虚拟(增强)现实产业规模CAGR约为54%,其中VR增速约45%,AR增速约66%,2024年二者市场规模接近、均达到2400亿元。
从事实上来看,国内宏观政策支持+字节腾讯等大厂入局决定了宏观资源和人才未来五年将逐渐流入VR/AR领域。
产业链视角,当前VR/AR处于何阶段,未来向何处发展?申万宏源元宇宙系列深度报告认为:
1)上游:当前VR/AR设备已达基本体验水准,长期看仍有提升空间。VR硬件中,CPU模组、光学显示器件在成本中占比较高,国内公司光学显示优势明显。AR硬件中,光学价值量占比最高,当前仍有关键点等待突破。
2)中游:设备形态受限于技术,当前一体机+分体机并存,长期一体机是更佳方案;组装方式ODM+OEM并存,头部厂商优势明显。
3)下游:VRC端应用率先落地(游戏为主要应用,游戏类型与质量迅速提升),B端企服应用场景逐渐增多。AR应用B端先行,如军事训练、工业制造业远程协作、安防红外测温等;C端等待AR硬件起量带动应用发展。
如何看待VR/AR市场空间?
供给端看,长期VR/AR市场空间可对标智能手机级别。短期1)类比智能手机出货,VR/AR出货量有望在2025年首达1亿台;2)关注大厂供给创新及上游元器件技术突破带动出货增长,短期看点包括2022/2023年Oculus3、PSVR2及苹果MR发布。
需求端看,1)VR应用市场广阔,始于游戏,不止于游戏。其中VR游戏率先爆发,技术并非制约传统游戏厂商转型的关键因素,核心是研发思路的转变,传统游戏厂商仍具备优势。2)AR短期关注B端应用拓展,长期仍需等待C端落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