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2位CEO后,我学到了这4点
△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笔记侠关注我哦~
内容来源:2022年7月24日第五届“科学创业节”腾讯视频号直播。 分享嘉宾:戴志康,伙伴云CEO;李文珺,家里泉CEO。
注: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审阅授权发布。 轮值主编 | 智勇 值班编辑&责编 | 润锦 第 6865 篇深度好文:8043字 | 9分钟阅读
组织管理
一、产品,是企业的基本功
林传科(高维学堂创始人):我们先从产品聊起,因为产品是企业的第一步,是基本功。请分别聊聊,你是如何发现机会,然后到市场验证,再去引领这个品类的?这一路经历了很多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哪些关键抓手和挑战?
李文珺(家里泉CEO):我本来做了七八年的IT,后来跨界到消费行业,大概是在2015年。当时觉得智能家电会是一个风口,想投身于此,做一个硬件产品。进来之后,发现净水行业的机会很大,欧美市场入户率80%,中国的入户率才20%。
由于我对这个行业的了解完全是小白,所以我去找了很多数据,了解这个行业。我做了几件事情,可以和大家分享。
第一件事情:做了一系列的理性分析,找到市场空白位置。
首先,我把所有家电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股东结构、业务发展情况查阅了一遍,这样我就能知道家电行业的关键点在哪个环节。
其次,我把净水器的国外和国内市场发展情况、市场格局都调查了一遍,大概知道了这里面有哪几些玩家、市场多大、是什么竞争情况。
做了这些后,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机会。但我作为创业公司,做相同的事情肯定干不过现有玩家,他们有技术、有渠道、有成熟的品牌,我唯一能做的是找到细分领域,做一款创新型的产品,才有可能赶超他们。
第二件事情:这个机会,消费者是否认同。
我们调研了一百多家用户,进入他们家里了解用户在真实的家庭场景怎么喝水的。我们发现所有净水器在卖给用户时,都说自己的产品通量很大、参数更牛,但是消费者的痛点并不是这个,消费者希望净水器出水快一点,是因为想喝一杯热水要过滤、烧开、凉量全程需要15分钟以上,想要一个又安全又快捷简单的解决方案。
于是我们做了当时全球首台桌面净水机,它有几个核心特点:一是免安装、免打孔。二是净化和速热结合在一起,让用户3秒在家里就能得到安全、健康的水,而且还是他们想要的温度。做到这些后,我们的销量就很好了,在这个细分领域还蛮成功的。
第三件事情:跟紧市场论证。
现在我们又做了创新,在研究消费者的认知基础上,发现消费者认为矿泉水是优于纯净水的,而之前没有人干这个事情,我们又一次创新做了矿泉机这个品类。
我们和中国地质大学合作研究了3000多处优质矿源,还原天然矿泉水的形成过程,通过净化矿化一体技术,开创了全球首台矿泉机,水质达到了国家天然矿泉水的界限标准,口感非常好。
基于这个创新,结合学了高维的一些课程,我们决定再次出发,把品牌也改了,专心舍九取一做“家里泉”矿泉机这件事情,让每个人家里一键出矿泉,希望改变一代人的喝水方式。
林传科(高维学堂创始人):在产品上走了哪些弯路?
戴志康(伙伴云CEO):中国2B的公司,包括很多2C公司,都会经历三个发展的不同阶段。我相信,每个公司或多或少都经历过。
第一阶段是寻找PMF(Product Market Fit的缩写)的过程,比如像李文珺要做一款既能快速加热又能控温的净水器,这个阶段产品和市场要融合起来。
我们在这个阶段也走了一些弯路。最早的时候,我们本来想解决所有企业大而全的数字化问题,觉得什么需求都可以做,最后发现没有PMF。后来,我们开始聚焦,在2015年推出伙伴云表格,解决原来excel的用户的协同难题。当时在市场上的反响很好。
第二阶段是走向GTM(Go To Market的缩写),这个产品已经有一小波用户,但是你要真正推向市场的话,要和市场上真正的需求去匹配。
虽然我们的产品很好,但是由于当时我们的主流用户人群在企业的位置不够高,很难给你付钱。他觉得你的产品很好,但是又觉得贵,而且很难说服公司付费。
不过在那个阶段,我们攒了大量免费用户。于是我们把自身的定位进行了升级,通过前面攒的大量免费用户,深入到企业的核心系统里,比如MES、CRM、ERP、进销存等系统。
在那个时候,我们极大的拓展了自身的很多能力,包括数据量、流程和数据仓库,流程节点、业务的复杂度等。我们做了几年深入的开发,终于这些免费用户慢慢成长到部门leader、企业管理者,开始付费使用我们的产品,比如像比亚迪、蔚来汽车、泡泡玛特等等。
总之,我们让普通用户,哪怕新进来的大学生都能自助使用产品,给他们创造价值,这样才能让他们对产品产生信任,才能从小团队使用变成部门使用,甚至是整个公司使用。
现在我们还在这个阶段里。
第三阶段是Scale,加大市场推广,快速赢得市场的过程。严格来说,我们并没有进入真正的Scale阶段。
我觉得前两个阶段非常重要,PMF和GTM是不断学习和调试的过程。有的企业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创建好模型就复制,导致很大的亏损或者失败。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没有学好就不要创业,那可能会丧失创业的机会。总之,创业就是在微妙平衡中,不断向前演进的过程。
林传科(高维学堂创始人):做产品要经历好几个阶段,并且基于产品内核的价值,进行了市场和客户的迭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创始人和核心团队有哪些特别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戴志康(伙伴云CEO):CEO作为舵手,当他调研发现新的机会时,发现很难转型,因为而每个人的思维都不一样,团队里的人还是依照过去的惯性、思考干活。
在汪瀛老师《业务领先战略》这门课里面,把找到战略机会点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拆解,就是所谓的“五看”,从市场洞察去看趋势、看市场、看客户、看竞争、看自己,这些维度都有方法论和工具,我们让更多的同事一起共创。
当他们一起参与进来时,共同发现了这样的机会,就更容易达成共识。所以当我们真正去做时,团队阻力就没有那么大,就像火车转弯时每个车厢都向前走,不再是我一个人摇旗呐喊。
林传科(高维学堂创始人):提到团队惯性,以及团队的共同理解,请问您是怎么处理的?
李文珺(家里泉CEO):主导战略变革是一把手最重要的工作,之前我需要不断的表达公司要去哪里,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事情,除此以外,还要共创和解读每个里程碑,包括由哪些关键的事件组成,每个阶段怎么做。
刚才戴师兄讲的,团队需要共创这个过程。我也觉得这个过程确实需要花非常多的心力做。我认为有几个环节需要做:
第一,反复推演市场模拟、消费者模拟,达成一个共识。从我的角度来讲,我需要做的事情是,不断的销售我的愿景和战略,要让他们相信这是可以达成的。团队需要跟我一起来做这个事情,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可以执行的关键事件和战略的小目标。
第二,在执行过程中,要塑造一种反思文化、执行彻底文化。如果你没有达成目标,有可能是执行没有到位,所以要立清楚规则和校验点,该验证的一定要验证好。
执行之后要快速的反思,哪些是对的要坚持,哪些是错的要马上调整,也就是纠偏。我觉得这个过程要有方法,要快速找到答案、快速反思、再前进、再优化。
第三,我们的企业文化要构建在坦诚、信任的基础上,这也是我觉得要让团队有执行力的非常核心的一点。
二、作为创业者,
有哪些独特的杀手锏?
林传科(高维学堂创始人):在做决策和极致执行的过程中,有遇到团队特别不理解的,最难的时候吗?能举个例子吗?
李文珺(家里泉CEO):最近我发现有一件事非常疲惫,我在想解决方法,就是纠偏。
比如梳理战略的时候,我们要取舍,要舍九取一,但是团队在做的时候,又想加东西进来。在战术层面上来讲,那个事情是对的,但是我们要说服他,这个事情要往后排。毕竟我们走的是一条前人未走的路,重要的是要知道关键因果,而不是按照经验找结果。这可能是目前感受到的一个困难。
林传科(高维学堂创始人):这是每个一号位都会面临的情况,能否讲讲当关键决策未被团队充分理解,你是怎么处理的?
戴志康(伙伴云的CEO):虽然团队很愿意去执行,但是他们并没有理解透彻,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纠偏。有时候会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监工。
后来我提出要建立体系,首先要明确一个原则,就是绝不在非战略性目标上投入战略资源。我们首先定义什么是战略资源,它包括核心的研发资源、有限的市场声量,用户群体的画像等等。
接着还定义了什么是战略目标。战略目标是通过战略规划来的,而战略规划里有很多机会点,都是基于ROI算出来的,比如这个机会点是不是属于我们,它的ROI(投资回报率)怎么样?
最痛苦的过程是大家进行战略的洞察、战略机会点的梳理以及战略控制点的排序。我们投入了大概半年时间,全部门进行宣讲,宣讲完还PK,PK之后再共识,共识之后还要跨部门的协同。
这个过程很累,但是我觉得非常是值得,值得的原因是我们经过一次又一次PK和共识后,各个部门知道了自己要干的事情,以及它跟其他部门和公司整体战略的关联。
也就是这个过程,扭转了每个人的意识。所有人的意识不是被我扭转过来的,而是被他们自已的洞察扭转过来的。有时候,我觉得这个事很显然是常识,但对某个员工来说不是,他要自己去洞察,然后让他得到让他信服的理由或者逻辑,他才能真正相信这个事情。
我现在处在比较幸福的状态,这种幸福是来自于整个体系性的梳理,以及我们一步步通过有组织、有预谋的设计,实现一个个的小成果。
真正让大家开始信服起来,不是因为我们做出了战略规划,而是大家开始逐渐相信,原来我们是可以有组织、有预谋地取得成功的。
林传科(高维学堂创始人):作为一号位,主要的抓手是做哪些事情呢?
李文珺(家里泉CEO):我们团队核心的小伙伴,在一起共事的时间很长,现在又吸纳了很多年轻的小伙伴,大家是比较信任的团队。
我们的企业文化比较简单,其实就是三个词“创新、务实、友爱”,我们觉得简单的东西好记。
第一是创新。创新是对竞争力、对社会价值、对工作的引导,如果我们想创造一个新的品类,希望在竞争环境中胜出,那就一定要创新,因为只有跟别人不同才有独特价值。在团队内,我们也追求创新文化,鼓励大家去创新,去做创新的事情,去看新的市场,研究新方法新工艺等。
第二个是务实。我常常和团队讲,我们是非常务实的团队,所有的事情要从理性层面,科学层面反复论证,而且也要从感性层面去论证。这个感性层面上可能是跟客户、跟销售客服、内部的对话等等,要做到极致的执行落地。
第三个是友爱。看到我们团队变好,看到别人变好的时候,我们要真心的为别人开心,这非常重要。当我们看到别人不好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是怎么能够帮到别人,因为我们是一伙的,这是文化层面。
在日常的实践过程中,我会充分和团队讲,我们要有若干原则,比如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我们认为,公司里很多原则是有红线的,比如任何情况下都以目标为导向,不谈个人付出、不谈感受、不谈情绪。
我们会在日常工作中把它共识好,成为可以践行的准则。我自己的心得体会是,当你把原则说清楚,坚持的次数越多,你团队的凝聚力越强。
林传科(高维学堂创始人):作为创业者,有哪些独特的杀手锏吗?
戴志康(伙伴云的CEO):我们有一个十倍速法则,十倍速法则源自做OKR时,在谷歌企业中看到的。
假设们有一辆汽车每个小时跑一百公里,如果希望它的速度提升到30%,它可以跑一百三十公里每小时,它可能是更好的汽车,但是和其他的厂商、同行没有什么区别,无法给客户带来差异化的价值。
但是,如果一个汽车速度提高10倍,它可能不再是汽车,可能需要重新发明一个东西,可能是飞行器也可能是胶囊的高铁或磁悬浮等等。
我觉得我们要敢于定十倍速的目标,在关键的战略性目标上实现突破。当我们提出十倍速增长的时候,其实并不是说一定要十倍速的增长,而是希望有突破和创新。如果我们没有这个目标统领,大家会延续过去的思维来做事情。
今年我们希望新用户实现十倍速的增长,这个十倍速的增长目标促进产品团队、市场团队、销售团队、设计团队等都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比如我们在营销的时候,以前大家都是百度搜索或者听朋友口碑介绍,现在想要新用户实现十倍增长,无疑要扩展出十个不同的渠道才行,比如知乎、头条、小红书等。
包括我们最近装修一个办公室,设计团队说我们要十倍速增长,要聚焦战略客户,为什么设计还这么老气?我说你说得非常有道理,我们要把新的年轻化元素融入办公室的设计里。
像我们今年的十倍目标到现在应该实现了三四倍,后面还有半年时间,我们相信如果下半年再找到几个突破点,再实现三四倍的目标,这十倍就会达成。大家还是很有干劲和士气的。
林传科(高维学堂创始人):去年十倍级的目标定在什么点上?
戴志康(伙伴云CEO):去年我们希望做十倍多的场景化解决方案。我们是做低代码的,但是低代码是业内常说的名词,用户并不理解,我们希望做一些场景化的产品,让用户看得见、摸得着、能听明白。
比如我们做考勤管理、巡店、客户管理、银企互联等产品,就是希望通过场景化的方式,来实现客户对这个东西理解程度的直观化和具像化。
林传科(高维学堂创始人):李文珺在内部是否也有杀手级或者更高维度的工作方法吗?您刚才分享的工作原则,我想听一些具体的工作方法。
李文珺(家里泉CEO):前面我们提到,做决策的时候我们要把因果关系理清楚。因为我是地质大学毕业的,也是学地理的,地理给我一个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对我来讲我是没办法通过一件事决策另外一件事,我必须通过一件事以及周围的关联影响,以及它的过去和未来才能决策一件事。
这就导致团队在说一个事的时候,我都会问,为什么?然后呢?它在整个系统里属于哪部分?这就变成了我们团队的习惯。
我们做营销、产品等工作时,都是系统化的工程。比如,在若干情况下,产品评审都是全系统的评审,包括用户怎么看,使用体验怎么样、技术的关联性如何,以及未来技术的演化如何等等,我们要想得非常多。毕竟做硬件不一样,一个模具下去,成本非常高。
我们做营销,也不是只看一个单点。我的总结是,我从来没有经历过一件事情就达成目标的,一定是系统的,需要一个过程。根据我们的经验,一个产品从诞生到打爆,至少在市场上要经历18个月,所以我们很多事情要盘算18个月的走势。
系统性的思考,看着地图反复推演,这是非常重要的决策方式和思考方式。我们团队找我讨论案子或者他们共创案子都是系统性的,否则无法对话,你不能说给我说A让我决策B,这是没办法做的。
戴志康(伙伴云CEO):我深有同感,团队就像拼图,拼图上下左右都是和别人连接的。你的流程上一个节点是什么、下一个节点是什么,你的上游是什么、下游是什么,要大家连起来才能工作,不是孤岛。
三、关于投、融资
林传科(高维学堂创始人):对于融资的节奏和企业的发展节奏,作为创始人是如何相互平衡的?
李文珺(家里泉CEO):融资的节奏我自己没有可以去把握。我们正在做的这个事业,无论有没有拿到钱,我们一直都坚定它会有一个很大的市场结果,只要我们要找到正确的路,就会迎来timing。
当投资人找到我们的时候,我觉得投资的风口到了。其次,团队也成熟了,我们团队是准备好的状态,心力也是准备好的。如果投资风口到的时候,有可能我们不是成熟的团队,我们也把握不住机会。因为家电行业门槛比较高,如果没有一定的工程基础是比较难的。
所以这个节奏感,不是我们把握的。当天时来了,地利也有了,人和我们团队也准备好了,就是风口到了之际。一轮一轮的融资,我也比较信任我的投资人,比较信任FA,和他们交流过后,我比较放心的把节奏感交给他们。
资本会一波一波,这波来的时候我们选好合作伙伴,谈好条件,该引进的资源方引进,这个事情就比较水到渠成。
林传科(高维学堂创始人):既作为投资人,也下场做创业,您是两种身份都特别完整的经历过,能给我们分享这两部分的节奏如何更好的匹配吗?
戴志康(伙伴云CEO):这得益于我以前做过投资人,知道投资人怎么想问题。
投资人想问题和创业者之间是存在鸿沟的。因为创业者想的是要按自己的节奏来,但投资人想的是按市场节奏来,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有资金赛道的配比和投资偏好,还有价值取向等等。
投资人是怎么赚钱的?他赚的是时间差。投资人投资项目的偏好,基本上是为期6个月到一年。在6个月到一年之间,他特别喜欢这个赛道,但到下一个6个月到一年他就喜欢别的了。大多数投资人都是赛道布局型或者说追一些市场大趋势。
而企业家怎么融资?他也要有时间差,永远不能赶现在,不能说今天投资人对什么东西特别热,你就现在进去做,这肯定来不及。
想要消除投资人和创业者的鸿沟,是要提前做准备的,有时候为了一次融资,要准备长达两年时间,来调整产品、团队,做一些增长或者市场的验证等等。
比如去年我的目标,伙伴云要在10月份之前完成B+轮融资,而且要拿到尽可能多的金额。这个目标是写在我的OKR里面的,为什么定这个目标?因为投资人对企业服务赛道的热度已经达到了白热化。一旦到真正的高点之后,就必然随之下跌。
我们在4、5月份开始谈,一直进行投资组合的匹配,甚至我们在前年的下半年就开始布局。因为我们预计投资人风向的延续不会超过12个月,所以我们预测时间点在10月份,后面就会面临热度的降低,虽然那时候看不出来什么,但是你会感觉到融资的秋天了。
去年B+轮的时候,我们拿到了红杉中国、五源资本、挚信资本、亦联资本和百丽消费基金等机构的联合投资,总共4000万美金。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规划?既然借助了资本的杠杆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就要争取更多的资金,就像电动车电池容量越高,你的里程焦虑越低。
事实证明,如果去年没有融资或者今年再以同样的估值融资,可能要打对折或者30%的折扣。这就是资本的浪潮,它一定有高潮到低谷的过程,企业要像冲浪者一样选择最佳的冲浪时机点进行优美的冲浪。
虽说你在追逐浪潮,但同时你还要选择能够和你一起长期发展的投资人。当遇到波动或者风险的时候,它会起到稳定的作用。
总结下来,要看行业赛道发展的周期,要懂投资人的语言,还有就是双方要有共同理想,至少三观一致,这样你们才能走得远。
四、创业路上,
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林传科(高维学堂创始人):在创业路上,对你们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
戴志康(伙伴云CEO):我看的书特别多,大多数是工具书,看完就用。不过我对一本书很感兴趣,就是《西藏生死书》。这个书写的是死亡,死亡能够让我们看见我们到底为什么活着。这个东西看完以后有很强的周期感,从你出生到死去过程中经历了什么。虽然我们终将会死去,但我们可以决定如何活。
我自己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底层是乐观的,但容易盲目自信。所以我常常看一些让我冷静的书,想想我们终究会死的,那你现在选一个怎么死法,选择你死之前做什么。它让我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我第一次创业,想要证明自己多厉害,现在想想是很幼稚的。现在第二次创业,更加理性了,要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
虽然我们要不断的追求卓越、追求成功。但这时候成败本身对你来说不那么重要,这个阶段心态就比较好,我看的都是对心态有帮助的书。
李文珺(家里泉CEO):我的阅读习惯和戴总有点类似,我平时也看实用的工具书多。我会快速的看、快速的记。我给到朋友们的建议是,大量阅读,看一些相关主题的书籍,比如历史方面的。
因为历史总是反复发生,它对我们的现在有借鉴作用。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主办方简介——
高维学堂,高维学堂是新一代的实战型商学院,首家提出并拥有“科学创业”理论及落地体系,是红杉中国、经纬创投、深创投、天图投资、BAI资本、钟鼎资本等头部基金指定的投后赋能机构。
高维学堂联合53位创业实战导师,专为快成长企业量身开发出一整套科学实用的创业必修课,涵盖战略、业务、管理、组织和人才5大核心模块。
高维学堂在北上广深厦杭等多座城市设有教学中心,每年超10000人次的创始人携其高管来到课堂,92.7%的学员来自口碑推荐,超万条课后评价的平均满意度4.96分/5分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