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神经科学研究:孩子学习不好, 可能是大脑“消化不良”

神经科学研究:孩子学习不好, 可能是大脑“消化不良”

公众号新闻

作者:立正妈妈

来源:蓝橡树(ID:blue_oak

鲁稚的阳台 编辑



为什么我们总能看到很多刻苦学习的孩子,挑灯夜战,拼命背书做题,但往往成效并不如意?


“高耗低效”的原因可能是大脑出现了消化不良,摄入过多,吸收过少。科学家研究发现,大脑的“工作记忆”无法同时处理那么多信息量,当出现“信息过载”时,工作记忆系统崩塌,学习系统关闭,结果就是听不懂、学不进。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 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管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



当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资源。


网络一打开,应有尽有。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找到各种学习课程,学习资料,所以不少家长上赶着把不容错过的诗词歌赋、英语音频、习题考卷、课程视频一股脑的塞给孩子。


吃饭时看学习视频,走路坐车时听诗词音频,就连上厕所都恨不得娃带本书进去。


可谓是争分夺秒,见缝插针。但如果细看,却会发现事与愿违。抓住碎片时间增加的学习内容,孩子听得多,记得少。



《超负荷的大脑——信息过载与工作记忆的极限》的作者是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学术领袖托克尔·克林贝里教授,他在这部科普力作中提出:“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



在这个信息洪流的时代,注意力缺陷患者却越来越多。答案可能就藏在我们贪心的多任务同步执行中。

信息过剩:

大脑消化不良,

学习系统就会关闭


  • 你多久没有一口气看完一本书了?
  • 你能否一整个上午不看手机,只做一件事?
  • 你是否能在工作时,做到两耳不闻窗外事?


难!难!难!哪怕手头上的事情堆积如山,但时不时“嘀”一下的手机和电脑,总有让你无法抵抗的微信、微博、抖音、朋友圈,诱惑你去“就看一眼”。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节目《时间都去哪了》


每次当回过神时,总会禁不住惊呼“时间都去哪儿了”。就像网友说的那样“所有APP都在挖空心思抢占用户时间,自己无形中就活成了它们的日活量”。


但当你回忆起来,却发现消耗在App里那么多时间,留存在大脑里的画面却是“过目即忘”,“挥一挥衣袖,一片云也没带走”。


同样“信息过剩”的不仅是沦陷在手机和网络中的成人,还有深陷在“开卷有益”,知识多多益善的漩涡中的当代学子们。


衡水中学就是出了名的“时间管理王”,可谓把每一天学习精算到了分和秒。在这里,学生们无论是走路、跑操、去食堂打饭、还是吃饭时,看书、背诵一刻不停歇,把时间利用到了极致。



这种“与时间赛跑”的做法也出现在了越来越多的家庭里,清单式童年成了这代孩子的日常特色。


“早上起来先晨读,然后边吃饭边看App的国学小课,中午回来的时间也不能浪费,午饭后再上个25分钟的线上英语课,晚上放学路上还有词汇练习的打卡。到家后去阳台练习跳绳,边跳还得边听故事磨耳朵……”


这是一名普通学生潼潼的日常,也是千千万万中国学子的缩影。

一边是“信息过载”的生活,一边是唯恐浪费分秒的心态,殊不知,大脑也像胃一样,只能承受有限的摄入。吃撑了就会难受,难受了就会生病。不成体系的囫囵吞枣,不经消化的猛塞,毫无喘息空间的大脑也会消化不良。


当大脑超负荷时,学习系统就会关闭!你费尽心力的狂轰乱炸,可能收效甚微。



因为,人脑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强大,它不是一部可以不停运转的信息处理器。相反,它的容量有限,能获取的信息有限。在有限的认知负荷里,我们可以调动有限资源去完成任务。但当大脑超负荷运转时,就会如同过热的电脑,出现宕机。


科学家做过一项实验:要求飞行员在飞行模拟的时候,每次听到表示危机的警报都要按下按钮。结果,在超过三分之一的情况下,那些志愿飞行员都没有注意到警报声。


而研究这些场景下飞行员的脑电图 (EEG)时,脑电图的结果让人忧伤,因为数据表明,紧张的飞行场景的各种需求造成了大脑的认知瓶颈,就算是紧急的警报声音也没法突破这种瓶颈。


托克尔·克林贝里教授《超负荷的大脑》中提到:脑子之所以会跑偏,是因为工作记忆不够用。



我们可以将大脑的脑区理解为不同的抽屉,每次信息的摄入都需要装进不同的抽屉里。但大脑的人手不足,每次只来得及抽拉三四个抽屉。但当信息一下子涌进来太多,手忙脚乱顾不过来,大脑就会出错,甚至罢工。


有个实验,让人一边驾驶,一边复述听到的词汇。受试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比专心开车时慢0.5秒,工作记忆容量差的受试者,反应延迟达到了1.5秒。


信息时代带来资源的同时,也让人类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造成了注意力的缺失。


因为大脑有一个垃圾邮件过滤器,在前额叶皮层和基底核,这里是人类大脑进行所有成熟审慎的思考的地方。

信息越多,越难以专注,大脑前额叶皮层的使用下降,就难以过滤掉干扰信息,而是一并储存进工作记忆力。工作记忆、注意力、智商,这几种表现呈现正相关。工作记忆容量低的人往往不能专心,工作越难,他们越容易走神。



“高耗低效”地被动学习在我们生活中如此常见,学得更多并没有带来记得更多。


大家常常只学个热闹,却并没有真正将知识有效内化,系统化。看似涉猎甚广,实则蜻蜓点水,啥都只学到个皮毛,费时费力还破坏了专注力。


认知超载:

越用越废的脑子,

越学越压抑的情绪


《掌控注意力》的作者是心理学家和注意力专家露西·乔·帕拉迪诺,他在书中特别提醒:“警惕伤害你认知能力的认知超载。”


过去十年,数据显示,过度的信息带来害处,使得我们开始淹没在未经过滤的信息中。而认知过载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消化不良,还有信息轰炸造成的焦虑、迷茫和烦乱。 



当我们发现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时,就会无意识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当我们能获取到更多的信息时,我们就会渴望获取更多。


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孩子不是不努力,相反,他们深陷在“想要更多”、“想要更好”的过高期待中。结果脑力爆表,吸收不过来,大脑还没卡机,情绪先崩盘了。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特别多的学霸身上。像前面提到的衡水中学模式,能够适应的咬紧牙关可能扛过来了,但扛不过来的,心理就先出现问题了。


尤其是在中学阶段,随着学习的科目增多,难度加深,逻辑复杂,信息量大,知识超越了大脑短期的处理能力。从前的填鸭式方法失效,孩子会感到巨大的落差。


认知超载会让人感觉烦躁,不能集中注意力,越是应对不过来,孩子越为了跟不上而着急上火,本能地自我贬低。一旦气馁,成绩就会一泻千里。


越是“前学霸”,越受不了自己成为“后学渣”。负面情绪越多,大脑越卡壳,越学不进去。恶性循环下,心态就垮了。



大脑需要断舍离,

目标需要清减简


面对越汹涌澎湃的信息,我们越需要理智而清醒。要想减少信息过载带来的伤害,就要对大脑的信息摄入进行断舍离。


筛繁就简的关键,就是简化思维。梳理、整合、精简外界输入的信息,为大脑腾出空间,处理有效信息,进行更精确的思考。


1. 分解任务:提升专注力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学习也是如此,越是想要面面俱到,越可能满盘皆输。


放弃语数外、史地政、生理化啥都想要一把抓的欲望。最好的办法是一个阶段只解决一个目标。


例如,这学期重点抓语文,这个月重点在阅读理解,每个早晨只集中读美文美篇。

目标拆解,精准到位,让孩子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一个点上,降低信息过载带来的混乱。


注意力聚焦在一个点上,还能让孩子在短期内看到该目标的有效提升,带来成就感。从负反馈中逃离出来,进入正反馈,突破认知超载带来的情绪压力。


其他的科目不是放弃不管,而是以阶段目标为主,其他科目少量为辅。主食吃完,稍有余力再吃点心,才不容易撑着。胃口好,消化好,才能长得好。



2. 切换学习:让大脑换频道


台湾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洪兰说过:“切换学习,效果升级,是避免大脑消化不良的方法”。


所谓切换学习,就是当大脑对同类型事物的记忆达到饱和后,就会产生抗拒。这时,切换新的类别,新鲜事物的进入又会刺激大脑的突触,解除它的待机状态,再次焕发记忆的兴趣。


《认知天性》中,作者提出了比反复学习更有效的方式——分散练习。


①把一个任务间隔成几个时间段练习;

②把几件事情交替、穿插着做。


每天写作业时,可以几个科目穿插着做,间隔练习可以唤醒大脑关注新知识的警惕性,促进记忆神经突触的激活,使得知识存储更牢固;而穿插式的练习,使得新旧知识进行关联,形成“记忆线索”,也有利于发展成长期记忆。


切换学习之余,加入运动、娱乐、休息同样重要。



累了乏了,跑一跑动一动其实看似“撒野”,实则“充电”。释放掉学习带来的压力,才能以更饱满的精神重新投入学习。


所以,当孩子背不出课文,记不住单词时,别再一股脑地死磕了。切换个频道,做做数学题,听会歌,吃个点心放松下。说不定回过头来,原本半小时都记不下来的课文,十分钟就解决了。


3. 允许放空:让大脑休息


放空,就是允许孩子发呆,胡思乱想,随性而为地瞎折腾。


许多家长一看孩子学习时发呆就忍不住怒火中烧,但其实,发呆有时是孩子正在进行大脑的“开关”切换。


脑科学家通过核磁共振发现,人在发呆时,大脑负责注意力等作用的执行区域会“关掉”,而DMN区域就会“打开”,DMN区域涉及海马体、大脑额叶,都是和记忆有关。


所以,高强度的学习中,偶尔的发呆放空,其实是短暂让大脑休息。


不同的脑区轮流工作和休息,负责工作记忆的脑区才有机会整理和消化信息,后续才有专注力继续工作,接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会提高。而且这个过程中,两个系统会出现互相作用,会产生一些“无意识联想加工”,从而孵化出创意。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科学家、艺术家灵光一闪的创意和想法,都是在洗澡、蹲厕所时产生的。就是因为放松让大脑的各个脑区得以链接,重新获得活力。


大人工作累了都难免要摸摸鱼,何况孩子一天连轴转十几个小时的学习呢?


风筝的线拉得太紧容易断,有张有弛才能飞得更高。



而风筝飞得高还有一点关键,就是负重轻,压力小。


作为父母,我们既然希望孩子能翱翔天空,就不能在一开始给予过重的负担。而是应该让孩子轻装上阵,借着兴趣爱好的东风扶摇而上,再慢慢大鹏展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蓝橡树(id:blue_oak),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80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平台,传播教育正能量。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往期回顾
脑科学研究:青春期是重塑大脑的最好阶段
格洛林·桑托斯:如何让大脑喜欢做困难的事情
美国心理学家: 如何利用大脑资源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当孩子犯错时, 大脑在想什么?科学家的研究答案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请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我村排长】老人有种说法生擒貓头鹰衰运到他家耶鲁大学研究:7-14岁孩子的行为特点,9岁是学习力大变化的关键一年(二)【教育】孩子可以学习不拔尖,但一定要成为一个温暖的人Science子刊:新冠病毒会导致大脑细胞融合,进而损害神经元活动和大脑功能6岁之前接触一次都不行?关于电子产品,这位MIT神经科学家把话讲透了!美国西部乡村音乐剧《I love Bandits》(1)女儿要上小学了,我和德国老师聊了聊,一大波文化冲击消化不了....耶鲁大学研究:7-14岁孩子的行为特点,9岁是学习力大变化的关键年3月17日直播| Wiley神经科学研讨会:脑血管病与神经内科专家在线分享一线科研成果与论文发表心得“您儿子学习不好,不是因为他傻,只因为他是男孩!”大脑里真有ResNet!全球首张「果蝇大脑连接组」面世:耗费十余年,重建三千神经元,超50万突触!BRUCE (XIAOYU) LIU – final round (18th Chopin Competition)耶鲁大学研究:7-14岁孩子的行为特点,9岁是学习力大变化的关键一年(一)西湖大学研究:AI可作为实验的主脑科学家,一场新的科学革命正在发生?【23年6月】神经科上月最受关注SCI论文简介;这两个2区杂志,发文量大、审稿速度快!哈佛专注力训练课:孩子学会,受益一生打破百年误解!Nature最新研究:首次证实大脑整体形状对大脑功能的影响远大于复杂的神经元连接!妈妈,我学习不好时,请这样爱我i-Weekends | 一睹神经科学艺术竞赛的顶级参赛作品斯坦福大学研究:表扬孩子时要用这10句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行为与情感障碍神经科学课题组诚聘专职科研助理【博士】录取来了!四段科研经历斩获【全美Top15】神经科学Ph.D项目一位妈妈关于幼升小的反思:孩子学会好好生活,未来才能从容不迫3月10日活动报名 | Wiley神经科学研讨会:与主编在线交流科研成果与论文发表心得选刊:请ChatGPT推荐接受率最高的SCI期刊(神经科),靠谱吗?【23年5月】神经科上月最受关注SCI论文简介;这个医院发表的论文累计影响因子最高!全奖博士录取!四段科研经历上岸南加大神经科学Ph.D项目2023欧洲脑奖揭晓,被誉为神经科学领域的“诺奖”,三位学者共享130万奖金孩子吃饭不好,是消化不良吗?要不要查幽门螺杆菌?「简报」改善非洲的空气质量;CMU 神经科学专业学生研究正念冥想​读书|《父母的语言》家长怎么说话,才能让孩子的大脑“赢在起跑线”?颠覆现有理论!Cell子刊:原来神经元也吃糖,改善大脑糖代谢或可治疗老年痴呆,保持大脑健康!改革开放几十年迷外驯化入骨髓印象哈佛大学研究:运动,是对孩子大脑最好的投资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