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这火,开始不对劲了
三年前李雪琴火遍全网的段子,即将在这个五一改写。
宇宙的尽头不再是铁岭。
而是淄博。
Sir问了一圈身边的山东人,关于这座小城的特色,几乎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
但互联网却有一条清晰的流量路径。
从疫情期间对大学生的厚待,再到上头的烧烤吃法:
小炉、小饼、小葱组合。
大学生们进淄路上就在演习。
这一撸串手势一火,还顺道解开了三星堆大立人铜像的千古谜题。
行,大立人站了千年就为吃口淄博烧烤是吧。
再往后,Sir以为,吃法再新奇也就火一阵吧。
没想到这一阵还挺长。
淄博相关部门立马跟上,把烧烤之旅变得非常便捷。
来回有烧烤专列,进去有热情的大爷大妈,早市还有专门的行李寄存处、药物补给站,甚至还有快递点。
在火车站有185小伙子迎接。
(不是官方行为)
现在已经发展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卫生间和停车场都贡献出来给游客使用。
甚至连大牌酒店都按政府要求进行“价格优化”。
△ “淄博本地宝”公众号 (截取部分)
政府的贴心,又演变出来一系列有关淄博人的热情神话。
传说淄博人都自觉不去吃烧烤了,传说本地人会把停车位让给外地牌照,传说淄博帅哥不能拒绝给游客微信……
最后,淄博文旅局致广大游客的一封信被夸爆。
先是承认现在的游客量已超出接待能力,建议大家错峰出行。
然后介绍山东其他城市也很好玩。
最后实打实留下热线电话供大家监督。
格局彻底打开。
淄博这个工业老城,在短视频里复苏了。
但爆火归爆火。
大部分国人心里应该有个认知——淄博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曾经,螺蛳粉翻红了柳州。
再再往前,成都、长沙、西安……
而当淄博跟这些老牌网红城市并排,还是显得特殊。
比如淄博烧烤,它既非当地独有的美食,也并不历史悠久,甚至不是最普遍的餐饮方式。
和淄博本身的城市气质、居民的精神面貌也都搭不上边。
有自媒体说淄博爆红背后有“高人”。
Sir没法证实。
不如回到老本行,用影视角度去拆解这次顶流崛起。
流量下放背后。
是旅游这件曾经对于中国人有些遥远的事,正在变得“脚踏实地”。
早些年我们出去旅游,可能更多冲的是风景和故事。
去西安看看《长恨歌》中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
到故宫、颐和园、苏州园林,体味一下东方美学。
当时流行一个旅游分享网站叫马蜂窝。
(Sir一查才发现,现在还在运营,私密马赛)
Sir年轻的时候旅游前就爱去上面找点游记、攻略。
里面的笔记,关键词常涉及到“感受古城生活气息”、“接触仅存古迹”、“享受夜生活”……
写满了去探索一座城的欲望。
至于“网红款”,这是自人类开始旅游就有的。
比如黄鹤楼。
三国时期就建成,传说是吕洞宾传道、修行的场所,道教重地,历经战火沧桑,不断被毁又重修,还有“国运昌则楼运盛”的说法。
这样一座传奇的小楼,引得文人墨客纷纷去打卡,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写下无数经典名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杨州。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如今,黄鹤楼依旧是武汉热门景点。
但又有多少游客知道,现在的黄鹤楼,其实是80年代重建的?
这座历史悠久的小楼,终在1957年建长江大桥时被彻底摧毁,只留下地基。
直到1981年,武汉政府才决定重建它。
如今,又有多少人,花80块上楼,拍两张照片,然后感叹一句“不过是仿古建筑”?
当文字和诗的时代渐远,新的“网红款”变成热门影视作品取景地。
《少林寺》《庐山恋》等影片的热映,带火了一众取景地。
而庐山,在影片热映前,和其他风景秀丽的名山没什么区别。
到《庐山恋》上映,它变成了“爱情圣山”。
毕竟电影诞生了新中国“银幕第一吻”。
山上的电影院,只放《庐山恋》一部电影,成为必游景点。
△ 《<庐山恋>电影放映员的“庐山恋” 》| 新华社
庐山在电影上映前多少还有点名气,也有景区是纯靠影视带动旅游。
乔家大院。
在成为影视作品取景地之前,只是个普普通通的老宅,后被开发成一座民俗博物馆,票价3毛。
1990年,《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此取景,将乔家大院的影像带到了国际上。
但《大红灯笼高高挂》多少是艺术片,在普罗大众中影响也没那么大。
真正让乔家大院跃升知名景区的,还得归功《乔家大院》:2006年由陈建斌、蒋勤勤、马伊琍主演的晋商传奇剧。
△ 翟星理|《乔家大院被摘牌背后:网红景点33年的是是非非》界面新闻
当时景区光门票收入就比上一年多出两千万——那可是2006年——因为游客太多还得借调武警来维持秩序。
影视综取景地的流行神话还在进行。
只是,越来越“小”。
年初的《狂飙》带火了江门的一条街、一家店。
△ 郭永乐摄 | 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庐山、乔家大院背后,有故事、有情怀,到江门的小店,只剩下高启盛保哥自尽的情节片段。
其中能有多少细节能供咀嚼呢?
当大家吃完面、拍完照,最多演一下高家兄弟与李响的对峙,这个景点的所有价值就已经被挖掘殆尽。
再往后,短视频风起,第一批御风的是长沙、重庆、成都、杭州……
都是城市气质非常强烈的地方,夜生活繁荣,有着浓重的市民文化——
也意味着最“接地气”。
短视频里呈现的城市景观,跟实际的城市风貌是相似的。
比如重庆,这个8D魔幻城市,空间是向纵深扩展的。
短视频里流行的是川渝人的安逸人生态度。
当地气候湿热、一二产业没那么繁荣,离中原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又远,没那么多严肃的文明规训。
这天然为犯罪片和文艺片提供沃土。
高低纵横的小巷子,最适合拍追逐戏,无所事事、没有社会保障的小人物,也适合做犯罪、文艺片主角。
《少年的你》故事就应该发生在重庆,魏莱站在高高的台阶顶端看着陈念往下落。
《火锅英雄》里四个匪徒摘下面具,就应该是李九霄、尹昉的脸。
短视频将城市气质放大,造出看似独一无二的奇观。
却一定程度走向标签化的走马观花。
即使如此,这些地方仍然是有“底色”的。
比如四川的麻辣火锅确实是发源地,也确实是特色,尽管只是八十年代的发明,并不算历史悠久。
再比如理塘。
因为丁真意外爆火,但理塘也的确实实在在有差异化的自然景观:
独属于藏区的美景、民族特色,也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可淄博的烧烤有点特殊。
当地既不是烧烤发源地,也不盛产原材料,只有一个看似新奇的吃法。
甚至“烟火气”也不是淄博的标签。
这个老工业城市,常年受到空气污染的困扰。
编辑部来自淄博的小伙回忆,有一年,因为禁止露天烧烤,他整个暑假都没吃到烧烤。
淄博也没有夜生活,晚上十点街上基本没人了,甚至,这座城市并不崇尚无所事事,闲人没有那么多。
可与淄博气质截然相反的烧烤却火了。
如果说,乘着短视频的第一波东风起来的城市还有些故事的“底色”,那这次,则是“皆若空游无所依”。
媒介的变化,让“网红”二字变得相当轻易。
一丛郁金香、一个蝴蝶结都能变成打卡地。
其实淄博的旅游资源并没有想象中贫瘠。
淄博是齐国故都,有蒲松龄写作《聊斋》的故居,有华北平原特有的山林景观。红色旅游资源也有:焦裕禄故乡、沂源革命老区……
但这些,没有一个对得上当下的流量逻辑。
齐国太久远、《聊斋》又有文化门槛、革命老区也太老了。
故事太多,反而不好讲。
更好讲的是片段。
如果之后淄博能再迎接一波流量,在这些旅游资源中,Sir最看好的是蒲松龄故居博物馆,因为里面养着狐狸,配上二创,或许能造出来些片段。
但这些,即使火了,又与蒲松龄、《聊斋》有什么关系呢?
正像那座古老的城市西安。
以往,它吸引游客的,是13朝古都的文化底蕴。
再次成为网红时,它吸引游客的是跳不倒翁舞的小姐姐、做悬空表演的兵马俑演员、在戏服基础上改良的汉服道具……
又像城市的小吃街,从涵盖各式各样本地特色食物的菜市场,变成统一的轰炸大鱿鱼、臭豆腐……
淄博此次最火的地方是一个菜市场“八大局农贸市场”,原本卖果蔬肉蛋奶、还卖些五金零件,也能修车、配钥匙、打散酒……能做任何事。
火了之后,许多店面迅速改成“网红紫米饼”、“网红炒锅饼”,招牌都来不及换,直接拉上条幅遮挡原来的招牌。
△ 李一鸣 |《当一家淄博菜市场被流量“占领”|深度报道》北青深一度
故事变成片段、差异变成统一、整体变成瞬间。
随着媒介的变化,“网红”旅游,也成为一张张存在手机里不会发出的照片。
最近大学生最火的是“特种兵式旅游”,连轴转直击城市名片。
目的性比以往任何旅游都要精准。
同样,旅游城市的目的性也空前强烈。
淄博爆火后,全市上下都在营造淄博的良好形象。
政府还免费请清北学生来旅游。
不是学历歧视,而是迫不及待地引进人才。
我们无法苛责一个小城的“用力”,毕竟这波流量是他们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再怎么用力也不为过。
只是身在局外的我们,看过太多人流。
却有多久没感受过一个城市所带来的长久心动?
说到这,抱歉。
Sir又开始怀念起那些将镜头深入一个城市灵魂的老电影。
姜文眼里的北京。
不在胡同,而在屋顶。
它对于少年而言是橘黄色。
一曲《乡村骑士》,诉尽少年欲望的野蛮生长,隐秘而不可言传,犹如动物凶猛。
情愫迸发,躁得上蹿下跳。
一口缥缈的小烟雾,暗示迫切渴望成熟的稚嫩。
青春,便是如此无意识地将整座京城踩在脚下。
△ 《阳光灿烂的日子》
而对于老人,它又是雪白的。
北京到“北平”。
一夜间银装素裹,装点的不止魔幻感,更是时空背景。
白色才了的风云突变,暗藏杀机。
安静的雪夜,带着祥和之气,但白雪,不过是太平的粉饰,各方势力明争暗斗,战火一触即发。
△ 《邪不压正》
还有王家卫眼里的上海。
不在外滩,而在“气质”。
是即使再一个香港故事里,你也能感受到墨镜王对上海的迷恋。
逼仄混乱的阁楼,衣服和书在窗边堆得满满,却丝毫不影响他半弯着腰,整理西装,对镜梳油头。
金宇澄也曾在《繁花》的前言,描述过这一幕:
《阿飞正传》结尾,梁朝伟骑马觅马,英雄暗老,电灯下面数钞票,数清一沓,放进西装内袋,再数一沓,拿出一副扑克牌,撵开细看,再摸出一副。接下来梳头,三七分头,对镜子梳齐,全身笔挺,骨子里疏慢,最后,关灯。否极泰来,这半分钟,是上海味道。
“上海味道”,是繁华。
也是繁华褪去,更显现出来的东西——
住所可以狭窄陈旧、钱包可以空空,但生活的品味不能将就。
除去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后来一些崛起的“网红城市”,也曾留下过属于它们独特的光影。
像是宁浩眼里的重庆。
这里不仅有洪崖洞和索道。
他更是在为一个九曲十八弯的故事,寻找一个折叠魔幻的舞台。
是为一群逐渐上头的小人物,寻找一片麻辣的土壤。
△ 《疯狂的石头》
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
一个个充满个性的城市,变成了分门别类的微缩模型。
甚至连分类都省了。
城市里就是统一的高楼大厦,霸道总裁。
乡村则是一律咖啡厅和露营凳,以及石砖铺成的古城。
人们只在逃离与放空之间反复迁徙。
似乎对于“旅游”。
我们需要的不再是一个充满未知的目的地,而是一个躲避格子间的清晰理由。
打住。
Sir发现说了那么多,小丑还是我自己。
长假将至,却只能在电影里云旅游。
那就最后分享一段吧。
送给因各种原因无法出门,却依旧向往宇宙尽头的所有人。
Sir最爱的一部“憨豆先生”系列,《憨豆先生的黄金假期》,结尾一段非常浪漫。
经过一系列的糟心、误会、鸡飞狗跳后。
憨豆先生一回头,发现自己期待的戛纳黄金海滩就在门外。
于是他又发挥一根筋的轴劲儿——
向前走呗。
拿着DV径直走向海滩,路上所有车子、游客都恰到好处地成为他的“垫脚石”。
一路走到沙滩,走到海水里,望向地平线最深处。
此刻他忘记了手上的DV。
拥抱了空气。
也拥抱了所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