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猛烈,通常是科技大变革的前夜
来源:秋水笔弹 作者:水哥
图片/图虫创意 编辑/秀二
一场工业革命级别的科技创新,正在大规模落地。——水哥
从一百年前的汽车大工业化生产,到十年前开始的新能源汽车革命,你都可以看到,新技术的变革与大规模推广,都是以市场领导者密集推行大幅降价为特征的。
今年最为炙手可热的两个赛道,从云计算到新能源汽车,都在通过快速的技术迭代以及产品创新,降低全行业的成本以及价格,推动新技术的快速普及。
在多次翻掀起震动市场的降价潮之后,4月以来,特斯拉再次下调了6个国家及地区的价格,主要下调Model 3 和 Model Y系列价格。其中以色列、中国香港降价幅度最大,部分产品下调了25%跟15%。
几乎同一时间的4月26日,阿里云宣布了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降价行动,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15%至50%,而在不久前的4月11日,阿里云已宣布过一轮降价,并推出“飞天免费试用计划”,向1000万开发者和300万创新创业企业提供50款云产品的免费试用,时长最多可达3个月。
在AI革命的大前夜,作为AI的母胎以及载体的云计算产业,已经风起云涌。
1/无论是一百年前还是今天,降价都是推广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式
特斯拉在过去几年,多次推动了全产品线的大幅降价,这种降价能力背后是体系化的制造升级,通过零件通用化、车身一体化铸造的创新,以及利用中国的产业链优势,大幅降低了生产设备、库存、劳动力以及时间等成本。
自 Model 3 上市至今,特斯拉将其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了 30%,特斯拉下一代车型平台的组装成本会降低50%,这也意味着其单车成本或将降至1.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35万元)以下。此外,北美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也进一步缩减了电池生产成本。今年的投资者日上,马斯克也说到,特斯拉不认为其它任何汽车制造商可以接近特斯拉的成本。
特斯拉对外事务副总裁陶琳当日对此回应,“特斯拉价格调整的背后,涵盖了无数工程创新,实质上是独一无二的成本控制之极佳定律”。陶琳还称,特斯拉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坚持以成本定价。
特斯拉在过去几年实行了多次密集的大幅降价,在这里水哥就不赘述了,不过它掀起的密集降价潮,以及降价逻辑,跟一百年前的汽车革命逻辑是如出一辙的。
大家可以看看,下面这张大概一百年前,福特汽车的降价图表。
一百年前,汽车产业的引领者福特汽车,也因为在流水线生产模式的革命驱动下,具备了显著的成本结构优势,也进行了多次密集的降价攻势。
在云计算领域也一样,分别作为中国与美国两大云计算市场引领者的阿里云以及亚马逊AWS,都曾经轮番启动全线降价,加速了云计算市场的普及,也是引领者抢占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
截止2020年5月,亚马逊AWS一共降价82次,亚马逊AWS曾连续三年每年降价12次。2019年年初,亚马逊AWS云服务部门的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曾表示,“其实降价真的很容易。但是,要做到能够承受低价竞争则要困难得。”
与AWS一样,作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领导者阿里云,因为全体系的技术创新和多年积累的市场规模效应,也已经形成了降本增效的双飞轮效应。
阿里云依托自研的“倚天710+飞天+CIPU”组合,数据库、大数据和AI及高性能计算、视频编解码等场景性价比提升了80%以上。张勇介绍,过去十年,阿里云将计算成本降低80%,存储成本下降近9成。
基于这种技术进步及其带来的巨大成本优势,4月26日,在2023阿里云合作伙伴大会上,阿里云宣布了三大动作:第一,史上最大规模降价,核心产品价格全线下调,降幅最高至50%;第二,“产品被集成”策略,将产品能力向生态伙伴全面开放;第三,启动“通义千问伙伴计划”,联合伙伴,把大模型推向产业落地。
当天,共计六类核心产品宣布降价:弹性计算7代实例和倚天实例降价最高20%,存储OSS深度冷归档降价50%,网络负载均衡SLB降价15%,数据库RDS倚天版降价最高40%,视频云和CDN降价最高15%,安全web应用防火墙降价最高30%。此次降价调整将于5月7日生效。
此前,阿里云刚刚在云峰会上推出了两款新产品:ECS企业级通用算力型U实例,价格对比上一代主售实例最高降价40%;对象存储预留空间产品,价格最多降价70%。当时,阿里云还开放了50多款云产品的免费试用,时长最多可达3个月。
2013年,阿里云已经开始全线产品降价攻势,2014年,阿里云曾多次降价,并且强调,云计算是软硬件结合的创新,经过不断的技术升级和资源优化,阿里云的规模效应开始展现。“今后云计算价格每年至少降低30%以上”,最终就像用水和电一样,用户根本不用在意其价格。
在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的这一年里,阿里云曾17次下调价格,核心云产品最高降幅50%,目的是希望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和开发者加速拥抱云计算。
可以看到,真正的产业创新领导者,都是具备强大的技术、成本结构优势的。
价格是一个产品背后整体社会技术能力以及生产力的反映,手工制作的东西天然成本就高,而大规模生产,随着每一次技术、组织效率的提升,价格都会迎来大幅的下降,从而让更多人能够用上这些产品,让产业以及生活都得到大幅的提升。
2/新的科技革命,正在云端酝酿着闪电
云计算虽然已经推进了十余年,但是,在全世界,特别是中国,它还处在急速扩张普及的阶段。
经过过去二十年的积累,数据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石油,但是其开采率以及利用率还处在非常初级的阶段。
效率更高的人工智能的介入,将会把数据的利用率提升一个台阶。
水哥认为,AI大模型将会是能够让数据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的、这个时代的“蒸汽机”,它掀动的革命就是工业革命级别的。
但是要让大模型工具、以及数据成为能够普及开来的生产要素,作为它们载体的云计算产业必然要通过一次次大幅降价,让这种技术革命,成为能够被全行业广泛应用的新生产力工具。
以密集的降价,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大规模落地,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的必由之路。
云市场远未饱和,中国IT市场的云计算渗透率不到15%,做大云市场仍然是最佳时机。
“中国IT渗透率为1.3%,与美国有非常大的差距。在IT开支中,我们云化的比重跟美国相比,也有5个百分点以上的差距,”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团CEO张勇在演讲中表示,希望通过降价,让各行各业的企业可以用得起公有云。
美国目前 IT 的渗透率大概超过85%,超过30人的企业,基本都会用到很多的 IT 产品。
这也是中国技术成本过高,或者说企业的技术成本负担能力不足所造成的,人均的技术利用率严重不足,这意味着人均劳动生产率以及人均产出的低下。
降价并非简单粗暴价格战,而是为了让更多人能够用得起新技术,利用技术改进、规模效应释放让利空间,为产业客户降低成本,推动新技术变革的普及,形成产业的良性循环。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阿里云智能集团CEO张勇表示,阿里云致力于“让算力更普惠”,这次大规模降价是希望将技术红利更多回馈给客户和伙伴,持续降低用云成本,扩大云的市场空间。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正如张勇所看到的中国那超过95%未被渗透的广阔市场,一百年前掀起汽车降价潮的福特汽车创始人福特也曾说过:因为我们的车价太高,无法吸引另外95%的人。
通过技术创新,做出更好的产品,改进生产,生产出成本更低的产品,并且根据成本结构制定合理的价格,通过不断降低成本,降低价格,让新技术新产品得到最大限度的普及,可以说是每一个伟大企业的共同特质。
在这一点上面,我们完全可以期待中国的企业以及企业家们,走得更远。
中国显然需要更低的IT成本、云计算成本以及人工智能应用成本,去推动千行百业的数智化进程,让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数据以及智能化工具,撬动更大的个人产出,从而推动中国整体生产力以及国力的升级。
中国要走出依靠人口红利的增长模式,也必然依靠科技创新研发,以及在这种研发创新以及商业化的推动下,新技术成本的下降以及未来新技术利用率的提升,通过技术的杠杆效应,撬动更大的人均产出,实现国民的共同富裕。
3/以AI算力的革命以及普及,大幅提升中国整个生产体系的生产力
中国以全球工厂著称,以制造业立国,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将会决定我们在全球产业链当中的位置。
过去美国、日本的国力提升,其实都是从制造业的生产车间开始的,美国的流水线生产,带动了大工业大规模生产时代,日本的丰田生产方式,带来了更柔性的精益生产时代。
今天变革正在中国发生。AI的变革,正在给全球制造业带来新的洗牌,因为制造业对于中国的支柱作用,这次变革对中国尤为重要。
2022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65家制造业企业入围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万多家。
中国也将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制造业IT支出增长速度最高的国家。
高科技产品本身就是严格的研发设计信息,向生产制造信息流转的产物。
到今天,制造业的核心机能,从开发、生产到采购,都已经全面信息化,并且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料,要唤醒这些沉睡的数据,用以赋能生产效率的提升,都需要更低成本、也更为强大的智能化算力。
IDC发布的《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计算力与经济发展紧密关联,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点, GDP将增1.8‰。
当一个国家的计算力指数达到40分以上时,指数每提升1 点,对于GDP增长的拉动将提高到1.5倍;当计算力指数达到60分以上时,对GDP的拉动将进一步提升至2.9倍。
在报告样本国家中,AI计算占整体计算市场的比例从2015年的7%增加到了2019年的12%,预计到2024年将达到23%。
其中,中国的拉动作用最为显著,2015-2019年,在样本国家的AI计算市场支出增长中,有接近50%来自中国。
到2025年,40%的中国制造商将在企业范围内部署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来支持决策过程并最大化数据价值,从而使收入或利润提高5%。
到2027年,65%的中国头部企业将实时挖掘服务交互和工作单数据,为产品开发决策提供信息,并实现质量优化的目标。
可以看到中国庞大的制造业体系,有着庞大的人工智能需求,也催生了庞大的算力需求。
未来更多的算力需求将会来自于人工智能,AI大模型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云计算的需求市场以及游戏规则。
AI计算所依赖的GPU服务器,价格是普通服务器10倍以上。随着深度学习、模型训练等需求增长,全球云厂商都在大规模部署AI算力。目前,人工智能算力占算力比例14%,预计5到10年之后,占比会达到50%以上。
更便宜更优质的AI算力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方面,在可见的这几年,对云计算的需求市场将会进入指数级别增长的爆发期,第二,这种急速增长的算力需求,意味着非常沉重的算力成本,谁能降低这种算力成本,为市场提供更低的算力价格,必然会成为新的市场领导者。
具备更有成本以及技术竞争力的厂商将会迎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大概正是有见及此,阿里云全线产品进行了降价。
4/大变革的前夜
张勇担任阿里云智能集团CEO后,4月接连举办云峰会、合作伙伴大会,充分体现今年年初阿里云所定下的关键词“进”。
本次合作伙伴大会上最大的三个亮点,可被视为阿里云“进攻”的三板斧:降价、被集成、大模型。
除了算力需求,对于IT能力并不突出的传统行业来说,除了更低的成本,更重要的其实是数据挖掘、使用以及智能化的服务。
互联网云计算需求见顶的同时,传统行业以及政务市场的云计算需求还在爆发的阶段,整个云计算的生态以及规则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非标准化的服务能力、产品生态能力以及碎片化的渠道能力都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在这种变化趋势下,被集成也正在成为互联网云计算厂商的共同选择。
阿里云也不例外,张勇表示,阿里云要让“被集成”说到做到,全面推动技术产品的被集成,形成“1+3+1”结构:底层为IaaS产品,通过进一步降价,与伙伴分享技术红利;中间为三个PaaS矩阵,钉钉和瓴羊进入产品矩阵,与阿里云平台产品构成三大PaaS被集成;顶层为MaaS模型即服务,向生态开放大模型能力和训练底座。
大模型是阿里云“产品被集成”战略中的最上层,也是本轮进攻的一块重要拼图。
据悉,阿里云4月7日公布当天通义千问大模型当天,即有超20万企业用户申请测试,大模型深度合作需求更是爆单,已排期至年底。
从通讯、电子产品、企业服务、金融信息等新兴产业,到交通、电力、石化、服饰甚至乳制品等看似不相关的传统实体产业,几乎每个行业都有许多企业找来,这是一片巨大的智能化新市场。
要让更便宜的算力,更快渗透到各行各业,离不开各行业渠道合作伙伴的推动,张勇强调,阿里云不可能做完所有需求,面对全新的智能化市场,阿里云要推动大模型的“被集成”,联合生态伙伴一起,让大模型服务各行各业。
为此,阿里云制定了更清晰的分销佣金规则、佣金率翻倍、和专属于伙伴的腰部市场(阿里云不碰),都给到伙伴更多信心。阿里云智能首席商业官蔡英华还宣布,向合作伙伴让利,将最高年度总佣金比例从22%提升至35%,增量消费最高佣金率从原来的4%提高至30%,以激励各渠道商卖云。
和外界对大模型理解的2C聊天场景不同,阿里云认为,千问的核心价值将体现在行业场景和产业落地上,让AI更普及。
通过降价、被集成、大模型,阿里云希望为中国的AI大变革,提供更普惠的IaaS层、更高质量的PaaS层和更具引领性的MaaS层产品,与伙伴持续做大云市场、做深产业数字化、拓展智能化新机会。
上述The Harris Poll的报告显示,在部署人工智能以协助日常运营方面,前三名的应用行业分别是汽车/原始设备制造商(76%),汽车供应商(68%)和重型机械(67%)。
曾经在汽车行业不断上演的降价推动变革的故事,今天正在服务汽车产业以及其他制造业的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厂商身上上演,通过大幅降价,推动行业的革新以及新技术的快速普及,可以说是非常值得推广与传承的一种商业传统。
概而言之,大降价、被集成和大模型,这三项动作形成了阿里云进攻的飞轮效应,因为技术红利和规模形成成本优势,给予阿里云充分的降价空间,而降价和产品能力的开放将吸引更多伙伴与阿里云合作,扩大市场规模,从而带来更大的价格空间。在当前的智能化浪潮下,阿里云可以为伙伴提供更有优势的算力价格和大模型能力,推进AI大模型的产业落地,这也将带动更庞大的云市场规模。
在这个变革的前夜,希望中国能够涌现出更多能够通过产品、技术创新为全行业降低成本的企业,通过技术撬动更大的人均产出,构筑更强大的产业竞争力,让中国国力在高科技竞争当中更上层楼,看到更远的风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