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临界点,2018公众号新闻2023-05-02 00:05回顾历史,1978年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堪称亚太地区划时代的事件,整个地区的军事、地缘、政治、经济格局都由此发生改变。然而谁又能想到,四十年后的几乎同一时间,特朗普政府掀起咄咄逼人的贸易战,让中美各个层面的冲突逐渐公开化(《五十年:从尼克松到拜登》)。据传,2018年11月14日基辛格先生来北京访问时参加了一个晚宴,席间他用“新范式”来定义中美关系的未来,并断定“再也回不到从前”。四年多疏忽而过,今天的人们似乎早就认可了基辛格的判断——中美关系已跨过临界点,临界点之后激烈竞争将成为常态,且具有长期化特征。与基辛格的担忧类似,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也在2018年新加坡经济论坛上发表讲话,系统阐释了对中美贸易战的悲观前景。保尔森一针见血的指出:“如果不能达成一个可行共识以解决当前的争端,经济铁幕将降临世界。”近几年来,中美关系成为全世界各国政府、外交机构和战略学者们最关心的话题,堪称“显学”。本篇以若干个小段落的形式,梳理有关中美竞争的一些观点。1、历史上,经济危机与军事地缘危机是一对孪生兄弟,当今世界距离爆发全面冲突或许只差一次经济大萧条。1929年大萧条爆发后,世界各国纷纷施行贸易保护主义和竞争性货币贬值政策,使得危机的破坏性急剧升高,并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发因素之一。站在当下视角,即使约束住了经济危机导向战争的趋势,但在各方高度不信任的大背景下,主要经济体也将很难协同应对危机本身。最终的结果是全球化秩序走向崩溃,世界形成若干个大国主导的国家集团(区域经济安全组织)。2、美国最大的风险在于:在多元文化主义盛行的持续冲击下,盎格鲁-新教文化在美国社会中的核心地位正发生动摇,可能导致美国变成一个两种文化、两种语言的社会(即大家调侃的USA和USB)。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曾这样警告道:“移民及其激发的多元文化主义正在消解连接共同国家的纽带,降低共同的国家使命意识,使美国面临巴尔干化的危险。”巴尔干化(Balkanization)是一个带有贬义的地缘政治学术语,其含义为一个较大的国家或地区分裂成若干个较小国家或地区的过程,且这些分裂后的国家或地区关系紧张甚至处于敌对状态 。另外,凭借着成熟的金融市场和美元在全球金融流动中的核心作用,美国通常可以更容易为赤字进行融资,然而不断增长的债务存量和持续性财政缺口也可能使美国无法在最需要的时候扩大支出规模。3、过去几次霸权更迭的历史存在一个有趣现象:人口多的国家获胜。希特勒时代的德国人口约为美国/苏联一半,七八十年代日本人口仅是美国三分之一,苏联人口与美国基本相当。因此有美国学者担心,二十一世纪里美国即将遭遇的挑战者中国和印度人口分别是其3~4倍,这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不过与其他大型经济体相比,美国可能会保持一个相对有利的人口结构;根据模型预测,到2050年美国的人口结构将是发达经济体中最有利于经济增长的。4、历史上的陆地强国都会面临“大陆陷阱”,比如:法国、德国、俄国。所谓“大陆陷阱”,是指英国、美国等岛国可以将几乎全部资源投入到海上能力建设中,而德国、苏联、中国等陆地强权因为与多个国家接壤,无法集中力量与海洋强国展开直接竞争。正因如此,中国的最佳战略是增强在中近海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能力的同时组建一支“实用性舰队”,而不是像曾经的德国一样去倾全力打造与英国完全匹配的“风险舰队”(《跨越百年的争霸》)。5、近年来美国的对台政策已呈现战备化趋势。按照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William Burns)在一次研讨会上的最新表态(2023年2月2日),美方认为解放军内部能力建设“准备完毕”的时间截点是2027年。不过伯恩斯同时也表示,准备完毕不意味着2027年真的爆发战争,他只是提醒人们问题的严肃性。实际上,拜登的所谓“印太战略”,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在军事层面加紧组织美军及盟友力量向台海方向聚集,同时掏空“一个中国”政策内核,为可能的军事干预做政治舆论铺垫。对中美来说,舆论层面的铺垫均非常重要。以美国为例,在乌克兰危机中华盛顿可以高喊“维护乌克兰主权与领土完整”,并用这个口号去凝聚欧洲盟友;但这个政治旗帜放到台海是举不起来的——你美国跟台湾根本没有正式外交关系,台湾也不是联合国成员(主权国家俱乐部)。目前美方介入台海局势的唯一“法理依据”是它自己的国内法(《与台湾关系法》),其分量与乌克兰危机中涉及的《联合国宪章》完全不是一个等级。基于以上考量,拜登政府其实也在试图营造一些新的宏大叙事,比如将台湾囊括到所谓的“民主阵营同盟”,然后将台海的冲突上升到阵营对抗角度。6、有关台湾的重要性我们在《中国收复台湾的影响》一篇中做了详细解释,这里再强调一下它对日韩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上将欧内斯特·金曾将台湾描述为“东亚瓶子里的软木塞”, 意思是日本和韩国海上贸易路线完全由台湾控制。作为东亚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两个重要经济体,日韩实际上都是“岛国”;日本不用解释了,韩国唯一的陆地邻国是朝鲜被军事分界线隔断,也是个事实上的“岛国”。如果中国控制横跨台湾地区的海上交通线,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将极其脆弱。实际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是韩国前十大对外贸易伙伴中的三,假如两岸实现统一,对韩国的经济影响力将是无与伦比的。7、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创始院长王缉思先生4月3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发表了一个演讲。王院长认为,中美困境的症结在于各自国内政治问题,再多的对话也无济于事,因此中国已不对改善中美关系抱太大期望。美国方面,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的共识是用攻击中国来团结美国,中国方面其实也有类似的考量。另外,中国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已扩大到“16种安全”,包括: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和生物,这表示“安全压倒一切”的观念将继续沿用,并直接影响中国应对国内外事务的作风。8、中国周边海域的安全敏感性是由南向北逐渐升高的。举个例子,黄海的意义就要比东海偏大,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多次以黄海为入口进攻京津腹地。当美韩在黄海举行联合军演时,中国的反应总是十分激烈,因为黄海演习区域通常距离北京只有500公里,中国会感受到军事压力;而当美韩两国在东海举行军演时,中方的反应就会温和许多。长期以来,黄海东经124度线一直是中朝海军行动的非正式分界线。2013年中国海军司令会见韩国海军作战部长时,曾主张这条线也应该是中韩两国海军在职责和作战方面的一个界线,不过韩方以“该线没有法律地位”为由拒绝了中国的建议。可以预计,在尹锡悦时期美韩持续走近的形势下,半岛乃至整个黄海地区将面临很大的地缘政治风险。东经124度示意位置尹锡悦堪称近几十年来最亲美的韩国总统,上图为他访问华盛顿期间引吭高歌。9、美国利用乌克兰危机打造成熟的多边制裁机制,涵盖俄罗斯政府、俄罗斯国内企业、社会精英和寡头等,重振了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跨大西洋联盟”。拜登政府的思路是把中国与俄罗斯乃至朝鲜、伊朗的关系“阵营化”,只有这样美国与欧洲、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乃至印度的关系才能更加阵营化。在西方世界内部,美国希望打造一种“自由与威权对决”的叙事,将中俄捆绑在一起进行战略压制。10、世界历史上,国家领导者往往能够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并试图用改革等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不过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执行这些改革措施。中国成功的秘诀在于善于融合/嫁接人类已有文明、甚至是异质文明的优秀成果。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国内改革的成败才是生死攸关的。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