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很难,却是育儿生活里真正的值得
编者按:
相信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困惑:
为什么孩子突然就情绪失控了?
比如, 想要去的兴趣班,临时反悔了; 已经做好的约定,翻脸不认了。
这个时候,父母往往会忍不住指责、纠正、讲道理。可当孩子被情绪上头时,这些只会起到反作用,愈演愈烈。
而如果父母能够去「读懂孩子的情绪」,事情或许会不一样……
具体该怎么做?
今天这篇文章里的妈妈,相信能给大家一个好的示范。
作者 | 鱼鹰鱼鹰
来源 | 鱼鹰有宝宝
ID | thousand_and_one
2月底时发生了一件小事,让我内心颇有触动。
起因是年前漾漾说,她想学芭蕾。我查找了附近的机构,也咨询了朋友,约了一次试课。
因为忽然的“放开”,大家都“阳”了一轮,12月约的课直到2月才通知我们去体验。
我又再问过了孩子的意思:隔了几个月,对芭蕾还有兴趣吗?周四晚上去试听可以吗?
她都点头说好。
但临到了周四那一天,放学和小朋友玩了一个小时以后,我说:我们要走了,先去吃个晚饭,然后有芭蕾试课。
她忽然就不干了:我不想去,我不想去上芭蕾课!
我问为什么呢?之前问过你才约的课呀。
她一副气鼓鼓的样子:反正就是不想去!坐在路边就不肯走了。
我的第一反应也是生气,觉得老娘时间就这么不值钱吗,都费了这么多心思了,每一步都征求你意见,怎么说变就变呢?!
因为她说不出理由,我下意识地想:肯定是没玩够,不想走,所以耍赖不要上课了!这孩子,真是……
我说了她两句,克制住情绪,先带她去餐厅吃饭。等餐的时候发微信给爸爸吐槽。
过了一会儿,爸爸回消息:
她不是不想去芭蕾课,是害羞了。
因为是第一次去试课,去一个陌生的环境,所以她有点畏惧。
别着急,也别使劲劝,陪着她,等等她。
看到这几句话,我紧绷的情绪很快松弛了下来。
我意识到,与“现场”隔开了距离的爸爸,因为不会被当下的情绪所扰,更容易读懂了孩子的真实想法。
被爸爸这么一“点”,我也马上联想到以前出现过类似的情况:
有一次我带漾漾去探访创新教育机构“学者空间站”,去之前跟她描述了在那里做的事,她很感兴趣,路上也很兴奋。
可是进电梯刚好碰见三个“学者空间站”的老师,她有点猝不及防,出了电梯她就怎么也不肯进到里面上课的地方了。
脸上的表情也是气鼓鼓的,皱着眉,不说话,非常抗拒。
我虽然也觉得有点尴尬,但很确定的理解了她,我知道她是在陌生新环境里很容易害羞的小孩,需要缓缓的过渡。
所以我没有强迫她,只是抱抱她,抚摸她的背,也微笑着告诉其他人:
我家小朋友有点害羞,需要时间熟悉一下。
我说我们先随便逛逛吧,看看这里有什么。
起初她也不动。那我就慢慢的走进去,在离她不远的地方描述我看到的有意思的东西。
一个小姐姐也过来“带领”她。
过了一阵子,她经历了自己内心的调适,一点点放松下来,自在起来,就跟着小姐姐去做起了叶脉标本实验;
甚至很快熟络到翻书包找零食分享给其他孩子。
在“学者空间站”,从不肯进门,到变成小姐姐的跟屁虫。
再把场景调回到芭蕾舞试课前的星期四傍晚。
当我理解了她的情绪,明白了她抗拒的由来,再看待她的行为时,
心情就从“气愤”、“委屈”、“不可理喻”,变成了“接纳”、“理解”。
我会看到——
她自己内心正天人交战呢,又想体验芭蕾舞,又怕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
她一定也在劝导自己,最希望超越这种胆怯的人是她呀。
我们好好享用了晚餐。整顿饭的过程我没再提起芭蕾课的事,等她平复情绪。
直到临离开时,我轻轻说:
现在时间还早,我们可以去芭蕾课教室外面看一看?如果你觉得喜欢,就进去试课,如果你打定主意不要上,我们就回家好吗?
她松动了:我们只是去看看!
到了那里,她再次上演了站在门口不肯进去的一幕。
这时我已经心里非常有底,知道她在观察,在建设自己的内心;
因为她一直盯着里面循环播放的芭蕾舞视频在看。
我不催她,自己进门坐下来,坐在最靠近她的地方,关注她。大概五分钟后,她挪了进来,坐在了我脚边的地上。
我说:我们去换衣服吧?该进教室了。如果你害羞的话,妈妈去教室里面陪你?
她非常确定地说了一句:我不想要你到教室里面去。
我知道她准备好独自面对了。
接下来的进展都很顺利。
虽然因为机构适龄班的上课时间不符合我家的作息,我们没报课。
但这件事,这个过程,还是深深的留在了我心里。
对我来说,这是一个觉察的时刻,好像心里开了一窍,透进更多光来。
很早以前我就听美国天普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Fremont联合学区心理学家谢刚讲过:
孩子身上你所认为的“不当”行为,90%以上都不是在故意跟你对抗,而是由两个原因引起:
1)他/她有情绪没有被看见,他/她被情绪困扰。
2)掌管人类理智脑的大脑前额叶要到20多岁才发育完全;
对于孩子来说,他/她的大脑构造就决定了他/她更容易被本能和情绪驱动。
所以,他/她不是需要你去“纠正”,而是首先需要接纳、懂得。
当自己的情绪被别人读懂时,孩子反而能够更快地平复情绪,找回平静。
而只有在平静的状态下,孩子才能听进去你的建议,或者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是道理归道理,真正在具体的生活中,我常常都做不到。
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带来抵触的行为,也会反过来激起我的情绪;
我会条件反射地直接指责、纠正、讲道理——在孩子被情绪脑掌控的时候,这些都只会起到反作用。
在我们这样平时相处模式比较民主的家庭里,孩子这时反而会更加激烈地顶嘴,非要跟我针锋相对。
我们就这样被越来越强烈的情绪裹挟,两败俱伤。
她很困惑,我很委屈。
读懂孩子的情绪,接纳孩子的情绪,这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尤其当我自己就是一个情绪起伏很大的人时。
我们这一代人,独生子女长大,从小也被教育成力争上游、要赢的“强人”。
我自己就有很强的胜负欲,也把“我”的意志看得很重要。
想想我抚养的孩子更是这样,她潜移默化中在承袭父母身上的东西。
我们期待孩子能更少地被情绪所扰,其实也是在期待一个更理想的自己。
我领悟到,该做的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自己身上来,用这样的九个字来对待自己:
有觉察,不评判,在当下。
不再苛责自己,不总去担心“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不害怕自己的“弱”和有限,才能更平和地去接纳各种各样的状况。
大人和孩子一样,平静的时候才能看懂——
对面那个人身上正在发生什么。
还有一点很重要:养育是一件非常需要支持的事情。
所谓“情绪稳定的大人”,也该是被好好善待的大人。
▷武志红心理咨询工作室◁
专业:严选300+咨询师
保密:严守原则 保护隐私
口碑:10年老品牌 上万来访者信任
开启新的养育视角
探索育儿中的挑战
在疗愈与成长中前行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