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个特点的孩子,注定被AI取代
大家好,我是千妈。
五一节前我写了篇👉《“人工智能取代的是学霸,不是学渣”》,聊到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刷题为代表的被动模式,研究发现这个模式与最近横空出世的人工智能Chat GPT学习模式高度重合。
这意味着,靠刷题刷上去的学霸,从象牙塔一出来,等待他的命运,很可能就是被人工智能取代。
另一种是以思考为代表的主动模式,这种模式的孩子长大后,不用担心被AI取代,因为他会思考怎么运用AI,AI发展越充分,他的发挥空间反而越大。
所以,自打Chat GPT涌现,网上就有人开玩笑说,现在还拼命刷题鸡娃的父母,无异于“清末考科举”。
着手培养孩子主动思考能力,才是前瞻认知。
在那篇文章里,我也聊到了自己是如何“提前布局”,在日常精读和生活中引导千寻主动思考。
正好这个五一小假期在陪她做精读讨论,突然想到,除了方法,还可以分享一些引导孩子思考的好书给大家。
我大胆预测,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加快,类似书籍会迅速超越刷题教辅,成为童书市场新主流,就如我们假期读的这套:《热爱思考的加斯东:送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今日种草好书:
《热爱思考的加斯东:送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
适读年龄:4~9岁
出版社:海豚出版社
说到哲学,家长常有误解,觉得哲学很高深,至少大学才会接触,其实不然。
我记得,我是在能够独立阅读文字的年龄,第一次看哲学书《苏菲的世界》。
当时感受好震撼,就像心灵突然打开了一扇窗户。
苏菲随手把门关上,拆开了信封。里面只有一小张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
▲ 图源:网络
这是我第一次认真去思考“我是谁,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我该如何与他人相处”这样深刻的问题。
事后回想,这样的思考,对我的人生来说意义非凡。
因为,从那之后,我开始建立起自我认知,不再人云亦云。
不论老师的话,还是同学的行为,我都会站在旁观者角度独立思考,对事物的洞察力强了不止十倍,活得也更清醒理性。
做妈妈后,又无意刷到法国纪录片《这只是一个开始》,被其中一个场景震撼到。
巴黎一所幼稚园,老师在教室点起一根蜡烛,开始一天中的哲学启蒙课。这些四五岁的孩子,在思考、讨论什么是死亡、什么是自由、什么是差异、什么是爱情以及什么是智慧。
“自由,就是从监狱里出来。”
“自由是一个人可以走到大街上去。”
“爱情就是爸爸们爱上了妈妈们。”
“灵魂是从肚子里出来的蓝色的隐形的东西。”
“智慧是妈妈从不把巧克力酱放到冰箱里。”
……
很难想象,一群幼儿园孩子把抽象的概念解释得这么认真又风趣。
搜索资料我才知道,很多欧美国家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会接受哲学启蒙。
哲学在西方国家被重视的程度,隔着国门的我们很难理解。
他们认为“问为什么是孩子的天性,哲学就是回答为什么的学问,所以哲学是引发儿童主动思考的最佳途径。”
《热爱思考的加斯东:送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这套书,就引进自纪录片的场景地——法国。
书中主角加斯东,像其它所有孩子一样,对身边事物充满好奇。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从自我到他人到世界,作者巧妙借由加斯东父母和老师的解答,来引导孩子展开思考。
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孩子获得了看待自我、他人甚至社会的角度,也逐渐培养起主动思考、探究世界的哲学精神。
引发孩子思考的少儿哲学书籍,市面上也有不少,之所以选这套,是因为我觉得它设定的问题,是从儿童经验出发,紧贴日常生活,并且都是用故事的形式讲解,孩子更容易理解、共情。
像“为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就是通过孩子刚迈入学校都会遇到的疑问,来引发对“自我”的思考。
加斯东第一天去学校,认识了很多新同学,他发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相似之处。
又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放学回家的路上,加斯东就问妈妈,为什么人们不都是一模一样的?
妈妈向他传达了这样的观点:
如果人人都一样,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无趣的。
我们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这就是罗素那句“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
正是因为有那么多不同的个体,才构成缤纷多彩的世界。
有了这样的思考,孩子就能更客观地认知自己和他人,不会觉得别人有的我也一定要有,或者“以己度人”认为自己能做到的,别人也应该做到。
很多孩子出现社交问题,老跟同学发生冲突,本质就是缺少对“自我与他者”的思考。
比如有孩子喜欢画画,就希望好朋友也和自己一样去画画,无法接受对方根本不喜欢画画这个事实,于是两人就发生了冲突。
家长在解决冲突的时候,可能只是简单告知孩子,不能强迫别人做事,很少引导孩子去思考问题的本质。
但如果有这本书,孩子代入到加斯东的角色,通过“提问思考”,他就会明白:
你看,这就是思考的价值,思考让人洞察事物缘由,不再因为不理解而感到内心痛苦。
在《热爱思考的加斯东:送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里,有很多类似这样引导孩子对生活中常见问题展开思考的案例。
比如“为什么和平相处那么难”,讲到和同学、朋友吵架后,要不要主动讲和的思考。
加斯东妈妈的解答堪称范本:
这样站在“对你有利”角度的说法,是孩子更容易接受的。
“为什么我不能随心所欲”,则讲到了对规则的思考。
规则不只是约束,它也是帮助,帮助人们生活在一个有秩序不混乱的社会里,这是我们遵守规则的意义,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
“为什么人会害怕”,引导孩子对恐惧进行了思考。
我和千寻都很认同的是,作者没有把“恐惧”直接定义为负面的东西,而是讲清楚了它的两面性。
“恐惧有时候是有好处的,它让我们远离各种危险。”
“但一旦让恐惧把我们圈禁,就再也发现不了生活中的种种惊喜。”
也给了孩子解除“恐惧”的方法:
总之,孩子学习、生活中常遇到的困扰和问题,父母可能一时也想不到恰当的解答。这套书却不但能提供答案解惑,还提供了思考路径,让孩子借由问题表象,探索事物更深层次的本源,非常难得。
这套书下册里,有个很棒的设计叫“写给父母”。
作者对书里每个问题的思考价值,即“为什么我们要在这个问题上让孩子多思考”,给予了详细阐述。
一般来说,我会先读读这个版块,做到心里有数,再和千寻共读讨论。
这个版块也让我学到了更多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让我和孩子的对话变得更有效。
讨论时,我一直坚持一个原则:
结论不重要,思考的过程才重要。
相比说出一个看上去正确的答案,我更希望千寻有她自己的想法,并且能说出支撑自己想法的理由,哪怕这个理由非常稚嫩。
传统的被动式教育强调标准答案,导致孩子注意力都放在“答题”上,但拥有强大数据库的AI显然比我们更擅长“答题”。
现在,为了不让孩子以后被AI取代,我们必须重视思考的引导。
如果你太在乎结论,孩子慢慢就会放弃思考,说:“我不知道。”
所以,在和千寻读这套书时,我始终保持着open心态,尽可能鼓励她去发散。
除了open,我还会引导她与自己生活做关联。
比如,共读“为什么和平相处那么难”时,我会问千寻有没有遇到和别人闹矛盾。
她告诉我,有一次好朋友邀请她一起玩,她当时正忙着完成一件手工,就拒绝了,之后好朋友又强行要她一起玩,她很生气,两个人就起了冲突。
最后是老师出面调解,两人才握手言和。
我说,换成今天,读过“加斯东”的你,会怎么做呢?
她说会更有信心,坦率地告诉好朋友,想让别人做一件事,应该先和别人沟通为什么希望对方这样做,征求对方同意。
我觉得这个想法听起来还不错。:)
在《热爱思考的加斯东:送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每个主题后面,还会有专门的场景,帮助我们和孩子讨论,比如:
借助讨论,我们也可以观察孩子的反应和情绪。
有些话,平常他们可能不想说,尤其被欺负这种不好的事,憋在心里,长时间没得到抒发,事情就可能变坏升级。
而借这套书聊天时,我们能听到孩子心声,有机会帮他跨过那些成长中的烦恼。
EASTWEST
和千寻读完“加斯东”后,我一直在想,其实成人世界很多问题,紧张焦虑的心态、糟糕的人际关系、高企的离婚率……追根溯源,也在于幼儿和青少年期,从未对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思考、重视。
小时候对外部世界的探寻没有得到充分满足,长大就会产生更多困惑。为什么要结婚?为什么人与人很难坦诚相见?什么是公平?
我们给孩子哲学启蒙,引导他们去思考,就是帮助孩子建立一套对世界、对他人的认知系统,使其清醒理性又敏于感受,这恐怕比分数重要得多。
最后,用周国平的一段话来结尾吧:
如果你只想让孩子现在做一架应试的机器,将来做一架就业的机器,当然就不必让他学习思考了。
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完整的人,思考就是“必修课”。
《热爱思考的加斯东》
(拔草可扫码)
👇👇👇
友情提示:本文包含推广内容,请大家按需、理智拔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