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AI狂飙,机遇还是危机?60后到00后的真实观点(上)| 雷锋说

AI狂飙,机遇还是危机?60后到00后的真实观点(上)| 雷锋说

科技


3月17日,人们如常醒来,发现朋友圈被一篇名为《微软深夜放炸弹!10亿打工人被革命?》的文章刷屏,如同标题中一前一后的感叹号和问号,AI技术在这个春天的飞速跃进,先是带来了无穷惊喜,热度过后,又留下一系列关于个体、工作以及社会伦理的思考。一个月后,我们对各行各业的朋友们发起了一份调查,探讨“面对AI灾变的真实看法与应对”。


受访者的年龄从60后跨至00后,具体分布为:60后7人,70后18人,80后25人,90后29人,00后5人。他们大多从事建筑规划、艺术设计和文字创作等行业,也有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从业者,如游戏策划、AIGC创业者、人工智能学者、产品经理等。


收回的84份回答可大致分为“机遇派”和“疑虑派”。一半左右受访者对AI的到来持期待、拥抱态度。他们或认为人工智能在人类之上,创造力不可估量;或将其视为自己的三头六臂,积极学习以确保掌握更多主动性;或是意识到AI将给各行业带来无限机遇和可能,其结果是增益。他们是勇于尝试、乐于改变,善于学习和抓住机会的勇敢者,主动迎接技术浪潮的挑战,也享受弄潮的乐趣。在这一阵营中,80后、90后、00后共占82.5%,而持类似观点的60后、70后则主要是从事一线教学的大学老师。


我们将这40份观点汇总,于本篇发出。对这一问题持担忧和疑虑的受访者意见,将在明天作为下篇发出,与本文一起构成面临AI的完整意见生态。


*受访者顺序无特殊表意,发表前经知识雷锋编辑删选。


策划/采访:王婉琳,张婉琳,花姐

编辑:王婉琳




徐卫国

60后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原建筑系主任),现任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来人居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在不久的将来,建筑师将会消失

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智能,因为它是无数人类智能的凝聚,而人类智能只是个体智能或最多是通过集思广益而形成的集体智能。但人工智能受限于人类为其创造的条件,如算力和硬件,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又停止于超越人类智能。两者将在相互激励和制约中前行。建筑设计行业很可能是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行业,因为大多数建筑师依靠经验设计。从这一点来看,已有的人工智能算法就足以取代建筑师,在不久的将来,建筑师将会消失。我们所做的研究工作便是推动这一进步的早日到来。


范文兵

60后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原建筑学系系主任)

我已经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现实了!

接受吧!我已经很高兴地接受这个现实了! 昨天上课跟学生说,有朋友用midjourney,各种有意识、有方向地投喂之后,产出的造型非常赞,比80%实习生、初级建筑师弄出来的要好太多!而这个结果,再借助我们这类有成熟经验专业人士的把控,是可以调整好、落地建成的。那么……似乎真的可以开除一半员工了。或者说,物理及空间形式手法主义者的末路真的到了,那么然后呢…… 然后,在这两天清华三年级开放式教学课上,我从王辉老师的“通识训练”,到一位转战大厂前清华建筑生回校观摩AI主题评图后感想的公号题目《一门课与一门完美专业的回归》所感悟到的——毕业做不做建筑师不重要,但建筑教育,似乎更加重要了——建筑教育的通识性全方位训练,似乎能够造就一个适应未来、与AI互补、辗转腾挪的基石。 我现在课上特别常说的一句话,“这个XXX,具体背景,你们自己可以查到,我不浪费时间多解释“,现在教师的价值,不在于给学生提供网上立刻可以查到的具体知识,更在于给他们一个装知识的框架(立),以及打碎框架的可能性提示(破)。


张烁

80后

平面设计师,SURE Design创意总监

信息泛滥的时代,真正的专家更有价值

我认为,AI不仅将逐渐替代人类的工作,而且迟早会完全替代人类(尽管有生之年可能看不到了)。在AI替代人类工作的过程中,简单的工作肯定会被迅速替代,有些复杂工作则可能被替代得慢一点。当代年轻人可能不知道,100年前电话刚出现时,有人预言未来大部分人的职位都是接线员——与大多数有关生产力发展的预测一样——显然没有实现。 实际上,产业从来不是被产业工具本身(比如AI绘图)替代掉的。消灭相机的不是数码相机,而是手机。但当手机对相机产业造成严重冲击时,专业摄影师的数量有减少吗?没有。反而比以前更受尊重了。因为现在所有人都会拍照,但摄影师的专业技能更能凸显出专业价值,一对比就会很明显。所以,被取代的是那些没什么专业性的普通摄影师。真正的专家反而更挣钱了。因此,新技术取代的是那些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接线员”“打字员”。在信息泛滥的时代,真正的专家更有价值。


Shadow

80后

Mixlab创始人

我们要培养更多与AI协作的超级人才

我认为AI将会全面接管我们能做的所有工作。从单个智能体的角度来看,AI已经能够完成几乎所有初级岗位的文案和图像任务,中、高级任务也将在不久被替代。随着AI的发展,丰富的媒介形式也将被AI所取代。从多智能体的角度来看,任何群体协作领域都可以被AI取代。目前,我们正在开发多智能体产品,旨在为用户创建AI员工和团队。简言之,在我一直努力构建的Mixlab无界社区中,将形成AI和人类的混合组织,实现群体智能。 只要我们的思维方式得到转变,尤其是教育理念(填鸭式-开放式)得到升级,我们就能够培养更多与AI协作的超级人才。个体的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鼓励终身学习和刻意练习。



费俊

70后

央美艺术与科技教授,央视春晚视觉总监

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很快会成为常态

在工作中,我期待未来的AI能从秘书的角色转换为同事的身份。我希望AI能够替代我哪怕只是一部分的工作,至少实现半躺平。我也希望AI能成为我的数字分身,这样在很多场合我不必肉身到场。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AI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节省的时间往往会被更多的工作填满。这就像当今的即时通讯工具对我们在沟通方面带来的影响一样。 我认为,人机协同的工作模式很快会成为常态。我已经等不及未来更强大的AI工具的到来。今天我们已经开始在工作流中把AIGC当作“概念设计美工”,并尝试利用深度学习、视觉识别、情绪识别等AI技术来创作新媒体艺术作品。我认为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新能力是学会如何掌控AI,而不是被AI奴役。


和小雅

90后

设计🦁️,AIGC创业者

学习使用工具才能不被工具使用

并没有被替代的危机,相反现阶段我比较乐观。AI可以辅助我完成重复性工作,在很多方面帮助构建0-1的认知,打开学习面,让我能够把时间投入到专注力需求更高的工作上。我现在从事的是创意+软件开发的工作,AI将会在两个方面发挥功效,一是非常直接地帮助提效;另一种是辅助人做创造型工作,不过这类工作往往需要不确定性、重复性和时间,所以我们也希望去探索AI辅助创作的更多可能。 在创作领域,生成式算法的普及确实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影响,所以人的批判性鉴别能力训练变得尤其重要,总有一天人们会对文生图的内容产生视觉疲劳,会回归到对作品本身价值的讨论,好的艺术家和创作者也从不会盲目跟风。摄影不会替代绘画,AI也不会替代创作,创作本身就是身体与脑力的并行,我希望看到AI帮更多人打开创作的大门,而不是剥夺人的创造力。我的应对措施就是深度学习和了解算法和应用,首先学习去使用这些工具,才能不被工具使用。


胡胡

90后

游戏关卡策划。元宇宙城市设计师

我在和AI的合作中取长补短

随着时间发展,AI会完全代替掉人类生产流程中重复性高和经验决定型的工作,且从一线城市、工业领域开始,最后渗透到地方和农村。同时也会诞生一些新岗位,但工种诞生的速度和被消灭的速度相比不太乐观,我觉得被代替的速度会更快。 在游戏行业内尤其是美术行业更是不乐观,但其中的策划岗相对稳定,AI帮助提升了竞争力。我作为游戏行业内兼具美术、策划的复合型人员,目前在和AI的合作中取长补短:美术方面通过AI增加生产力,策划部分用AI解决重复性高的工作。总的来说,我正积极地引入AI将日常工作变得更高效。


张昊天

90后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教师,FrankanLisa主持建筑师

不会觉得会被AI取代,

反而给我一种可以取代别人的错觉

目前的影响大多是积极的。不会觉得会被AI取代,相反会给我一种可以取代别人的错觉。最近的教学里我也会加入AI相关内容,比如在教Blender时,会鼓励学生们用Dream Textures快速生成贴图。精度在概念阶段使用已经足够。这使设计者即使不是对门门技巧都精通也可以快速上手,从繁重的建模、绘图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导演、空间组织这样的统筹工作。这让我很期待未来更多“一人役”创作者的涌现。 至于建筑设计这个依赖大量沟通和判断的行业,我想大概不会有什么大冲击。也许有些小型的室内项目里,业主自己动动手就可以把图纸交给施工队伍执行,或许就不需要设计师的大脑了。 我很好奇伴随新技术的新需求是什么,因为生产力过剩是现有经济体系的敌人。这个需求短期来看可能是一种产品或服务,但长期而言,希望人类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那个本不存在的需求。

AI的出现也许会让建筑师一直以来信奉的抽象、精确、清晰变得可有可无。也许在未来,从图像到现实不再需要经历“图纸”这一步骤,比如由一张透视图出发就可以生成完整、唯一的三维空间。建筑不需要、AI也不擅长将建筑抽象成一系列精准的关系。 希望在未来会用创作和写作去理解它、回应它,将它内化到建筑学科悠久的讨论里。从技术到文化的影响是个精彩的历程,能见证甚至参与其中还是感觉很幸运的。


不绝

00后

莱斯大学建筑系本科,卡耐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录取,雷锋建筑眼主播

设计师将会分为会AI的和不会AI的

AIGC是近来AI领域的热门话题。这种新技术将对创作内容形态的职业产生巨大影响,就像工业革命一样,可见的未来里我们将看到工作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认为AI短期内不会替代人类工作,而是成为强大的助手,比如AIGC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头脑风暴出不同的视觉想法,帮助电影导演轻松创建分镜。随着AI的发展,重复性工作将逐渐消失,这是好事,因为工作并不是生活的全部。问题不是AI替代设计师,而是设计师将会被分成会AI的和不会AI的。我希望通过利用AI大大提高生产力,让社会福利蛋糕变大,每个人的工作时间变少,生活娱乐的时间变多!

我个人对前沿科技比较感兴趣,所以会看很多相关论文和AI领域交互设计相关的Twitter,平时也会用ChatGPT辅助文字工作。目前AIGC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我们可以通过使用早期开放给用户的免费产品来了解,一手体验比看公众号文章来得直接。 就AI作为生产力工具来说,我建议等它更成熟后再开始使用,因为相关技术迭代特别快,可能今天学的东西一两周内就会发生变化。例如,GPT提出插件前的GPT API创业公司,在插件出现后就完全失去了竞争力。设计师也可以等科技巨头将AI纳入我们常用的工具(Adobe的AI助手,GitHub的Copilot)中再开始使用,那时候的AI交互方式已经被摸索得较为高效,学习起来效率会更高。


房宇崴

90后

品览科技首席产品官

掌握AI工具的人才会逐步胜出

如果“未来”定义为10年左右,人工智能还不能替代产品相关工作,但一定会在3年左右成为产品经理的超级助手,在客户调研、需求定义、运营推广都会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传统软件产品领域,有望大幅度增加工作效率。在这段时间内,行业会发生比较大幅度的迭代,掌握AI工具的人才会逐步胜出。这种趋势会从平面设计领域,逐步扩展到包括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等更加广阔的设计领域。如果要应对这种变革,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将AI工具纳入个人工作流。并逐步在公司内部建立AI工作范式,实现从先锋团队到公司全体的推广。


陈若琨

90后

TEA新媒体艺术社区创始人

跟不上这个趋势只能被淘汰

从设计领域来讲,其实AI已在很大范围上替代了我们。尤其是前期工作阶段,midjourney, stable diffusion能在短时间内提供非常多图像设计选项,给客户不同风格、内容、笔触和难度的对比。这种穷举法,以较低的成本提供足够多的选择性,达到和客户的契合点。 尽管目前已有许多针对AI的应用,但AI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由于AIGC工具的广泛应用,其迭代和进化速度将不断加快,AI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普及。特别是在策划和重复性劳动方面,很快就会取代一些基础性工作(三维建模、插画和平面设计等),只留下创意性工作(其实也可以替代)。整个设计和创意行业都面临着颠覆性的变革。 

我认为,逆向思考AI的趋势并试图保持传统做法是不现实的。AI是比以往任何工具都更强大、更灵活的工具,必须适应它、利用它来创造更多可能性。在接下来一两年中,整个工作流会被彻底颠覆,人们会更多地研究工作流,而不是设计本身。这也许是一种悲哀,因为我们可能会失去很多创意性和可能性。 但它也为我们的发散性思维、跨学科学习带来了新的可能。由于AI无法实现全领域覆盖,取而代之的一定是跨学科的学习,尤其是科技、艺术、设计,可能还会加上数学和交叉,文理科和艺术的边界也会变得更加的模糊。这种学习方法的颠覆性不仅仅局限于行业,还将影响整个教育产业。如果不跟上这个趋势,就只能被淘汰。


李安红

90后

设计师/展览工作者

我的危机感来自于如何真正兼容新工具到工作中

我对当前热议的AI应用充满兴趣。例如,ChatGPT的确给我带来很多“快速搜索”的便利,在调研工作上加速了信息处理的速度;方案线稿一键生成的建筑效果图也让我能够更好地进行想象。作为一个前端设计工作者,AI是一个很好的工具。相比于被替代的危机,我的危机感更多是如何真正兼容这些新工具到工作中,以及如何梳理出更革新、更高效的工作流。我们应该利用AI的能力来推进自己的进步。 最大的准备应该是对AI的心态和立场。我们需要自主且清晰地了解AI的发展现状,某些信息差容易导致人们对AI产生两极化的反应,但我们还是应该像对待一个“工具”一样冷静地处理。我们还需要认真考虑AI在哪些工作中更有优势,哪些工作中只是看起来快但实际上完全无法比拟人类。例如,艺术或策展这样具有思考性和独特性的工作,AI的标准答法和灵感缺失其实是专业的反向行驶。


Strayn

90后

706北美联合创始人,AI数据科学家/Lead Engineer

浸泡在新技术当中探索新玩法

Chatgpt本质上是更强大的搜索引擎,会拉开“本不会使用搜索引擎的人”和“会使用的人”之间的差距,书袋子式人才的知识权威会变小,也很可能会失业。但具备搜索引擎适应力的人,生产力会得到提升。Midjourney为代表的AIGC会让“排列组合大师”失业,对有话要讲、有事要做、目标明确的人而言,这是让没有绘画基础的人拿起画笔、没有语法修饰的人更精确表达自我的一种生产力工具。与此同时,人机识别、人工智能安全、虚假信息识别、跨学科整合等领域也会爆发出新的就业机会。 关于我自己,那就是浸泡在新技术当中,把新工具整合到自己的日常工作流程里,探索新的玩法。同时,组建社区共同学习,分享最新资讯,互通有无,了解行业最新进展,争取在劳工市场重组的过程中跟上第一梯队不掉队。


孙立东

90后

麦塔宇宙数字科技创始合伙人

代替者是会使用AI的人群

十年内,大部分人类的工作,包括设计师,都会被AI替代。那些不涉及真正创造力的部分一定会被替代,而替代者是会使用AI的新人群。但真正颠覆性的创新和有灵魂的创作不会被替代。同时,未来人机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过程。作为一个创意驱动的设计团队,我们相信,那些带着爱意、带着温度、真正有关怀的服务型设计永远不会被AI取代。 我们团队正在全面转向对AI人工智能的重视。这是一个人类社会底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转变的窗口期,也是巨大的机遇。我们正在孕育一些比较有潜力的创业方向,最近在筹备一个AIGC的集合性网站得思网(i-desai.com),按照行业统合AI设计模型分类。在新一代互联网浪潮里,我们将继续冲浪,永远拥抱变化。


徐子薇

90后

青年艺术家

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AI工具应对工作和生活问题

工作上还好,生活上影响要更大一些。AI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帮助高效处理基础工作。反而是生活上对ChatGPT依赖度会更高,因为它能快速提供相关信息和解决方案,当然有时信息会存在误差,需要自己复核。 有那么几个瞬间会有“被替代”的感觉,我的工作需要执行、判断,审美经验,但人类某种程度上比AI更廉价,所以危机感有一些但不多。我认为未来没有不能被AI替代的工作,只是时间问题。 大数据是积累的,而真相不会堆积。获取信息轻而易举,获取知识却需要长期经验。

对此,我的措施是提高识别信息、知识和获取真相的能力,同时注重建立认知深度的能力。在AI社会依赖大数据的前提下,数据挖掘揭示了集体潜意识,以此干涉未来的社会行为。面对可能出现的“数字精神政治”(韩炳哲提出),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应对。 为更好地应对工作和生活问题,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AI工具。AI告诉我们,“为了迎接AI社会的到来,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制定法律和道德规范,开发透明和可解释的AI技术,以及确保技术的社会适应性和公平性。


小叶

00后

莱斯大学建筑系毕业,雷锋建筑眼主播

应对AI,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和技术进步

AI是否会取代人类一直是个很有争议性的话题。普遍观点认为,AI会在某些领域替代人类工作。在建筑领域,AI已经开始应用于设计和规划,但在建筑实际施工和管理方面,人类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认为AI可以辅助人类的工作,但不会完全替代。应对AI,需要不断学习、提升技能和知识,同时了解行业趋势和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和技术进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寻找新机会和发展方向。 我已经在简单的文本工作中,以日常的频率使用这些工具了,希望将来能够在图像和3D制作中运用更多类似的工具。


易凡

00后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学学生,雷锋AI系列讲座主持

我有一种获得训练自己和提高效率的工具的兴奋感

AI一定会影响需要人类主观能力进行决策和判断的工作。设计是其中重要的一环。AI能够消除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平台的限制,就像互联网对于知识共享的贡献一样。AIGC能够给予用户及时、便捷的反馈,使得很多三缄其口的方法论、工作流,都能以最直接的交互感知到。在创造和设计领域,AI不仅没有给我“被替代的危机感”,反而给我一种获得训练自己和提高效率的工具的兴奋感。 我认为所有工作者都应该关注和尝试AI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社会制度和生产力工具的更新,跟进AI的发展进度,了解其原理和限制,对未来的学习和职业规划非常有帮助。例如,我个人一直关注更新和尝试midjourney和Arko插件进行图生图和建模。在建筑设计的初稿阶段,我也会尝试用AI调整造型效果。最好的应对就是应用。


百合

00后

新加坡国立大学建筑硕士录取,雷锋建筑眼播音

我的副业一部分已经浸泡在AI里了

主业还真说不好会取代到什么程度。刷到一些AI出效果图的帖子,训练的人很牛的话出的效果大概不会输给人类,也让我开始思考和初步摸索一些编程方面的知识。我不排斥这个工具,能有这样的工具大大节省时间是非常棒的!

我现在副业(剪辑)一部分已经浸泡在AI里了~因为爱豆是外国人,听他们唱中文歌的机会并不多,于是自己处理了五百多条语音给AI训练学习,成功实现了跨语言共情的目的。

聊些我在互联网看到的有关AI的见闻。①荒诞:AI生成的银角大王代言可口可乐,上个世纪末农民们和外星人抱着转基因大地瓜合影;②圆梦:b站AI孙燕姿等各种AI歌手的音乐作品激增,曾为笑谈的侃爷怒唱水星记也不再是梦,外网AI Drake和盆栽合作曲播放量超过千万,被音乐公司要求下架;③温情:有网友假扮成一只小狗和AI聊天,AI100%的配合网友,网友最后说明真相时,AI答:“即使我知道这只是一个玩笑,我也很愿意陪伴你玩下去,”让我觉得AI能提供的情绪价值可以说不一定比人类少。

AI产出的文字、画面、声音如潮水般汹涌而来,拍打着世界,真真假假难以辨别,今后上网需要我们有更强大的“打假”能力。和AI相关的版权系列问题还在法律灰色地带,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很多。

目前在我来看,从精神层面,人类内心的复杂程度是AI短时间难以完全模仿和复刻的。从技术层面AI超越人类短时间内并不难。作为人类,我们无法阻拦其发展,热情勇敢的面对这个时代的来临吧,这不就是我们小时候对未来幻想的一部分嘛!


成直

80后

察社办公室创建人,建筑师

AI会成为人类的“义脑”

目前我手头这些服务工薪阶层的项目,距离AI技术的应用还有一段距离。实话说我个人也还没感受到AI对工作的冲击,所以只能依赖想象回答这个问题。 我怀疑革命性技术进步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是否会立竿见影且不可逆。举例来说,电脑制图已经代替手绘不到40年,但在大部分农村地区,仍有人只会手绘示意图进行施工,却能建造出不错的房子并服务于当地。这个世界太复杂了,时间也不是均匀的。无法用简单的符号或单一影像概括整个世界。就像80年前北极圈的Nunamiut人仍在像10万年前尼罗河上游先民一样建造拱形的兽皮帐篷。总有些地域和人群会被技术抛弃。很难说我们是否会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在我的想象中,技术进步总是以工具属性突破人们的生活。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大生产,人们曾经惊恐焦虑,甚至产生新工艺美术运动这样的反抗潮流。但最终,人们拥抱了新技术,并与其相结合,产生了新的技术伦理。我认为AI也无法逃脱这个规律。对于这个新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做好准备。我们不需要过度担心会被很快替代,但需要有拥抱新技术的勇气。我猜这至少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AI和人类开始融合,变成人类的“义脑”。我个人是有这个尝试兴趣的。总之,人类不会很快被抛弃,但确实无法阻挡被异化的趋势。不妨敞开胸怀,大方迎接这个异化时代的到来。


陈丹平

80后

厘米制造主持建筑师

对新技术,我们始终抱有开放的心态

从机器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直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每次技术变革无疑都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只是目前还没有对我们团队产生影响。厘米制造是一个创作型设计团队,关注落地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制造”包含两层含义:制图与建造;制作与创造。是创作过程和建造过程的合集,我们着眼于手工制作与匠人精神的创作过程,而非机械化、标准化的批量生产。创造性、思想性和艺术化的工作模式是AI技术不可能做到的。对AI技术及其他新科技、新材料、新技术,我们始终抱有开放的心态,拥抱它们,并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提取运用,融入并回应这个时代。


张峰

90后

上海重峰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建筑师

AI有效减负了团队过往不愿意做的工作

AI未来会更多地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ChatGPT与Midjourney已经参与到事务所的设计实践中来,并有效“减负”了小伙伴们过往不太情愿干的工作内容,加速了项目的推进效率。但似乎它本身并没有成为我们的竞争对手,所以好像也不需要制定什么应对措施,希望它越做越好,我们也能运转得越来越高效吧。


洪喆恒

90后

EI Studio广告公司创始人

我们应该学习AI,做好Co-pilot

我觉得AI会第一步替代白领的工作。在生产线中已经大量使用机械臂了,国内也有不少无人工厂,不过像波士顿动力那种多用途机器人,短期还不易普及。我觉得AI会让人类走进“永恒”的摇篮,因为不再会有“错误”,而很多伟大是从错误中诞生的。我们应该学习AI,做好Co-pilot(副驾驶员),同时在新的工作范式里找到核心要素——如何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姜娓娓

70后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工作室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

AI不能代替建筑师坐牢!

AI不能代替建筑师坐牢!我认为AI不可能取代建筑师,因为AI不能承担真正的法律责任,也不能去坐牢!

建筑设计是建设领域里一个重要的环节,主要解决建筑和基础设施的功能性、经济性、艺术性问题。20年来,我国的快速城镇化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货币的天量供应和资产负债表的快速扩张,强力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人类历史上从未有如此大规模的快速城镇化,这个过程堪称奇迹!在这个伟大进程里,广大中国的普通建筑师们功不可没。

在这个过程里,建筑艺术性只是建筑的一部分属性,建筑首先是工业化的产品,其次才是设计师的作品甚至艺术品。建筑设计里,经济理性应占据最主要地位,艺术性地位相对次要,这是被历史和现实反复论证过的。

我认为当前AI主要的优势在方案创作阶段。方案创作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阶段: 1. 前期数据分析和理解业主意图阶段。目前软件但未能完全替代设计院的分析工作,更谈不上和业主深度沟通。 2. 实现功能性和经济性控制阶段。这个阶段需要建筑师根据用地条件、业主需求、市场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需要很强的业务综合能力,这也是建筑师最需要掌握的阶段,AI可以排住宅,但是更多的场景还有局限。 3. 生成概念性形态。输入关键词和约束权重,AI可以生成大量形态相似但风格不同的建筑形体。这个阶段的AI学习能力可以秒杀大多数一般的建筑师,甚至可以仿照建筑大师的风格进行类似创作。但是优秀的概念方案一定是融合了结构技术、环境因素、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形象。

在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阶段,目前AI还难以发挥关键作用。建筑师要进行全流程的服务,组织和协调多方参与建设,并承担对应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建筑师要对自己的设计终身负责,出现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时,甚至要去坐牢的。房屋和不动产是普通人家庭资产的核心,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全,更是国有资产的核心。作为一个低频业务,在可预见的未来绝不可能完全交给AI去做决策。

AI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成为新的工具,帮助建筑师们更好地进行设计工作,提升效率和质量。但是建筑对于人来说是财富、是家庭,承载了太多涵义,我认为真正的建筑设计是建立在对人类社会的深入洞察和理解基础上,在AI能做到这一点之前,我不认为真正的建筑师会被AI取代。AI目前能取代的只是那些不认真研究和工作,做方案靠抄袭拼凑的建筑师。



李煜

80后

北建大教授、博导、未来建筑技术学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

未来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在于是否会使用AI工具

我们面对AI的态度有许多种,好奇、激动或者迷茫,但不至于是恐惧。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在于是否会使用工具,未来,这种区别可能会扩展到是否会使用AI工具,或者能否与AI平等共处。 我的研究领域是健康城市设计。对我来说大模型和系列AI工具的突破是令人兴奋的。AI工具对于建筑史和艺术史的了解非常令人震惊,因此与AI的对话和互动可以达到极深的层次,甚至产生共鸣。但到目前为止,AI和设计师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创造“陌生感”。早期现代主义是:康定斯基+福特生产线=现代建筑;而今天面临的是:AI绘画+3D打印=未来建筑?回答这一问题使得我们有机会与密斯凡德罗深层共情,所有建筑师都在一个新起跑线上。


庄子玉

80后

BUZZ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AI对建筑师在生产层面深度价值的挖掘大有裨益

至少在我有生之年,AI可能不至于完全替代人类。 在我目前的认知里,建筑行业中视觉体系里偏平面的部分、三维体系的一部分,还有大多数偏技术导向(非现场技术导向)的职位,可能5-10年内会发生较大变化。但建筑里很多氛围的、官能的、感知的体验层面,硬要量化,用机器语言去呈现还是很困难的。这些内容应该还能持续下去,所以我的团队目前没觉得有特别大的挑战。AI的出现,还可能实现同等人力下产能、效率、品质的进一步提高,和生产模式、架构的进一步精简,这是一种增益。所以它不是危机,反倒是机遇。

我们目前已经开始使用AI进行一些测试:比如项目前期programming的撰写阶段。以前我会去现场实地感受,给业主撰写一份关于项目运营思考和未来场景构想的任务书,需要以大量不同类别项目作为基础量,这时候AI就是很好的帮手,它参考过往惯例、面积、场地特质等条件提供反馈,我在其上进行修改,产出更完善的任务书反馈给业主。基于大数据的定位会更加精准。以前我们需要和同事多次商议、和业主反复沟通才能决定,结合大数据后流程被大大简化。 此外,在前期项目氛围快速精准定位的视觉表达层面,它可以帮助进行过程测试,通过多次学习和训练,AI可以熟悉我们的设计方式和行业公认为是我们的设计风格——这种设计习惯是基于公司架构、工作模式、产品终端的形成机制等进行的转化过程,可以和AI学习训练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适合我们的工作流。并且这种习惯导向还是基于我们的习惯来定制化的,不会跳出我们熟悉的工作方式。 虽然目前的尝试还较浅,但我非常看好AI技术的未来,它对建筑师在生产层面深度价值的挖掘大有裨益。我们面对所有的新东西,都保持着在不拒绝的态度下进行尝试和互动的状态。


Poet

80后

GPU产品规划资深经理

AI带来不可逆的社会变革,善于学习的人不必害怕

目前深度学习AI已经开启了新的计算范式,我预计未来三年内,所有行业都会被AIGC技术改写。生成式AI的加持,会使很多我们熟知的工作模式、工作流发生改变,十年内将彻底改变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如果要适应这种类似于好几次工业革命般的大变革,我们需要了解生成式AI的原理和其改变行业的路径,并且通过实际体验,比如stable defusion、本地问答系统PPT forward的功能,我们可以知道它的强大远超想象。当我们认识到这个不可逆社会变革,下一步我们在自己熟悉的工作流中,通过生成式AI作为小助手来提高工作效率,如通过使用AIGC的helper、GPT和CBD tuition来获取知识、总结趋势、得到提醒和生成创意灵感图。 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应该不怕AI带来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注定会让大量的行业洗牌。这对善于学习、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来说,是面向未来的重大机会。


闵嘉剑/于博柔

90后

跨媒介艺术家、建筑师。MYStudio主理人,Harvard CAMLab研究员及项目负责人,清华建院、央美建院、国美创院设计导师。

AI会大幅降低新领域的准入门槛

作为跨媒介艺术家与跨学科研究者,我们坚信AI不会取代当下的创作实践,而会成为赋能工具及灵感来源。AI将会大幅度降低新领域的准入门槛,从而创造更多学科交叉的可能性。 我们正在将AI工具融入到日常研究与创作工作流中,致力于创造实验性的AI协同工作方法,实现新颖的艺术语言与体验。同时,通过本科生设计教学工作,我们使更多学生学习使用AI工具,理解其发展规律及社会影响,以迎接充满未知的未来。


覃斯之

90后

Ż-Studio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AI空前地有利于“超级创作者”

对于AI最近给人类(特别是设计师朋友们)带来的焦虑,我分析了一下来源。

先说“创作”:AI(特别是Midjourney)目前的能力还局限在“搜集”与“拼贴”,还无法真正“创造”新东西。但这之前,普通客户对设计师的要求不也就是“找找案例+综合综合”吗?而我们并未视其为“抄袭”,因为默认抄袭的水平比原创差,或者说水平高的创作者不屑于抄袭、或只敢悄咪咪地抄。Midjourney证明了“抄袭”的效率和水平都可以很高,这与照相机发明时所引起的欧洲古典画家的恐慌类似。虽然对写实画家们确实残酷,但对人类理解自身创造力的边界来说,却是一次彻底的解放。Midjourney证明了这几十年来,人类仍把“模仿”当作“创作”,此时此刻,恰是重新定义什么是“创作”的机会。

再说说“机会”:AI空前地有利于“超级创作者”。例如,《进击的巨人》无疑是一部神作。但是否有一种可能,世界上还存在千千万万的故事、人物、设定,同样具有伟大作品的潜力,但其作者可能只具备世界观构建能力,却不是一个好漫画家,因此错过了将脑海中创造的世界带给大众的机会。现在有了AI辅助创作,创作者只要有好创意,便可以通过各种AI工具(图生文、文生音乐、图生视频等)实现完整的作品呈现。理论上,一位创作者完全可以在有生之年不依靠任何团队与资金的加持独立完成作品,以最完整的形式呈现给能欣赏的人。

最后说说“工作”:AI虽可实现“数据到数据”的自动化,但对从“人到数据”和“数据到人”这两个过程是无能为力的。我作为小型设计工作室负责人,在日常合作中,需要与一些相关/不相关人员接触、和他们参观相关/不相关的场所、交换想法和八卦、发现共同好友和经历等。在过程中逐步构想出这个地方未来的清晰画面,从整体到细节,并考虑如何让眼前和未来的参与者理解和欣赏。然后,我将构想拆分成设计和研究步骤,委托同事使用软件进行设计和优化。最后,他们将图纸拿给供应商和施工队——施工师傅说“别给我看图纸,现场给我指着说从哪做到哪,这口是这样收还是那样收?”工程总包说:“你找的材料不好,你们没经验、不懂。虽然我们找的这个材料贵三倍,但就是比你们那个好”。这些难以描述、如鲠在喉、无法数据化的事情才是“工作”的日常啊。AI真要很想做这些,都扔给它得了。。。从这三个角度来看,这确实是激动人心的时刻、是人类向前迈进的一大步。


张昕

70后

教师/照明设计师

避免积累焦虑,提倡探索AI新秩序

作为教师,最大的影响来自于课堂形态的变革,教与学关系的重构。刚刚过去的八周大师班实验,阴差阳错的撞上了AI大提速,20岁年轻人在特定设计任务下,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嗅觉、探索能力和变革精神。中年教书先生变成了出题考官+搬救兵的大师兄+任务保镖+后勤陪读……,因为畅想的是2035年的大学生活,彼时我还没有退休,所以无法置身事外,新思考与新经验的积累怕是不能停下来了。 

作为研究者和设计师,当然也有很多最新思考,但是更需要科研成果和设计作品来说明自己的“不可被替代性”,目前还不到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总体来讲,当下时刻的任何脑力生产输出,在未来(也许是下个月)需要的时间将大幅减少,我们将获得大量的空余时间。如何合理的、善意的使用时间,很多人怕是未有准备。 应尽量避免的是,将时间花在累积焦虑,盲目学习知识、技能,设置数据壁垒、抢夺学术话语权等新/旧内卷形态上。 应努力提倡的是,将时间花在探索AI新秩序,提升个体思考能力,阶段性的诊断——刷新对于自我的认识与对于AI进展的认知,在选准的事业上投入精力。当然,将这些突然多出来的时间用于享受人生也是不错的选择。 

于我而言的当务之急,其一是重新思考教学方式,压缩知识型的教学输出,探索思考能力提升的教学模式,比如本学期的建规景拉通式的论文写作课和AI生成式影像设计课的探索;其二是重新思考建筑领域所谓科研创新的定义,从建筑学、建筑技术、建筑物理(光学),再到照明设计,以及交叉探索,在学术链条上做些节点位置的个案型科研尝试。


雷雨霫

80后

NANOxARCH(材料乘以设计)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在职业细分的未来,AI是打破认知壁垒的唯一方式

可持续建筑材料行业相对新兴,材料的创造暂不高度依赖互联网,目前尚未出现被替代的问题。NANOxARCH是一家可持续导向的材料设计咨询顾问机构,面向B端(多个行业to C头部品牌)提供可持续新材料定制开发、可持续成熟材料的场景整合应用、企业废料高价值再造等服务。我们依托“中国可持续材料系统”,通过串联和迭代国内已有的可持续材料技术成果,创造落地到产品及空间场景的可持续材料解决方案,全流程包括“废料处理 - 样板开发 - 材料生产 - 产品生产 - 产品回收”,这是一个主要依靠人脑迭代业务逻辑和方法论的过程。

目前,我们可以在秒速内提供可持续材料选择方案,但这仍然不够快,人力咨询的方式也很慢。现在我们已经开始思考如何通过AI支持工作,这个新阶段被命名为NxAi——代表智能和自我驱动的材料高速迭代,以及海量信息的整合。认知差是咨询行业存在的原因,全球材料危机的到来也是因为认知差导致的系统性协作困难。在职业细分的未来,AI是打破认知壁垒的唯一方式。

NxAi旨在以最佳的成本、速度和精准度,实现所有企业材料相关创新需求的满足,从而实现降本增效、更明智地转化地球资源的革新。我们目前有将近20个类别的新材料开发参数,可导出的颜色、纹理、表面处理工艺和应用场景的排列组合至少是百万量级。将验证可行的数据输入,产出大量更精准的材料配方及生产参数——AI在这方面更快、更精准、更便宜,因此市场主流更愿意选择。材料竞争战靠人往往很难打通,而AI是个无法追责的对象,某种程度上,也只有它能真正做到打通。AI对行业的替代,应该是往更符合市场需求、对人类、环境和经济都更有益的材料方向上发展。如果AI未来真的让这家公司消失掉,就证明这个问题真的被解决,意味着人类在材料角度上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到位迅速,这是我个人十分开心看到的。

我认为AI永远无法超越人类,因为人类的创造有灵魂。我们可以利用AI的优势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需要解决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原创问题。人类是唯一能够真正开源知识的,应该将其转化为最大化的协作结果。我们之所以处于当前的文明阶段,是因为自身懒惰、贪婪的劣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AI的出现将更加挑战人类的本性。


Anna Andronova

90后

麦塔宇宙数字科技创始合伙人,俄罗斯裔建筑师、艺术家

AI可以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领域发挥关键作用

我完全不支持设计被AI“取代”的普遍观点。设计师在空间组织、环境整合和材料使用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大自然”(Great Nature)。不如它全面、高效,甚至不如它美丽。只要存在这种差距,就有改进设计的空间,我们的职业需要更深入的创意研究。

AI作为强大的工具可以让我们做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我们不应该把AI与简单的图像/文本形式的“设计输出”混淆。AI应该识别并操作背后的模式。树的形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成长精神。现在,AI就像曾经的参数化和BIM一样,是我们的新常态。 然而,现实中95%的建筑物没有“建筑师”。人工智能可以在这些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从而提高平均环境质量。这将为中国四线城市、南美郊区或非洲村庄提供高质量设计的机会。降低设计成本,并为特定情况提供更好的定制化设计,是我们作为负责任的专业人士需要考虑的事情。 作为实践事务所的合伙人,我认为“概念图”的价值已经很低了。大多数设计的概念都在针对特定项目,把来自Pinterest的参考图重新配置罢了。因此,如果我们可以将设计概念研究从两周优化到两天,并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选择,将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会为后续的细节思考、试验和与人协作等环节留出更多的空间。


无师兄

70后

↑ 先锋小组发起人,《Manifesto of Digitalism 数字主义宣言》2016 执笔

人类失去的只是枷锁,而将获得整个世界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一种数字技术。这门学科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模拟人的大脑而产生,所以为什么要问 AI 会不会替代人类工作这种事?好奇怪。

所有从事纯脑力劳动的劳动者都将被替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难道创造人工智能的目的不是为人类服务,还是与人类谈恋爱么?

AI 近乎工业革命级的科学技术进步,看似潜藏着巨大的摧毁能量。

自古以来每次革命性的新事物出现,都会强烈地冲击人类社会既有审美与社会存在。人们感到不安、恐惧,这是可以理解的事。但是小农小资的凄哀毫无意义,大时代在前进(聪明的话,反向操作,做空行业或股票比哀嚎显得更不蠢一点)。

矛盾是不可被消灭的,人的最大能动性在于,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使矛盾向它的逆反方向转化。

↑ 先锋小组正是基于大时代背景下的数字主义(《Manifesto of Digitalism》2016)而建立的。以数字技术研究人类文明并创新,这是我们主要的工作。AI 作为数字技术的一种,自然是 ↑ 改造世界的天然工具之一。AI 推动社会进步,自然也是在 ↑ Avant-garde group 天然的艺术革命理念之中。

数字技术发展的速度越快,↑ 改造世界的目标——科学推动人权,艺术改变社会——就可以更早的实现。

↑ 毫不怀疑在数字主义革命中,人类失去的仅仅只是枷锁,而将获得整个世界。


王鹏

80后

腾讯研究院WeCityX未来城市探索计划负责人

传统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会被消解

在AI带来的智能革命开始之际,我们已经看到传统教育所传授的几乎所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都将被无限消解,而审美、跨界整合、共情、讲故事、会玩、意义感才是未来教育更重要的使命。跨学科的结果,可能就是无学科。几乎可以说,学科这个概念就是个历史产物,其消亡也许是AI在教育发展方面带来的最重要趋势。


顾适

80后

科幻作家,高级城市规划师

我期待人工智能可以向善发展

未来人工智能一定会更多地进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过程中,我期待人工智能可以向善发展,去辅助规划师收集各个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声音,并整理提供给城市建设者与决策者。我期待在未来,每个人的声音都可以被倾听,每个人也都有能够发声的机会,去参与到城市规划的工作中,共同建设多元、包容且有持续活力的城市。


刘鑫

90后

数字艺术家,导演,Play.Work创始人

AI提高了创作门槛

机械复制时代的文化生产模式不再像传统创作一样从零开始画画或雕刻,而是组合不同的工具创造独特流程,让机器快速给出多个可能,人再挑选、组合、挪用,以创造有意义的作品。AIGC确实解放了生产效率,但和很多人认为的不同,它还提高了创作门槛。当人人都可以创作出乍一看漂亮的图片时,创造什么图像、以什么方式创造、图像背后有什么意义则更考验人的思想和艺术素养。我个人很期待被革命,到那时候,机会还是留给热爱动脑的人的,所以不必担心。


胡兴

80后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讲师,武汉青微舍工作室主持设计师

我们需要重新接受训练以适应新的生产逻辑

我们已经开始尝试用AI出图,发现这一新技术最具颠覆性的地方在于,过往专业训练的设计过程包括概念、策略和形式等的生成,是需要在“上手”的过程中思考、酝酿的。手绘、模型、SU、Rhino等软件都没有让建筑师脱离“上手性”。但与AI的交流是基于语言的,所以当我们无法上手时,好像也无法思考了。也许我们需要重新接受训练,以适应新的生产逻辑。 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因此很难做出具体的准备,但我们不必恐慌失业。这种变革不仅影响建筑行业,而是遍及全社会、全行业的颠覆性变革。当AI大规模取代人类工作时,我们将迎来一个生产力和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那时,工作将更加纯粹,因为其目的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兴趣和自我实现。



徐跃家

80后

北京建筑大学副教授,人工智能设计实验室ADL副主任

快速学习AI的智慧调性也让AI适应我

AI带来的改变已经成为一种断言式预测,将改写所有行业。最直接也最直观的变化体现在工作流程上,文生图、图生图、图生文、文生文等工具已成为工作流程中首要打开的一类工具。这种变化对生产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到个人的思维方式,体现在优化意识和优化重点的改变。在知识获取、归纳和总结方面,AI问答更受青睐。AI对我的拓展性影响,让我有可能以更小成本实现跨领域。比如建筑设计中的空间叙事表达,现在直接延伸到纯粹故事创作和剧本创作,视觉设计、插画等领域的跨越本来也都非常顺畅,工作边界可以被大大扩展。 

现在回答关于“代替”的问题,我的答案是会,不久就会替代我的大部分工作。AI的发展对我们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就是当技术性工作逐渐剥离简化,我们必须更加像人。所以我有三个方面的调整:接受并拥抱人与AI共生的世界,快速学习、调整、熟悉AI的智慧调性,也让AI快速适应我的调性;专业还是专业,近期会更关注细分工作流和场景创设,这样我与AI的协同过程,抓手会更牢靠一些;多从技术中走出来,更关注人本的内容。我们终究还是需要发现人之为人的那根定海神针,可能现在就是一个新的文艺复兴时代吧。


陈准

90后

伯克利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中欧商学院在读

未来AI将会成为基础设施

AI 不会取代人类工作,而是帮助人类更专注于需要思考和创造性的工作。攻读 MBA 的我已经将 ChatGPT 工具融入工作流,用于完善、放大我的想法、整理思路、快速学习新领域。AI 增强了我的能力,而不是替代我。在未来,AI 将会成为基础设施。每个人都需要学会与 AI 有效沟通,学习 prompt 的正确姿势。例如,阅读文献时可以让 AI 总结,提取大纲,并通过向其提问以快速理解。平时的启发交谈可以录音转录文字,然后由 GPT 总结,快速获取要点笔记。


王旭

70后

AIM竞赛&SMART文旅平台创始人

AI让我们可以走向广义设计

基于AIM一直以来的理念,如何提问比如何回答问题更重要。过往我们提供的很多都是开放性解决方案,没有唯一正确答案。这种工作模式似乎与训练AI不谋而合。  我自己并不是AI方面的专家,因此不敢给太多作为答案的建议,只能提供我的视角与思考。 AI比大多数人在重复性和数据性的工作上更擅长,可能会倒逼我们更接近设计的创新本源。创新有方法论,任何在建筑史上奠定了独特可辨识风格的建筑师就是在创新,他们有的把一种材料据为己有(坂茂),有的把一种形式据为己有(盖里),有的把一种理念据为己有(文丘里)。但这也可能意味着,真正能被称为设计师的人将比以前更少。除非把能用AI做设计的人都称为设计师,那么人人都是设计师。

随着AI能力的提升(“一人役公司”),我们可以将多余的时间用于扩展设计的边界(广义设计),如心理学、传播学、金融、管理学、运营等领域。这些领域本应是设计师关注的重点,但由于忙于画图和建模等工作,我们往往没有时间去深入研究,AI的出现解决了大量的重复和初级劳动,让我们可以走向更广阔的领域,重新回到产品的组织核心位置(过去因为种种原因建筑师曾在链条末端)。 随着AI的发展,设计可以在纵向、横向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大学各专业都可以开设计思维课,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学习到设计思维,行业也能更易获得优质设计。设计可以纵向覆盖更多年龄段,设计课程可以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让更多人掌握审美、逻辑和组织能力。托AI的福,低成本让设计像wifi一样无处不在。 广义设计和狭义设计是否由同一位设计师完成,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定位和自我革命。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以好奇心去拥抱未来。


吴雨凝

90后

卡耐基梅隆大学博士候选人

未来是AI与人类共生的复杂有机系统

我认为未来将是一个AI与人类共生的复杂有机系统。虽然这个系统会快速迭代,但在近未来是一种逐步蜕变的过程。原因在于,人类在某些领域有优势,而AI在其他领域更有优势。 我的研究领域主要是AI x Robotics,在博士阶段,我设想了在劳动密集型工作场景中,如何让现有的AI和机器人技术水平辅助、融入甚至改变人类的工作流程,形成共生。我把这种自动化称为“人性化的自动化”(Humane Automation)。在与物理世界的交互中,存在很多难以替代的人类工作,人类全面、综合的知识、情境意识和适应性是胜任许多看似繁琐重复的任务的关键。这些真实世界的挑战并不像虚拟世界里替代做PPT这么简单。例如,我们想把两块有凹口的木条插在一起(joint insertion),人类工人除了机械地找到合适的插入角度,还要灵活地做出一些调整,比如用锉刀把一侧打薄,用锤子敲打加固,甚至需要补个钉子。这些调整是基于现实情况的临时判断,且不局限于一种或几种工作。这些通用、丰富的动作常会在各种描述、文章、研究中被忽略。

我们团队在对一个现实工作场景进行15周的实地观察后,认识到了真实世界工作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我们开发的机器人原型,出发点类似于流浪地球2中的机器狗笨笨,钢铁侠中的JARVIS。我们尝试以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 DRL)作为技术核心,打造一个可以适应复杂室内工作环境的辅助移动机器人。很荣幸我们的研究获得了CMU MFI,Autodesk,Google等的大力支持。未来,AI的能力和水平会越来越强,机器人的形态也会逐步进化。但作为一个AI和机器人方面的研究者,我希望自己未来的研究可以把“人”作为各种AI自动化过程的一个核心考量因素。


下篇将汇总44份倾向于“疑虑派”的观点

将于明日发布,敬请期待。

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400000000000000000倍!这是真正的天文数字→留学生别再做无聊的白领!进入游戏行业狂飙,2000亿美元红海!月入50K+疯狂年终奖!千亿债券或变纸,啥情况?欧洲34万亿银行巨头诞生,是危是机?最详细全文翻译(上)|微软155页大工程首次揭示GPT-4超能力管涛:是危机,不是动荡加币狂飙,加拿大央行再加息?民众苦不堪言!房价继续崩,经济陷入停滞,30万人将面临失业危机...去全球化往哪去细细密密的光丨第二十五章 胜券在握(上)随笔 | 特朗普的反击:横竖是死,不如硬钢到底!(上)没想到00后新人的图纸如此惊艳!年轻人逃离北上广深后,二线城市卷疯了!现在哪些城市值得润?说说我的真实观察真实观察:现在究竟能不能去泰国?海归潮激增!财会留学生:是机遇还是威胁?颅内高潮,五感共振,《龙与地下城》真实观影体验名利场||从CP粉取而代之成巨星妻子,深度解析北美意难忘三位这缠斗的14年(上)“为什么要给中介付钱销售我的房子?”因加息遭遇还贷困难,墨尔本男子自售房产阿国爆蝗灾\\美蟋蟀上街\\虫虫是危机或末后生机?你收藏夹里的风景名胜,已经从世界上消失了(上)“为什么要给中介付钱销售我的房子?”因加息遭遇还贷困难,澳洲男子自售房产怎么开始学佛(十三)路是要自己走的35+7持续跟跑还是自主引领?RapidIO技术浅谈(上)一人一部,写给自己 | 剧作家的传记性作品(上)我今早把我今年订了还没收到的花整理整理 加深印象明明硬件比软件难,但为什么硬件工程师待遇还不如软件钟灵毓秀芝加哥,这25大著名作品引领世界潮流!台湾艺术家在列(上)万字长文综述|全新热点: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吞噬作用检查点(上)咀外文嚼汉字(213)“少子”、“无子”、“子名人”人工智能代替不了“疯子”?AI狂飙,60后到00后的真实观点(下) | 雷锋说相信内在成长的力量,能收获真实的人生改变|直播回顾(上)如何找寻自在坚定的人生?(上)福建:向海而生(上)这不是危机蔓延的结束,而只是开始,政府能做的只是控制好事态恶化的节奏不走向失控#妇女历史月#介绍和美国妇女历史有关的旅游目的地(上)全球科创观察 | 阿里巴巴、亚马逊等大型科技公司的相互依赖性(上)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