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人的湾区生活

回归祖国25周年:香港人的湾区生活

社会

▲ 2022年6月29日,随着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临近,各种庆祝活动渐次展开。维多利亚港渔船巡游气氛拉满,民众挥舞着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祝愿香港明天更美好。 (人民视觉/图)


全文共6357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 “作为香港人始终相信,努力终究能挣脱困境。”

    “我在外讲普通话、回家讲粤语、跟潮汕的家人说潮汕话,一天之内‘不断’切换,”她乐在其中,“我觉得我是回归后的香港人的一个缩影。”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南方周末记者 毛淑杰 王瑭琳
责任编辑|姚忆江


距离香港回归25周年的日子,只有一天了。


香港街头节日气氛渐浓。维多利亚港两岸,迎回归的巨幅海报惊艳亮相;湾仔利东街上,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汇成一片“旗海”。


“三年没回家了,这次回来看看家里人。”返港不久的粤菜师傅张伟胜正忙着走亲访友。2018年,他到内地创办了自己的创新粤菜品牌,如今在深圳拥有一家餐厅,还筹划着待经济宽裕后再盘下隔壁的空铺。


在同一时间段里,居住在广州的港星张文慈,已经直播了4个小时。她拿起放在桌面上的矿泉水,仰起头“咕咚咕咚”喝了半瓶。随后走到直播台前面,问助理今晚的“战况”如何,得到“还不错”的回复之后,张文慈笑了。


曾是“周星驰御用配角”的黄一山,则在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回到位于广州的住所。六十多岁的黄一山,仍然是个“工作狂”。


而位于深圳龙岗区的“好運來”茶餐厅,营业到晚上11点关门。最后一名顾客,点了杯“丝袜奶茶”,跟老板郑加明说口感不错,很地道。郑加明一高兴,送了顾客一张10块钱优惠券,告诉他多带些朋友来。


这是他们普通的一天,是许多港人湾区生活的日常一天。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每年有成千上万香港居民来到广东。据香港劳工及福利局2021年10月披露,约有53万名香港永久居民经常在粤生活。多年来,他们有的融入内地,叶落归根;有的抓住机遇,创业淘金;有的初入职场,为未来蓄力。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更是在每一个日常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深度影响着港人的生活。


回归25年来,香港与内地的融合发展,由他们见证。


1

回归一代,“两边都是家”

 

25岁的香港女生李晓琳目前在深圳工作,是一名刚入行不久的法律从业者。


她所在的公司位于深南大道旁的一栋高层写字楼里,站在会议室望向窗外,可以看到远处的深圳湾。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那一年,香港出生的约6万名婴孩,也被称为“回归宝宝”。李晓琳出生在回归前夕,也是回归宝宝中的一员。2007年香港回归10周年之际,香港迪士尼和海洋公园为“回归宝宝”提供免费入场游玩的福利,李晓琳对此印象深刻,“小时候对香港的印象都是‘玩’。”


由于父母分居两地,她经常往返于香港和顺德之间,家的概念也渐渐清晰——“一边是妈妈,一边是爸爸。对于我来说,两边都是我的家。”


“我试过和我舅舅一起,站在深圳湾公园望着对面(香港),因为那里是深圳离妈咪(和香港)最近的地方。我真的很想念她。”疫情发生后,她差不多两年没回过香港了。如果回到香港,她最想吃“住家饭”,喝“妈妈煲的汤”。


像李晓琳一样,正在暨南大学读书的陈童,也常常“跨越”一河两岸。


陈童出生于1997年,祖籍潮汕。从记事起,她便常常跟随经商的父母往返于香港和内地,到过不少内地城市旅行。


她欣赏香港“无论是什么肤色、什么语系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朋友和适合的生活”;也“心水”广州古朴典雅的骑楼文化和慢生活。


在三地文化的共同浸润下,陈童熟练地掌握了三种“母语”。


“我在外讲普通话、回家讲粤语、跟潮汕的家人说潮汕话,一天之内不断切换,”她乐在其中,“我觉得我是回归后的香港人的一个缩影。”


“我爷爷是研究历史文化的,我从小就很喜欢听他讲家国历史。”在长辈的言传身教中,“家国情怀”在陈童心里扎下了根。“对于我来说,似乎从小时候开始,爱国爱港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作为广东高校香港学生联合会秘书长,除了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之外,陈童还要思考在粤港生实习与就业的现实性问题。“比如有同学想要在广东就业,但他们不太清楚具体步骤。我就会将同学们的困惑和需求集中反馈给政府单位,期望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018年10月24日,中央领导视察暨南大学期间同部分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学生进行交流,陈童也是参会学生代表之一。


“很亲切地问我们在内地求学有没有什么困难,像唠家常一样。我们原本很紧张的情绪也放松下来。”陈童说。


“粤港澳大湾区这六个字,自那时起从概念变成了现实。”陈童说。


当前,陈童还在暨南大学读硕士研究生。她留意到广东省定向招录港澳籍公务员,事业单位也向港澳籍学生开放,“粤港澳大湾区展现出很大的发展活力,我也想加入其中,不断尝试。”


2

创业一代,“内地有更多机会”

 

2022年6月14日,在广州市举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交流会上,深圳蜜蜂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获得“2021金领航奖”青年创业奖金奖。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戴健进上台领奖后,把颁奖合影和奖牌拍照发到朋友圈,感谢主办方“认可”。


这份成绩来之不易。就在五年前,这支学生出身的团队并不被看好。


戴健进回忆,2017年,团队希望通过融资拓展业务,于是去参加了一档电视节目。当时节目的五位导师都不看好团队,其中有一位导师还说,“如果你们在三五年后还有几个人在一起,那就已经很不错了。”


“事实证明,我们到现在还是十个人在一起。”谈起这段过往,戴健进言语间颇为自豪,“我们已经用成绩证明,一群有勇气和有决心的年轻人,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


2011年,戴健进来到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读书。其间,他参加了一个公益社团,通过募捐来帮助贵州贫困山区小学建立新的校舍。社团活动帮助这个香港年轻人更深一步认识内地,也让他结识了一批“十几年的朋友”,进而成为如今的事业伙伴。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政府都出台了许多便利政策,支持青年创业。以内地九市为例,多个城市出台政策,给创业港澳青年提供如免办公室租金、“绿色通道”、注册公司服务等优惠,不断简化香港人在内地创业的手续。


广东省人社厅2022年5月披露,目前在粤纳入就业登记管理的港澳居民超过8.51万人,全省已建成的57家N系列基地吸纳了3455名港澳青年就业。


谈起这几年的创业经历,戴健进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政府拿出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很多港澳青年来这里发展和创业。“现在是黄金时代”。


和戴健进一样,香港人张伟胜也是一名湾区创业者。


他是一位粤菜师傅,2018年来到东莞,创立了一家90后创新粤菜。2021年,他又在深圳福田区开了一间新店。“深圳的年轻人更多,人流量也更大,更有利于做餐饮业。”张伟胜说。


对烹饪的兴趣,部分源于童年成长经历。“我妈妈是一名家庭主妇,小时候整日见妈妈在厨房里煮菜。”中学时,他在香港九龙一家学校学习烹饪,每天下课回家,就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煮东西给家里人吃”。


学徒八年后,张伟胜存够了创业的钱,“自立门户”。一开始,创业地是在香港大围,当时店铺里的餐位不是很多,能坐40人左右。第二间店铺在旺角,租金很贵,做了半年就坚持不下去了。


“如果(年轻人)有兴趣来做餐饮,我都非常鼓励来内地发展。”2018年,张伟胜在东莞开了第一间店,他向南方周末记者算了一笔账:做餐饮开一间100-200平方的店铺,在香港市区动辄每月租金十几、二十几万港币。万一没生意,压力巨大。而“这边租金便宜点,你怎么玩、怎么拼都可以”。


对比两地的不同,张伟胜说,内地做生意要注重营销手段。“香港始终是地方小。一打开门,就有顾客等你。而这里,打开门你要去找客户。要让人了解你的餐厅是好吃的。”


不久前,张伟胜从深圳回到香港探亲,便利的交通让他享受“一小时到家”的湾区生活圈。“七一”后他还要回到深圳,“打理好现在这一间店,找准合适的机会再开分店。”


2022年6月28日,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于铜锣湾维多利亚公园以庆回归为主题设置不同的大型展示打卡装置。 (视觉中国/图)


3

淘金一代,“这是新的转折点”

 

在深圳市龙岗区如意路的一间茶餐厅,门面其貌不扬,里面却热闹非凡。老板是75后香港人郑加明,店里00后的员工们,喜欢称他为“郑叔”。


菜单是拉茶、蛋挞坯灌浆等经典港餐。“年轻人都喜欢到我这里来。”郑加明留着平头,言语间还是“港普”的味道。“前段时间受疫情的影响,不能堂食,生意受了一些影响。好在店里的‘忠实粉’比较多,恢复堂食以后,店里又热闹起来。”


店面从“0”顾客开始,发展到现在吃饭也要“等位”。郑加明说,“知足了,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早年间,新婚不久的郑加明和妻子李丽芳,在香港开了家“好運來”茶餐厅。每天人来人往,街坊邻居都爱到他们的餐厅“吃两口”。每个月赚的钱,也足够一家三口的开销。郑加明夫妇以为日子就这样风风火火过下去。


2003年,香港经济陷入低迷,再加之“SARS”暴发,影响了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让夫妇二人感觉日子“十分艰难”。难返昔日门庭若市景象。


“当时来内地看了一圈,觉得深圳很适合年轻人创业,打算在这里捞捞金。”郑加明眼里,有冲劲、有干劲,是深圳留给他的第一印象。郑加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时广东的年轻人对港式茶餐厅比较追捧,喜欢三五成群地去店里点上一盘“西多士”,喝一杯“丝袜奶茶”。


2005年,思虑再三后,他们把香港的店面关了,收拾行李,带上孩子,来到深圳龙岗区,成为“深漂”一族。


“17年前,举家到深圳,当时我们还专门去了趟北京,带着孩子看升旗仪式。”郑加明说,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想留在深圳的想法更加坚定。“好運來”茶餐厅也正式开张,营业至今。


这部中年人拼搏的“微电影”,也在港星张文慈身上上演。


晚上8点,是张文慈的直播带货准时开播的时间。通常提前半天,她会和直播团队确认选品,排好直播中商品展示的顺序。


“要播四个小时,不停地说。”张文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直播带货是她考虑很久之后,决定给自己的一条“出路”。


2021年,49岁的张文慈只身离港赴沪,一个人拿着三四个行李箱“北上”,开启了在内地的新生活。时隔一年,她又辗转往穗,想要“安定”下来。


1971年出生的张文慈,从亚视开启自己的演员梦。当时,张文慈参拍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电视剧,如《我和僵尸有个约会》《肥猫正传》《情陷夜中环》《法网群英》等,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016年,在经历零收视、欠薪、易主、撤资、吊销牌照等一系列动荡后,已是穷途末路的亚视终于没能再熬下去。节目停播、熄灯、遣散所有员工,“59岁”的亚视,与港人彻底告别。


“那时我四十多岁,年纪不小,没有戏拍,也还没有结婚。”张文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自己不仅赡养家里的两个长辈,还要交昂贵的房租。“人生好像到了很绝望的地步,不知道该去哪里。”


这几年,网友刷到香港明星在内地生活的视频次数越来越多。就是在这时候,张文慈决定成为“广漂”。从学讲普通话开始,她慢慢认识“内地”,适应新的生活。


“作为香港人始终相信,努力终究能挣脱困境。”张文慈说。


4

扎根一代,“这里很适合养老”

 

阮纪宏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1984年,阮纪宏从加拿大留学归来后,进入《香港文汇报》做港闻版记者。1986年1月,他被派遣到内地做驻京记者,在北京工作了差不多三年。


有一次,中关村管理委员会主任邀请阮纪宏去做专访,详细地介绍了未来高科技产业可以怎样在中关村“落地”,形成一个高科技区。“我一听这个蓝图,对比当时实际发展情况,压根儿不太相信在日后会实现。”


“八十年代的北京,跟现在相比,有天壤之别。”阮纪宏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年三环就是北京边界,三环之外就是稻田和农民住的地方。


2007年,阮纪宏即将从北大博士毕业,并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抛来的橄榄枝。这是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界合作创办的大学,校区设立于珠海,与香港遥遥相望。彼时,阮纪宏已担任了香港文汇报高管。对于回港还是留下教书,他面临抉择。


“一开始很犹豫,究竟回香港还是留在内地。”阮纪宏回忆,当时考虑到该校采取了“内地和香港合作办学”模式,是一个介于香港和内地大学体制之间的改革发展模式,与自己的想法和兴趣相吻合。于是,他决定留下来,一留就是十余年。


最近,63岁的阮纪宏和学校签了最后一个两年合约。他说,“会站好最后一班岗。”


在内地生活多年,他已习惯了这边的生活。退休后,阮纪宏准备在内地养老。“我太太不愿意回香港,两个儿子也都在内地发展。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杭州。”他说,“落叶归根,我祖上就是广东中山的。”


近年来,长居内地港人的结构出现不少变化。比如过去许多商人因业务而北迁,现在很多港青主动到内地创业,开启新生活。


值得关注的是,不仅是年轻人,不少“老港人”也主动投身内地发展。


虽然已经年过六旬,黄一山依然还是个工作狂。除了要拍短视频、接网络电影,还要商演,拍广告,甚至曾在一个月内连续接15部戏。


前不久,一位香港演员朋友打电话给黄一山诉苦,因为疫情原因,这两年靠着吃“老本”度日,面临“坐吃山空”窘境。后续该如何是好?黄一山给出自己的建议:“移居内地,是一种明智的解压方式。”


他给南方周末记者列了一张直观的生活成本账单:拿出在港每月的社区管理费,即可到大湾区一些城市租个好房子。


租,也是目前黄一山在广州居住的状态。


黄一山总是劝说身边的老友和年轻人,试着“搬一搬、动一动”。同时也总会补充一句:有舍有得,不舍哪有新的得?


作为广东高校香港学生联合会秘书长,除了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之外,陈童还要思考在粤港生实习与就业的现实性问题。 (方迎忠/图)


5

港人的湾区故事,仍未结束

 

“在一间办公室里,就可以解决三个地方,以及三个不同法域的问题。相较来说,更好地缩减了时间成本,也更加便利。”李晓琳说。


从事法律工作中,许多人发现湾区香港居民对法律的需求正在随之增加。与此同时,湾区的法律基础服务也越来越完善,粤港澳三地的联营律师事务所应运而生。她此前就职的律所,便是其中一家。


“我想我未来应该会继续在内地发展,”思考片刻后,她又补充说,“但我不希望把年龄作为一个限制,不用给人生设限。”


同样作为“回归一代”,25岁的陈童,已和男友登记结婚,定居广州。“我已经完成了一些人生的阶段性成果,”她笑着说,“希望我到50岁的时候,能够成长为一个能够为大湾区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人。”


对于香港和内地未来的发展趋势,陈童觉得,内地经济实力的增长有目共睹,而在湾区建设中,各个城市也释放了诸多活力。“更多香港同学选择来内地生活、就业,这是可预见的。”


郑加明则有新的“烦恼”,“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却也快容不下那么多顾客了。”他接下来准备在龙岗区开第二家分店,再雇多些人手。“港味适合港人,也适合广东人。”说这话时,郑加明笑了笑,“都是一家人嘛。”


张文慈在期待,接下来可以有剧本找到她,让她能再有合适的机会,演戏给观众看。“我从没忘记过,自己是个演员,我还是想当演员。”张文慈哽咽了,忍不住的泪水,从脸颊往下流。“相信现在的我,如果将这些人生经历,放在演戏里,我的戏会更加有味。”


而在广州海珠区客村,黄一山有一个拍摄小基地,这里是他众多经典角色的背景板。“接下来我还仍然会继续拍戏。”黄一山说。


湾区的生活,正在向这些港人展现越来越多的机会。不过,港人在内地生活,仍有不便之处有待改善。


“进出关、教育、养老、税收怎么解决?”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邹平学表示,目前居住在内地的香港人,仍然存在不少公共服务和民生问题。


“要让香港年轻人感觉到,他们来内地创业不仅是工作,也是生活。”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院长何俊志表示,“至少要从人文关怀、生活关怀上来构建。”


(南方周末实习生黄凯诗、曾玥、辛腾旋、王韵婷对本文亦有贡献)


其他人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香港回归25周年,冲上热搜的“001小姐”是谁?香港回归25周年,张学友因这番话被喷惨了。。。回归初心,谋篇未来——25周年,走向全面升级的浩天刚刚!阿里官宣:香港再上市香港回归25年:爱国者治港,而今迈步从头越二女儿西西的肖像在DC美国国家肖像馆展出【景品汇总】黑绫波丽,《间谍过家家》约尔,15周年初音《海贼王》漫画25周年连载纪念画:饱含了满满回忆的102卷封面插画!彭博经济研究: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可以经受住美联储加息的压力今日聚焦:党101岁生日,香港回归25周年!两个日子叠加,品出三重滋味……海外经由香港隔离后回内地讨论【8.11更新:香港完成强制检疫后即可返内地】攻略 | 回归25周年香港这些全免费!必看必分享!回归25周年!现场直击今天的香港!香港回归25周年:走对了路!从《战双帕弥什》2.5周年,我看到了“二次元狂战士”蝶变的秘密?香港回归25周年特刊:那些布局香港的顶尖对冲基金2021惠宜家长讲座第十二场音频+文字版:香港L同学录取寄宿美初IMS印第安山香港人口一年减少12万,香港身份还有人要吗?点绛唇:绿苗田中景赴美中转:香港转机指南,联程非联程票,蛇口坐船(即日起,允许部分非联程转机)《生活大爆炸》收官三周年:谢耳朵们的音乐细菌何超琼:香港不能只追求经济上的成绩 |《封面》专访林郑月娥的告别礼包:香港优才名额或翻倍至8000《哈利·波特》25周年:英媒谴责出版商对罗琳的集体冷落说三道四(100)校长必需具备即席说话能力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成绩与机遇对话郑永年:香港需要“会做事、做成事”的特区政府回归25周年,香港人的幸与不幸绝对不能错过的湾区夏季狂欢,这周末欢乐正式开启!人到中年,要习惯自己的路越走越窄!一家香港知名餐饮企业的跨世纪发展史:香港根、中国心、世界观何超琼:香港回归25周年 祖国为香港带来强劲后盾和巨大的机遇英国发布重磅私校报告!中国又排第一,香港地区生源暴涨35%今天的计划。。。“牢记抗日历史,促进祖国统一”——纪美国南加州促统论坛举办七七事变暨中华民族全面抗战85周年纪念座谈会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