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人生下半场,牢记这三个黄金法则
点击下方预约按钮,预约直播
作家熊太行曾说,每个职场上的王者,身体里面都应该有三个灵魂:
一个文臣,谨小慎微,考虑风险;
一个武将,积极努力,谋求胜利;
一个商人,精打细算,心中有数。
从这三个方面看,曾国藩算得上“一代宗师”。
在《精进,解读曾国藩成事密码》一书中,作者胡森林用曾国藩的30篇奏折,为我们生动再现了:
他是如何从一个职场菜鸟,修炼到左右逢源,积极进取,进退有度的境界。
相信每个正在为工作烦恼的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解药。
臣窃观皇上生安之美德,约有三端。而三者之近似,亦各有其流弊,不可不预防其渐,请为我皇上陈之。
谁能想到,年过40的曾国藩,还是一只职场菜鸟。
虽然青年入仕,但真正的职场暴击,还要从1851年的这份奏折说起。
那年,41岁的曾国藩向刚继位的咸丰皇帝递交了一份措辞犀利的奏折。
批评他小事精明、大事糊涂,务虚多于务实,嘴上说着虚心纳谏,行动却未见半分。
咸丰皇帝看后血压飙升,“怒掷其折于地”。
虽然没砍曾国藩的脑袋,但成见已深。
后来曾国藩在基层办团练,有成绩的时候,咸丰皇帝尚能“你好我好”。
一旦受挫,那是丝毫不留情面,太平天国稍一消停,就顺势把他撵回了家。
曾国藩憋屈啊,自己一心为君,怎么就落个“万人嫌”的下场?
这里作者总结道:“闻过则喜”为难人,把握好分寸是正道。
知乎上有个浏览量超百万的话题:领导如何看待不卑不亢的下属?
有一个高赞回答,大意是:不卑不亢没有错,但要“事事有回应”。
自己在做下属时,不仅工作上能为领导分担,生活中领导有需要帮忙的时候,她也能妥善处理。
后来她做领导时,也会选择这样的下属。
虽然不需要下属提拱“彩虹屁”一类的情绪价值,但领导毕竟代表公司雇佣了你的时间和能力,“做好服务”,这个分寸还是要有。
再次出山的曾国藩, 彻底转变了与领导的相处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三点启示:
第一, 不做“犬系员工”,不在讨好领导个人上投入太多精力。
对的赶紧执行,错的打个太极,先顺着说,再按自己的思路分析,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主张。
第二,不做“信息黑洞”,也不制造“信息冗余”。
工作问题勤汇报,把领导关心的问题讲清楚,并提出解决方案,其他废话少讲,保持良好沟通。
第三,不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在涉及到组织安全、利益荣辱的重大时刻,能全力以赴帮领导渡过难关。
互相信任是向上管理的最高境界,但信任,永远建立在分寸之上。
至楚军围攻安庆,已逾两年,其谋始于胡林翼一人画图决策,商之官文与臣,并遍告各统领。前后布置规模,谋剿援贼,皆胡林翼所定。
咸丰十一年,曾国荃的吉字营一举拿下安庆。
在这个重要的节点,他递交了一份工作总结——《克复安庆省城片》。
报告中提到了湘军团队的和衷共济,重点提了盟友胡林翼的贡献。
此时的曾国藩,已是人际关系的高手。特别是对于盟友,他主动让利,尽显诚意。
职场中除了上下级关系,还有三种重要的关系:
同盟关系、对手关系、中立关系。
同盟关系:目标相同,能力互补,讲究的是利益公平、承诺兑现。
对手关系:目标竞争,实力相近,可能有冲突,但不要发展为敌人。毕竟竞争过后,还有可能合作。
中立关系:没有直接的竞争与冲突,但人数众多。这类关系可以刷存在感,但不要刻意讨好,不要在他们身上耗费太多精力。
在职场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两种声音。
一种是唯实力论,“我在职场上一直都是拼实力的。”
前期的曾国藩就是这样,不注意维护同僚之间的关系,结果处处有人使绊子,搞得他焦头烂额。
还有一种唯关系论,“关系是第一生产力,靠关系才能赢”。
从网络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新入职的女孩,外形和专业知识都比较出众。可工作一段时间后,部门对她的评价并不高。
领导公开让她“多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同事则暗讽她是“心机girl”。
原来女孩一入职,就打听领导和骨干同事的喜好,帮同事带早餐,帮领导端茶倒水, 到处刷存在感。
前面说到,对于中立关系的同事,正确的态度是:多释放善意,帮一些小忙,但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
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这种关系里,不仅费力不讨好,还会让人质疑自己的专业能力,得不偿失。
个人能力要勤加修炼,职场关系也要正确处理。
两手都要硬,才是真高手。
大局所系,必应统筹,臣本未敢稍涉推诿,不必有节制浙省之名,而后尽心于浙事也。
与咸丰七年,曾国藩那篇牢骚满腹,要权不成反被打脸的奏折相比。
这篇咸丰十一年的《恳辞节制浙省各官及军务等情折》,主旨与措辞就大为不同了。
作者概括为:“前者要权,后者拒权;前者慕虚名,后者求实效;前者言辞尖锐,后者语言质朴。”
此时正是咸丰皇帝新丧,两宫太后开始掌权。
曾国藩在报告中诚恳地表示:
领导的信任让他感动,但用兵的关键重在人事关系和谐而不在崇尚权势。
所以职位就不要了,但他一定会与同僚下属同心协力,共济艰难。
这一举动,让新领导对他的印象分蹭蹭地往上涨。
即使没有接受朝廷的扩权,曾国藩还是赢得了支持。
他知道自己在哪个位置干,如何干,是最有成效的。
曾经看到过一个提问:
40岁,职场遭遇天花板,想换方向又顾虑上有老下有小,怎么办?
有个回答是:很多中年人在职场会有被卡住的感觉,是因为只朝一个方向看。
在职业生涯的中期,我们有四个方向可以看:
向上看,企业里更高的职位或级别。
左右看,其他职业或行业。
向内看,更专业的水平。
向外看,跨领域,职业外获得平衡,爱好变成事业。
一提起职业发展就只会“向上看”,肯定会有被卡住的感觉。
如果能朝其他三个方向看看,实现精准迁移,路能越走越宽。
与做那些看上去风光,实则不擅长的事;不如放平心态,把自己擅长的事做到极致。
机会的本质是被需要,能找准自己的生态位,适应身边的小环境,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机会。
作者说曾国藩的职场沉浮,可以概括为四个字, “在事上磨”。
磨人情练达、磨知识积累、磨处事能力、磨心性斗志。
现在,“00后整顿职场”的说法很流行。
但正如网友所言,看起来整顿职场的人,应该还不属于真正的职场。
当生活的压力与责任重重来袭,我们无法潇洒转身时,曾国藩的“磨”字,就有了意义。
职场关系难处理,或是遇到瓶颈期,都可以学学他。
对中立者释放善意,对同盟者给予诚意,不会用“向上看”限制自己,而是30年持续精进。
当自身的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前方的豁然开朗,不过是水到渠成。
点个“在看”,和曾国藩一起,在事上磨。
作者 | 许清欢,来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
主播 | 沙漠之狐,微博@狐狸爱CUC,公众号:笙夜时间。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推送星标“十点读书”
及时接收每晚新鲜出炉的推文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