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串》,如何在两年前“预言”淄博烧烤的出圈?
陈英杰是B站美食纪录片《人生一串》的总导演,他身上有种特有的松弛感,在和他聊天时,你总觉得他随时会抖出一下个“包袱”。对于看过《人生一串》的人来说,会对他的这种语言风格很熟悉。对,片中的旁白就是他本人。
5月10日,B站专门为纪录片举办了一场发布会。在发布会上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提到,《人生一串》在两年前就聚焦到如今火爆出圈的淄博烧烤,关于淄博的烧烤的那一集,正是《人生一串》至今播出的三季中最受欢迎的一集。李旎说:“像《人生一串》这样的美食纪录片为一个城市赋予的不是流量和热度,而是浓厚的人文价值。”真实是这个时代提供确定性的稀缺内容,纪录片这样依托于真实世界的内容,让一座城市有了人文属性,这里的人们会意识到,原来类似吃烧烤这样的生活场景,可以成为自己的城市名片。
从一集纪录片到成功带火淄博这座城市,这究竟是偶合还是必然?美食纪录片的意义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或许可以听听陈英杰自己怎么说。我们找到了导演陈英杰,和他聊了聊对淄博烧烤出圈的看法。
以下是陈英杰导演自述。
淄博烧烤,有肉味更有人味
两年多以前,淄博还不是现在网红旅游城市的样子。淄博原来是一个很工业的城市,处在胜利油田的辐射带,GDP最高的时候能达到山东的第二位,很厉害。我们当时之所以瞄准稷下广场,是因为淄博是齐国故都,有稷下讲学的典故在,这里显得文化气息浓。
淄博烧烤为什么会出圈?首先味道肯定要过硬。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养一方的口味”,很多各地独有的美食都太具有本地特色,外人不见得习惯。相对来说,淄博烧烤本身属于大家都比较能接受的风味。当然,淄博人也始终在不断锤炼自己的手艺。
我们拍的那一家叫高丽烧烤店,老板叫老单。我们当时在稷下广场观察,就他家人最多,甚至基本上他家满客之后,其他家店才开始慢慢有生意。做烧烤门槛很低,好多人直接上手就干。但老单不是,他反而要出去学习,去很远的延吉。
纪录片《人生一串》里的老单
老单听过一个顺口溜“不到海南不知道天涯海角,不到延吉不知道高丽烧烤”,然后他就去延吉学艺了。这说明他对烧烤这件事动过心思。烤带皮五花肉是山东烧烤的特色,而朝鲜族则是中国烤猪肉最大的一个流派——用朝鲜族的技法融合山东的口味,所以他家的味道好。
文化是越融合、越碰撞就越繁荣,很多时候美食也是一样,越流动、越交融才会出现更好的味道。
除了肉本身,葱也是淄博烧烤的灵魂。别人家我不知道,老单选的葱很特别,叫香葱,介于大葱和小葱之间。大葱味冲,但不爽脆,小葱爽脆,但香味不足。给老单供香葱的农户在淄博附近的石佛村,村里还有一座北魏时期的大佛。对家乡的葱,老单有一种朴素的骄傲,那年的葱价很便宜,剥好皮的才五毛钱一斤,老单有些不好意思说。
地道的淄博烧烤吃法,葱是“灵魂”
在味道之外,淄博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人,淄博人真诚、活泼、热情,让这个地方有了一种温暖感。
比如老单,他说话是山东人固有的极快语速,很能说,但又不是那种油嘴滑舌的能说,而是让人感到很真诚。我们有些拍摄对象,在镜头前会下意识地“端起来”,但老单从不避讳自己的缺点。即便面对镜头,他也丝毫不会掩饰自己的懒惰,“早上真的起不来,闹钟响也起不来”。不过她老婆给他做了个好榜样,老婆已经起床干活了,他不早点去抢到质量好的葱对不起老婆。
老单的老婆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干活的时候,她一丝不苟,但和老公在一起时,又会揶揄他两句,开开玩笑。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是一种让人很舒服的状态。还有老单的那些徒弟们,他们知道“男的都叫哥,女的都叫姐”,这就是山东人的热情。
老单的徒弟正在给客人上菜
淄博的烧烤是喧闹的、热辣的,通过强大的感染力,让人感到一种归属感。所以,淄博烧烤能火,是因为味道,也是因为味道背后的人。后来我听过一个故事,淄博有家酒店是搞婚宴的,为了能把这个酒店让给游客,当地政府说婚宴去我们市委大院搞。这一下就让人找到了一种被重视的、温暖的感觉,于是大家会用脚投票,会做你的“自来水”。
美食和人情味向来加密不可分。就像葱如果种在地里,它只是一根葱,但当你把他配上烤肉,蘸上花生碎,卷在饼里的时候,它就是美食的灵魂。
人情味是我们当下生活中最稀缺的,它就像沙漠中的一株小草。淄博烧烤之所以会火,正是因为我们渴望绿洲。而我们拍美食纪录片的目的,正是去发现那株小草,让人们看到它背后的人文价值,让小草长成绿洲。
在这个过程中,纪录片也起到了挖掘城市人文价值的作用。这一集上线后,我看到B站上许多像@老费Alex、@盗月社食遇记 这样的知名up主都在跟进。淄博这个地方的魅力,一下子就被凸显出来了。
镜头中,不曾见过的真实与温暖
淄博会被大家喜欢,是因为我们喜欢这座城市的温暖。纪录片的目的是记录真实,而我拍美食纪录片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看到世界上那些真实的温暖和善意。
有人问我,为什么会选择美食?因为人在食物面前,会显得格外真实。
陈英杰(侯新颖 / 摄)
比如我们在西昌拍小猪肉的时候,去寻找食材,大凉山上的彝族妇女们,戴着耳环,手起刀落,杀猪的时候带着微笑,你一下就能感受到她们的民风。
我还曾经在张家口南菜园小学拍过一个踢足球的小姑娘,她辍学过一年,跟着父亲卖菜,供她弟弟上学。我在拍他父亲的时候,他几乎一句话不说,就卖菜,非常麻木。他离婚,净身出户,带着两个孩子,以卖菜为生,穷到只供得起一个孩子上学。在小姑娘的生活里父亲如同不存在一样,就像一个工具人或者“生态位”。
那我们怎么打开这样一位父亲的内心呢?当时我们拍他做饭,做土豆熬茄子,张家口最家常的家常菜。他切菜、炒菜很熟练,我就开始和他聊天。他说起自己对孩子的歉疚,说弟弟考了年级第二名,想买一双球鞋,他没有给孩子买。说着说着,他就哭了。
我当时很奇怪,一个平时完全不说话的人,怎么突然变成了一个一边说话一边哭的人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发生了这种转变?我想,应该是跟他正在做的这件事有关。烹饪是人来最原始的行为,是刻在DNA里的“肌肉记忆”,这件事让他回归到一个动物本能的状态,他卸下了防备,最终导致了情感的爆发。
他把他心底的愧疚,或者说特别想跟别人说的话给说出来了,我觉得这是个好事,老压在心里边也挺沉重的、挺难受的。
当人们开始袒露内心、进入最真实的状态时,作为纪录片导演,应该记录些什么呢?答案当然是:记录那些乐观与善意。生活本身是很热闹的,只是好多人只看到了这一层热闹,我更希望通过我的片子,让人们看这些人,以及他们身上某些人性的闪光点。
在广西,我拍过一个卖烤猪眼睛的萍姐。烤猪眼睛,一咬一爆浆,很烫、很独特、很猎奇。其实,在萍姐做烧烤的同时,楼上正躺着她瘫痪的丈夫。在镜头里,萍姐是乐观的、质朴的,但她也有忍辱负重、从一而终的一面。每个人的生活或许都是艰难的,但他们依旧奋勇向前。
《人生一串》里的萍姐
我还拍过一个专门生产卡车床垫的小商贩。卡车司机们跑长途,经常会在车里睡觉,所以每辆卡车都有一个内置床垫,但这些原装床垫普遍不太舒服。这名小商贩的生意,就是测量每一辆卡车的尺寸,重新设计和生产床垫。在拍摄的最后,这位商贩有些生气地说:“我做这个,就是想告诉那些卡车设计师,做个舒服的床垫并不难,但他们做的真的不舒服。我宁可自己没生意,也希望他们能在最开始把床垫设计好一点。”
纪录片《这货哪来的》里毛哥正在研究设计床垫
还有一位经常去早市买花的小姑娘,每次买花砍价砍得都特别狠,毫厘不让。有一天,早市来了一个新来的花贩,花卖得很快,有些反常。小姑娘好奇,一问才发现,是因为花的定价过低了。于是这个小姑娘就提醒花贩说,你卖得太便宜太亏了,可以卖贵一点。
拍摄这些内容,我们没有去刻意猎奇,他们都是最普通的普通人,一个小商贩会替卡车司机生气,一个热衷砍价的人会担心卖花的人亏钱,这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真实的善意。看到这些,就像我们真实生活之外开了一扇天窗,让大家知道,生活其实还算美好。
藏在美食纪录片里的治愈力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人生一串》并没有一个豪华的拍摄团队,反而始终是“小米加步枪”的状态。我需要自己参与策划、拍摄、文案撰写,甚至旁白配音。你看每集片尾的主创名单,来回来去就是那么几个人。
拎着啤酒盯拍摄的陈英杰,一位纪录片导演最自然的工作状态
节目上线之前,我很忐忑,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喜欢。但《人生一串》在B站上线之后,反响很强烈,淄博那一集刚上线播放量就突破了2600万,这让我松了一口气,给我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一下子上升了N个数量级。
观众们最直接的反馈,来自B站的弹幕。片中可能提到了一个人名,弹幕里马上会有人翻译这个人是怎么回事。或者片中用到了一首小众点的曲子,马上也会有人说这是首什么曲子。他们会把你在片子里预埋的小心思全部翻腾出来,这会让作品膨胀,越晚看的人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大,片子和弹幕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作品。B站的观众或许是中文互联网上,最会看纪录片的一群人。在这里,纪录片既有被观看的机会,也有被讨论和被解读的空间。
在B站上,人们发表的弹幕角度多样、内容丰富
有许多观众的留言和反馈让我印象深刻,其中有一条是“在那段灰暗的时间里,是这部纪录片治愈了我。”我不知道这位观众经过了怎样一段灰暗的时间,也不知道这段时间到底持续了多久,但能帮助一位素昧谋面的人走出灰暗,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成就。
我去这么多地方,其实是想结识更多的人,看看别人在怎样生活,我们自己又该如何去生活。尽管我没有特别有意识地去想,但潜意识里做的种种选择,都关乎“我要如何生活”这一命题。当你看到一个一个的样本,或是热情或是隐忍,我希望观众们也能从中获得一些启发。我希望把一种治愈力藏在我的纪录片里。《人生一串》让我觉得,这一点我做到了。
湖北武汉一家夫妻档烧烤,吉他配烟火,感受生活中的小美好
这是陈英杰的故事,也是一个属于美食纪录片的故事。
纪录片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影像形态,已经穿越了胶片、影院、电视、电脑和短视频时代。我们之所以会在生活最忙碌、情感最脆弱的时候点开一集美食纪录片,正是因为像陈英杰一样的美食纪录片创作者们,费劲心力挖掘出的那些温暖与善意。它让我们够迅速进入一种放空的状态,从而短暂地忘掉生活的烦恼与压力,在远方的烟火和快乐的人群里,找到生活的温暖。
B站副董事长兼COO李旎在2023bilibili纪录片发言
纪录片就像我们茫茫人生中的灯火,也像我们在一天忙碌之后,在街边偶遇的烧烤摊。它或许不能解决生活中的苦难,但一部好的片子,一口地道的肉,总能让每个疲惫不堪的人,感受到一丝口腹的慰藉和精神的抚慰。
策划丨三联.CREATIVE
微信编辑丨李雨旋
口述丨陈英杰
整理撰文丨morlee
设计排版丨高旭芹
图片来源丨B站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