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访者L先生来到咨询室,请教“如何挽回前女友”。
去年,他跟相恋半年的女友分手了。
源于一件很小的事情:
L给女友发了一条信息,对方当天由于参加团建活动,没有及时回复。到了晚上,L突然感到一阵无名的恐慌,开始一遍遍拨打女友的电话。等女友好不容易接上电话,L第一时间感受到的不是安心,而是愤怒。
一开始,女友尝试解释原因,但L死活听不进去,一个劲地冲对方发脾气。L更气了,立刻在微信上给女友发去一句“我们分手吧”,然后不等对方回应,就将其拉黑了。事实上在两人交往期间,类似这样的冲突已经不是第一次,而是很多次了。且每次等L真正冷静下来,去找女友言归于好,对方都会不计前嫌地答应。但唯独那一次,女友不再选择同意和好,而是坚持分手:“跟你在一起,我感到很痛苦也很疲惫,我不想再继续了。”也由此,一场“前女友保卫战”开始在L的生活中展开。在此后长达一年的时间里,L几乎啥也没做,满脑子只想着一件事:他软硬兼施,尝试了很多方法:赔礼道歉,关心慰问,死缠烂打……咨询师:你为什么那么执着地要追回前女友?
L先生:因为我很爱她,离不开她。
咨询师:具体一点呢?你爱她身上的哪一点特质?
L先生:呃,她对我很包容,能容忍我的爆脾气……
咨询师:她一年前跟你说过,她不想继续这样下去了。
L先生:是的,可是我舍不得她,我真的很爱她……
听完L的故事,我脑海里冒出一个问号:
这样一段始终无法放下的关系,真的是基于爱吗?
他之所以“爱”前女友,源于对方能够包容他的爆脾气; 但与此同时,他又一遍遍地用爆脾气去伤害、攻击对方;当对方不再妥协,选择离开时,他又不断将对方往回拉……这样一种伤害与撕扯,令我想起国内知名精神分析师曾奇峰讲过的一句话: 在与前女友的关系中,L就像是一名「施虐者」。
施虐,其实是会上瘾的。
我可以对你为所欲为,但我不允许你离开我,因为你是属于我的。前女友在一年前坚决选择了离开,实为明智之举,既能及时止损,也能实现自我保护。在存在施虐性质的恋爱关系中,很多像L前女友一样的「受虐者」,其实是离不开的。她同样爱上了一名脾气火爆的男子,两人交往五年有余。期间,她曾遭受对方的语言暴力无数次,有时还会上升到肢体暴力。经常在被男友猛烈攻击以后,下定决心要分手,可一旦男友赔礼道歉,她又会不假思索地原谅。我曾经问过小丽:“他经常伤害你,你为什么就是离不开呢?”“他每次发完脾气以后,都会很内疚,会加倍对我好,给我做好吃的,还唱歌给我听。”小丽若有所思地回答。你可以对我为所欲为,这样你就会内疚,就不会离开我了。小丽宁愿持续忍受伤害,也不愿离开男友,同样不是基于「爱」,而是基于「隐形控制」。为什么有的人需要停留在一段施虐关系中,去寻求掌控感呢?回溯到生命早期,它多半源于一个人与母亲心理分离的失败。婴儿在2-5个月期间,处于与母亲的共生状态;
而到了6-36个月期间,根据孩子的身体发育水平,会不断与母亲进行心理分离,逐渐发展出独立的自我意识。
这个过程,依靠的是母亲对孩子深厚的、成熟的爱。
如此一来,孩子才能安然离开母亲的怀抱,进入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世界。而一个内在虚弱、匮乏的母亲,她其实是不允许孩子与自己进行心理分离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当孩子的意志跟母亲的意志起冲突时,母亲不允许孩子自主做选择。小到穿衣吃饭,大到上学就业,母亲都以各种威逼利诱的方式,干涉、控制孩子的选择。在这样一种共生关系中,母亲用自己的意志“扼杀”了孩子的意志,成为了一名施虐者。这种情况也很典型,当孩子不听话时,或展露出想离开母亲的意愿时,母亲不会直接惩罚孩子,而是呈现出一副虚弱的姿态,给孩子制造内疚:“我辛辛苦苦为你付出那么多,受了那么多苦,你还忤逆我,我太难受了。”母亲成为了一名受虐者,用自己的意志“绑架”了孩子的意志。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无法与母亲正常完成心理分离,那么长大后在亲密关系中,TA就会不断重复生命早期与母亲的「共生体验」:以一个施虐者或受虐者的姿态不断去控制伴侣,跟伴侣融为一体,无法分离。而这样一种存在施虐性质的恋爱关系,根本不是源于「爱」,而是源于「爱的匮乏」。要么演化成没有底线的包容与原谅,形成永无止境的内耗。而如果,你也像L先生或小丽一样,正处在一段施虐关系中,很内耗也很痛苦,却无法分离。L先生说自己很爱前女友,因为对方包容他,能容忍他的爆脾气; 小丽说自己很爱男友,因为对方会给她做好吃的,会唱歌给她听。
他们真正爱的,并不是对方这个人,或对方身上某种美好品质。而是留恋对方能够像个“好妈妈”一样包容他们,对他们“好”,亦或说,留恋自己可以像个孩子一样,安然地享受对方的“好”。就像童年时期面对虚弱、匮乏的妈妈,所渴望的一种爱的补偿。过去那个虚弱、匮乏的母亲,以各种名义控制你,干涉你,不愿与你分离。因为一个孩子只有经历了与母亲心理分离,跟外面世界真实碰撞,萌生出独立自主的意志,不是像“好妈妈”一样不断满足我们内在的缺失与匮乏;而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看见自己需要成长的地方。这时,我们作为一个成年人,便可以为自己的需求去做一点事情:
我满足自己的渴望,开始照顾好自己,为自己的需求负责任,爱我自己,安慰内在的不安。
当把力量带回给自己的时候,我们会因此变得更加完整。
当我们带着完整的自己进入关系,便能更加清晰地觉察:
对方是不是那个真正与我匹配的人?
这是不是一段良性和谐的亲密关系?
如果是的话,
相信你们会在彼此的相处中,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愉悦与美好,
双方自然而然会萌生出将恋情进行到底的意愿。
如果不是的话,
试着去跟对方坦诚沟通,看看双方是否愿意诚实地面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一起想办法解决,共同创造这段关系的未来。
如果对方选择停留原地,不愿自省也不愿改变,
那就及时止损,勇敢地选择放手吧,
你值得拥有更完满的爱情,更和谐的人生。
写在最后: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
“成长,是一个终身哀悼的过程。”
无论是孩子早期与母亲的心理分离,还是成人之后与一段亲密关系分离,我们都会面临一个客体的丧失体验。
而一个人的完整成长,需要不断刺破共生关系的保护之壳,不断面对各种分离与丧失,最终翱翔在无限世界。
武志红老师说:
就是说一个翱翔在无限世界的人,并不需要通过控制去挽留爱,也不需要通过妥协去维持爱。作为一个成熟完整的个体,他会对亲密关系维持着一种自爱的忠诚,而不是一种盲目的忠诚。而这份完整与忠诚,会引领着两个人携手并进,共同领略亲密联结的愉悦与美好。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