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渣渣的学历包装策略
金融行业很看学历。
赫赫有名的基金经理,无论本科毕业了多少年,各类营销介绍他时都会提一句他是某地的高考状元,学霸人设也会跟着带到墓地里。
在招聘时,许多券商也会标明自己只要来自985的应届生。
在这样卷学历的风气之下,金融人相比其他从业者花更多时间提升学历也很正常。
但部分金融人思路清奇,为了装X,用了很多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改写自己的学历,这部分人主要有三类:
暑校俩月,怀念一生的精神留学生
部分金融人苦于自己的大学本科学历在大佬纵横的金融圈有点拿不出手,于是将自己去过的国外暑期交换项目地定义为精神母校。
这类人会在和你闲聊时多次提到自己在“美国Top商学院”时的留学经历,甚至给自己加戏聊到“我在游泳队训练的时候”“和教授做项目”,让你误以为他在那里读了四年本科。
曾经有一个自称来自美本藤校顶级商学院的人私聊问我为什么不去美国要去x大,字里行间里充满了惋惜。
后来我找到这人领英,发现他和藤校美本的唯一联系是曾在高二去过被称为“公立常春藤”的某校访学了一个月,而他目前就读于国内某双非本。
藤校预备役
这类人自我介绍时喜欢加上一句“准备去XX学校读个硕士/MBA,学校名字包括但不限于哈耶普斯麻清北中欧,总之如雷贯耳非常牛X。
目的就是首先震慑住你,让你不再询问任何关于其本科学历/硕士学历的事情。如果你不解风情地继续追问,他就会巧妙地避开话题,然后和你聊一聊的他的未来校友。尽管这些人长期声称准备去藤校深造,但从来没见他们去。
自我洗脑派
这类人的就读学校属于高不成低不就,学校水平能过门槛但绝对算不上顶尖的类型。但这类人对“Top商学院”这一Title有执着狂热的追求,因此他们会给自己的的就读学校狠命贴金。
比如某些学生喜欢自封自己来自“亚洲Top1商学院”,凡在纽约的大学生许多都自称自己“就业吊打常春藤,毕业直进华尔街”。
其中,我见过最离谱的一个人自称自己来自比沃顿还牛X的顶级商学院。
实际情况是他来自的学校虽然US News的美国学校排名七十几,QS前100里更是查无此校,但它在US News全球排名上居然脚踢宾大,吊打牛津。
于是这个鬼才逢人就说自己来自“吊打沃顿的美国顶级商学院”,卡bug被他玩明白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