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蹭热度的毯星,今天她靠作品碾压
都算是多年戛纳的老熟人了。
王兵的《青春》,魏书钧的《河边的错误》,陈哲艺的《燃冬》,耿子涵的《小白船》;以及两个短片:舒慧《一个散步的夜晚》,潘越的《夏日副本》。
虽然颗粒无收。
从1979年,就开始成为戛纳电影节的常客,从《致命档案》到《石雨》,再到戛纳电影节费比西奖《土地与自由》,再到59届主竞赛单元金棕榈《风吹麦浪》,以大概2年产出一部作品的频率,屡屡入选戛纳电影节。
维姆·文德斯《德州巴黎》《柏林苍穹下》《咫尺天涯》,就足够成为电影迷或是电影学专业的入门必看作品了,更别提《地球之盐》《皮娜》《乐识士浮生录》那样大师级别的纪录片。
如今,依旧宝刀不老,靠《完美的日子》让役所广司获得最佳男演员。
王兵说:“中国人和西方人讲的‘命运’是有区别的。西方人可能是讲人也是动物,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中国人讲的命运,当然也有这个意思,但我更理解的,中国的所谓命,是人们对强权,更强大的势力的一种屈服。”
面对着摄像机里的这群被“城市”吞噬的年轻人,面对命运的“未知”与“漂泊”,何尝又不是一种屈服。
根据《银幕》场刊第二天的评分,《青春》以2.7分(满分4分)暂拍当日第一名(后被《坠楼死亡的剖析》《枯叶》超过了)。
“我从未见过一部,没有任何暴力和痛苦的视觉效果,仍然令人痛苦和恐惧,甚至程度更深的一部电影。” but I can safely say I have never seen one, sans any visuals of violence and suffering, that still manages to be just as harrowing and frightening, maybe even more.
能拿出些新鲜的、有思想的能反映国人电影制作水平的作品,屈指可数。
只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如今,在整个世界的舞台都倾斜向亚洲的时候(今年主竞赛单元七个奖项亚洲占了四个),我们却受困于各种原因,而始终鲜有斩获。
工业发展了,票房提高了。
这是一场新的挑战。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