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自由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个说法被后世不断补充,形成经济学里的“理性人假设”,核心内容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但凡手头有个只银碎两,都会投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地方。工厂赚钱就投资生产线,地产涨价,就一定抢购房子。如果自己的利益与社会利益冲突,绝大多数人还是朝向对自己有利的地方下码。就像东野圭吾小说里写得那样,如果时光倒流,一定会选择买房子。而彼时的他,也一定已经知道房产泡沫对经济有害。那又怎么样呢?先赚钱再说。企业也一样。有现金流就先买房。难道企业主不知道没有实体利润支撑的房价只会透支社会经济生命力吗?无非房产来钱快。得克萨斯有句谚语:人人都想上天堂,但没人想死。一样地,大家都觉得自己会发财,别人才是倒霉蛋。因此,反噬一定猝不及防,而倒下的,往往是最得意的。那么,那些不买房的,是不是笑到了最后呢?中岛年轻时在日本国土政策局任职多年。刚入职时,正是日本房产疯狂上涨的时期。“当时的前辈就建议应该去买房,身边也有很多人在买。可惜,当时太年轻,并没有钱。”但中岛发现,1991年房价跌去了6、70%之后,随之明显滑坡的,是日本人买房的意愿。随着“土地神话”破裂,许多人被吓破胆,不敢买房。还有就是本来就买不起房的人们,经济硬着陆后收入都不保,就更买不起了。可难道老百姓此刻的处境,真就是因为宫崎骏笔下的贪婪吗?肯定不是。“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百姓图的,就是盘个好日子,过个团圆节。有活就干,有钱就赚,这就是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是他们的倾尽所能。当国内经济受限,妄图通过发放“货币大水”拉动内需时,社会洗劫就已经注定。民间能做的全部,就是顺势而为。若说人们过于自利,其实恰是自利,推动了人类社会每个阶段的往前发展。重要的是政策,那才是风向标。然而,向来都是宫阙万间做了土,兴亡皆是百姓苦。当历史尘埃倾泻,每一个人,都没能逃过压到自己身上的那座大山。30年后,日本楼市重又受到追捧,很多人由此开始担心,历史会重演吗?无从得知。时光义无反顾地向前奔赴,岁月只负责收拾记忆。人类分到了所有难题,唯独没有答案。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喃喃自语“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迅速升级成了网红流行。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它打卡了人们心中纠结。To be, or not to be?这句很像选择题的反问句,让纠结宣泄得更彻底,也让无可奈何开始隐约若现。但若问起答案,也不是没有。在哈姆雷特的另一句话里,我们或许可以捕捉到些许端倪。那就是:余下的,只有沉默。 -END- 插图:本文插图原作为个人收藏,想购买相关画作及了解其他更多画作信息,欢迎加入"蓝袜子艺术赏析群"。在"赏析群"里,喜欢艺术的朋友们一起欣赏画作,分享日常,还有无底价0元拍卖活动。如果您喜欢艺术,添加下方蓝袜子微信,并回复“入群”,一起过有艺术的生活。 添加蓝袜子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