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允许孩子哭:被压抑情绪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文章作者:白衣
来源:爸妈精读(ID:bmnfrc)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本文朗读音频
最近,有个视频看得让人揪心。
视频中,一个男孩被妈妈训斥,伤心的眼泪在眼眶打转,为了不让眼泪流下来,拼命地睁大眼,它仍然还是不受控制地掉了下来。
妈妈严厉地说道:“不许哭,我数1.2.3.”。
听到这话的孩子,吓得赶紧用手背擦掉眼泪,硬挤出来一个笑容。
面对孩子的情绪,有些父母选择压制,“憋回去、不许哭”等词汇,随口就出。
制止情绪,确实是简单有效的方式,孩子很快恢复正常,可是人能做到没有情绪吗?
一味地压抑,换来的是情绪健康吗?
压抑情绪,孩子失去自控力
知乎上有个问题:“当孩子愤怒时,如何疏导孩子的情绪?”
下方有人回忆小时候,她辛辛苦苦摘抄了歌词《故乡的云》,却找不到了,生气得大哭大闹。
旁边在打麻将的母亲,没有问过缘由,上来就是扒下她的裤子,给了两巴掌。
她消停了,生气变成了伤心,一直留在心里,长大后她不敢,也不会表达愤怒,所以她的坏情绪要么被人置之不理,要么得到同样愤怒的回击。
其实压抑的情绪从未消失,只会越积累越多,等待时机,以更加猛烈的方式呈现。
在真人节目《金牌调解》中,女儿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却得了抑郁症,原因就是父亲习惯压抑孩子情绪。
女孩第一次高考失利,想要复读,父亲不同意,想送女儿出国,还报了英语托福班。
女儿学英语有自己的方法,父亲和老师多次沟通后,觉得女儿的方法不好,强行要求女儿改变。
女儿反驳,觉得适合自己最重要,父亲认为不服,那就打到她服,操起衣架一顿猛揍。
因为挨打,耽误了第二天上课,女儿迟到了,在课上想起父亲的不讲道理,不停地抽泣。
老师打电话给父亲,父亲不管不顾女儿的心情,认为花15万元学费,还不努力学习,又是一顿胖揍。
女儿遇到委屈,这位父亲更是语出惊人:“她一哭就停不下来,我只有打她,才能止住。”
父亲理财亏损,女儿选择复读,考上了大学,本来想苦尽甘来,而她却陷入悲伤的情绪,她的状态引起学校的关注,学校把她送回家休养。
心理学的“斯万高利效应”:指的是孩子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及时消化的话,就会在心中快速繁殖,直至毁灭情绪系统。
孩子情绪没有落脚点,引发两种后果,要么越控制越失控,要么转向自我攻击。
第一种,情绪得不到释放,孩子失去锻炼机会,也不存在情绪管理能力提升。
第二种,孩子把好脾气留给别人,把伤害留给了自己。
想要成为情绪的主人,先要和情绪在一起。
情绪无好坏,是孩子的“语言”
澎湃新闻发布上海市一位家长的分享,平时孩子做作业很麻利,可是今天不同,相同的时间,只做了三分之一。
又做了一个小时作业后,母亲看不下去说:“有哪道题不会,我教你。”
谁知孩子突然发火,扔掉了课本,冲着妈妈吼道:“我不要学习了。”
孩子是真不想学习吗?并不是,他只是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挫败感,他的愤怒,就是告诉母亲“我需要你的帮助”。
孩子习惯用情绪发言,表面看在无理取闹,实质是在表达需求。
在美剧《小谢尔顿》中,谢尔顿也是不让人省心的孩子,为了搞清楚冰箱发出声音的零件,竟然趁爸妈不在,拆掉了冰箱。
父母只能请修理工组装,为此花掉了200美元,父亲告诉儿子,他要通过送报纸还上钱。谢尔顿每天早上5点出门,送完报纸再去上学。
由于谢尔顿瘦小,想要把报纸扔到客户门口都困难,有时候遇到刮风下雨,报纸被吹得满天飞,小谢尔顿甚至都直不起腰。
回到家吃饭,谢尔顿突然冲父亲发火,并且挑剔家人的错误,看似谢尔顿的情绪没有来由。
等父亲和他单独谈话时,谢尔顿吐露心声,觉得太委屈不公平,送报纸付出这么多,却只是收到一点工资。
作家雷布斯曾说:“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帮他解决问题。”
孩子语言发展不到位,情绪发展不完全,这也导致语言不是首选,情绪反而是“第一语言”,是与外界沟通的渠道。
遇见孩子有情绪,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看清原因,协助他们跨过障碍,完成成长。
处理孩子的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
美国学者Stifter等人考察了父母与儿童情绪调节技能的关系。
得出结论:父母应对孩子情绪的方式,决定了孩子情绪能力发展水平。
父母与孩子的情绪互动,就是孩子情绪处理的模板。正确的引导方式,不仅让父母省力,也为孩子扫清障碍。
1.目标上:不打压重引导
童话作家郑渊洁,小时候调皮捣蛋,情绪激烈,爱挑衅老师,经常被老师叫家长,父亲也从未指责过他。
有一次,郑渊洁和小伙伴闹别扭,在家生着闷气,把桌子敲得咚咚响,严重打扰到父亲,父亲告诉郑渊洁,可以用日记的方式记录心情。
从此,郑渊洁找到处理情绪的方式——写日记。
孙瑞雪在《完整的成长》中写道:
“我们需要重视和关注孩子的情绪,以便使孩子发现、熟悉、发展自己的情绪世界,而不是一生滞留在自己的情绪迷茫之中,压抑自己的情绪。”
坏情绪并没危害,不正确表达才会,孩子年龄虽小,情绪却真实存在,打压并非良策,合理疏导才是上策。
2.行为上:不评判先理解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书中,艾登从秋千摔了下来,刚好地上有些木屑,母亲觉得孩子摔得不重。
看到孩子静静地站着,眼里含着泪花,明显被吓了一跳,母亲并没有说:“没什么大不了,我知道摔不疼”。
而是关心的询问:“是不是得摔伤了?还是吓了一跳?”
儿子回答:“我害怕了,我秋千荡得很高,然后就摔下来了”。
妈妈表示理解:“我看到了,你确实飞得很高,掉下来很吓人,要不要我们坐一会?”
孩子在妈妈的理解中,情绪得到平复。
情绪没有对错,任何情绪都有价值,哭泣是为了缓解紧张,害怕是自我保护的防御。
3.方法上:先识别再表达
《情绪智能》一书中写道:“孩子情绪表现最强烈的时候,也正是情绪管理训练的最佳时机。”
孩子在体验中学习,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亲自体会。
曾在地铁上,看到一个孩子生气在打滚,父亲并没有采用打骂或者无视,而是抱住孩子说:“爸爸知道你在生气,你需要我的帮助吗?”
当时就惊叹,这位父亲教育的成功,首先帮助孩子识别了生气,孩子明白原来这种状态就叫生气。
再者,他在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情感本身就是处理情绪最好的方式。
写在最后:
孙瑞雪说:“情绪往往是衡量爱的关键。”
你开的是劳斯莱斯,还是别克大众,孩子毫不在意,你吃的是满汉全席,还是汉堡薯条,孩子无关痛痒。
对孩子来说,能吃饱穿暖就行,有钱没钱是成人世界的标准,也就是说孩子在物质中感受不到爱。
所有的教育理论,都在强调爱的重要,爱是什么?爱就是情绪被理解接纳,感受被看到。
作者简介:白衣,富书专栏作者,爱旅游爱写作,思考和脚步总有一个在路上,本文首发公众号:爸妈精读(ID:bmnfrc)。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重要提示
提醒一件重要的事
微信又改版了不设星标,
真的很难再找到我们了!
操作很简单:
1、点击【双向养育】
2、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3、设为星标
双养
值得每个家庭养育者内容学习的平台,
关注起来每天进步很轻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