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间,我个人对消费主义的态度从负面逐渐转为中性。奇妙的是,与此同时我接受的训练要求我不再坚持万物实有的观点。因为消费,促进了生产和销售,使得工人提升工资福利,使得商人愿意投资生产,使得贸易在全球不断进行,使得生产和运输技术不断提升,使得财富不断流动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每一个人都从中受益---这是消费主义的观点。反对它的道理要更简单一些:你就是想骗我买东西。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是更长的工作时间,更多的个人物欲,更强烈的焦虑和不满足,以及更多不受控制的贪婪。然后就落入两个论点:1、这样的世界是否可以持续?2、由此造成的道德问题,诸如贪婪、环境压力、浪费和奢靡。它可以方便地转化为一种道德困境:如果砍掉亚马逊所有的雨林,只是为了世界上有一部分人可以戴上时髦的电子手表,这件事究竟意味着什么?当然,这些问题可能都只是个假象。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看,更直接的反对原因是人们因此而受苦。比如说结婚通常是甜蜜的,但是前提是得有一套房,瞬间它就开始有点苦涩了。尤其是当工资条面对价格标签的时候,这种苦涩也就变得更为强烈。于是,人们会想着从这个无限循环游戏里挣脱出来,从618、双十一、秒杀、抢拍、团购里挣脱出来。这样意味着更多的结余和更多的闲暇,对应着更为丰富的人生。
在人生变得丰富之前,生活本身已经很丰富了。在任何一家商超,你不单可以看到来自上千公里之外遥远的行省生产的水果,还有来自日本的三文鱼,俄罗斯的鱼子酱,英国的咖啡杯,比利时的巧克力和啤酒,德国的驱蚊水......最后你拿着手机去付账,这部机器有上千个零件,在不同国家的工厂中生产,通过海路运输集中在某处组装,然后通过销售渠道送到你手上,你在上面并不能看到那些国家肤色各异的工人,你也并不能看到那些港口和轮船,你看到的是一台每年都要更新换代,再洗劫你银行账户一次的电子仪器。换一个视角,你也不单纯就是你自己。你的工作,你的收入和一些商品和服务有关。它们在机舱里飞行,在集装箱里航行,在火车厢里奔跑,在光纤的光流里奔涌然后变成比特数字。有多少人需要,他们有多快得到,他们要得到多少,决定了你的收入高还是低,持续还是短暂。想到这一幕,你又会忍不住祈祷,希望他们信消费主义多些,再多一些,让断舍离去死,让极简主义去死,万万不要停下购买的手。
因此我对消费主义的态度会逐渐变为中性。因为持有负面的评价相当于想要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地面上给提起来。每个人都嵌入在消费这张网里,依靠服务远方的陌生人而生活,这样的服务不是指一城一镇之间,很可能说的是跨越大洲和大洋,你的收入和另外一片大陆上的一群人的需求有关,同时还可能需要另外几片大陆上的另外几群人的支持。如果把这些都去掉,你现在所谓生活的部分就会彻底消失,然后你在家里养鸡,拿了鸡蛋去村口和王铁匠换一把锄头。当你的一生中需要的物件不超过1000件,你的生活范围也不会超过方圆50里,在这50里范围内没有消费主义。
是的,无论变换哪一种视角来看,消费主义会刺激贪婪,会造成压力,会增加焦虑,这都是真的。但人们也因此受益,在压力下过上了有选择的生活,代价是需要不时和自己的内心欲望做斗争,艰难地平衡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平衡的艺术从古至今都有,即便是在古代,你也得衡量柴火的重量、路途的距离、你自身的体力以及卖了柴火换取的收益之间的平衡。除了内部的平衡之外,还存在着外部世界的平衡。一群人的需求形成的消费黑洞,刚好造就另外几群人的工作黄金时代。同样的,消费黑洞的消失,对应着工作机会和行业的快速衰退。世界的需求不会永续增长,总有徘徊和紧缩的时候,那时候人们对待消费主义可能又是一种全然不同的态度。从这个角度去看,膨胀或者紧缩,都和个人无关。就像是驾船在黑暗的海面上航行,遇见怎样的洋流全都是命运,得到和失去之间并没有个人选择的余地。于是,个人赞同或者反对消费主义也没有那么重要,因为你只是这洋流上的一条船。
题图:《森林中的湖泊》
题图创作者:和菜头的小肉手
题图AI算法提供:Disco Diffusion v5.2
prompts: A serene landscape of lake in the forest, by evgeni gordiets.
槽边往事和菜头 出品
【微信号】Bitsea
个人转载内容至朋友圈和群聊天,无需特别申请版权许可。
请你相信我:
我所说的每一句话,
都是错的
禅定时刻
南派三叔专区
ππ,我又新学会了一种画风,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