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巨大的鲸鱼剥皮做成标本,还在鱼肚子里造了个客厅
来源:把科学带回家
作者:Skin
在瑞典哥德堡自然历史博物馆,有一个独特的展品:一只鲸鱼剥制标本。它是世界上独有的,用鲸鱼的真皮肤做成的标本之一。
鲸鱼的真皮标本(?|Wiki
如今,这只鲸鱼标本已有160年历史了,它的皮肤已经失去了原本的颜色,变成暗灰色,和它的骨架标本一起展示在世人面前。而它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在此之前从没有人想过要把鲸鱼用这种方式做成标本。
将动物的遗体制成标本,就需要长久地将其皮毛、骨骼和器官保存下来,作为教学展示、研究的样品。不过,特定的动物根据它们身体状态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标本制作方式。
比如对昆虫来说,常见的就是针插标本,也就是将昆虫遗体整理姿态后用细针固定起来,再进行烘干。还有常见的浸液标本,往往将柔软的动物躯体浸泡在福尔马林里,保留动物们的“肉身”。
昆虫标本的姿态要用针固定下来|Wiki
而更为直观的剥制标本,则是将动物遗体的皮毛剥下来,将其固定在假的动物外壳或者支架上,展现出动物活灵活现的样貌。为了保持皮毛不变形和腐烂,还要涂抹上砒霜之类的物质。
当然了如果遇到技术不太行的标本制作师,狮子也会长得不太礼貌
不过,像鲸鱼、海豚这类动物,以及青蛙、蝾螈等,它们的皮肤较难处理,也难以保持稳定,所以不常被做成剥制标本。不过,1865年,瑞典哥德堡博物馆的馆长August Wilhelm Malm觉得,从技术上讲,保留鲸鱼的皮似乎也是可以实现的,于是他就真的这么做了。
故事的起因是当地的渔夫在海岸边发现了一只“不寻常的东西”,也就是搁浅的鲸鱼。Malm听说后,急忙购买了这只鲸鱼的遗体(毕竟鲸鱼的尸体已经开始发臭肿胀),想要作为他博物馆的藏品。他用了三艘汽船和两艘驳船才把鲸鱼运送到博物馆所在地。
巨大的鲸鱼。| Courtesy National Library of Sweden
而原本,Malm其实只是想要收集几块鲸鱼皮,这些皮肤“像镜子一样闪闪发光,有着美丽的大理石花纹”。但在最后,Malm还是决定:保存这只鲸鱼全身的完整皮肤。
这时,这只鲸鱼遗体已经开始腐烂肿胀了,在测量完它的身体数据后,需要赶紧打开它的身体排气(具体的原因下文会写),Malm雇用了几十位屠夫来切开鲸鱼,取出它的内脏并清洗,空气中弥漫了腐烂和血腥的气味,一度让Malm难以忍受。
集体搁浅的领航鲸。如果不及时处理的话也会很危险。|Wiki
最后,被分离的鲸鱼内脏被保存在酒精和甘油里,而剥下来的皮肤则要面临更为复杂的处理。渔民们从鱼皮上分离出了3400千克的脂肪,又用特质刷子继续洗净皮肤,去除油脂。
与此同时,另一项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为鲸鱼皮制作一个骨架。等这些都做好之后,就可以将鲸鱼皮用别针固定在上面。据说,在支架上固定巨大的鲸鱼皮共用了30000根针。而固定好了之后还要在皮上涂抹砒霜、油漆等其他能使其保持其完好的溶液。
用了很多针固定鲸鱼皮|cabinetmagazine.org
有些消息称,Malm还在这个鲸鱼“骨架”体内造了一个客厅,里面有一个小咖啡馆,当时的不少游客都体验了一把在鲸鱼肚子里喝咖啡。(但由于某些原因关闭了)而且鲸鱼的嘴巴也能开合,可以在特殊的节日打开。
真·鲸鱼咖啡馆|Wiki
而如今,如果你想要将鲸鱼做成一个标本,用的并不是这种技术,而是另一种“塑化标本”。顾名思义,就是将动物遗体变成了“塑料”材质,不易腐烂和被破坏,比如2020年在江苏省如东县搁浅的抹香鲸“洋洋”。
不过,就算是现在,将重达几十吨的鲸鱼做成标本还是有很多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鲸爆”,在微生物作用下,鲸鱼尸体内部分解出的各类气体,难以逸出厚厚的鲸鱼皮,就会像气球一样,在临界条件下爆炸。(更多内容可以看这篇旧文章:如果海滩出现搁浅的巨人,他的结局或许并不科幻)
所以,工作人员首先要为鲸鱼尸体“放气”,还要带上防毒面具。
而塑化技术,则是通过液态的环氧树脂、硅橡胶等溶液,将动物组织内原本的水分和脂肪置换出来。但就算这样,鲸鱼的器官太大,找到一个合适的容器也是挑战,毕竟鲸鱼的一个内脏可能都有几百千克……处理完了还要把这些器官再拼起来,为你呈现一个鲸鱼的全貌。
天津自然博物馆的鲸鱼标本。|wiki
总而言之,鲸鱼遗体也具有很高的科研和教育价值,生活在海洋里的鲸鱼还有不少秘密等待我们去了解,人们想办法重现死去的鲸鱼,让我们更加了解它们,也许就能找到更多方式保护它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