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探索不是只身一人的旅程,
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回到与ta人的关系之中。
很多时候,我们都难以避免地遇上「至暗时刻」。有些痛苦,几乎为全人类而所共享。但似乎,对ta人释放出「我不开心」的信号,哪怕只是一点点,也是件特别羞耻的事情。相比之下,哪怕是打球受伤后发一条「腿断了」的朋友圈,反而没有那么重的心理负担。面对心灵困境时,我们如此渴望被理解,为何依然需要为「负能量」所感到羞耻?当我们需要帮助,为何这些困扰却变得「见不得人」?当我们谈论身体健康的时候,我们会想到「亚健康」这个词。我们会知道,在完全健康和生病之间,有如光谱般丰富的身体状态。而心理健康也同理。在那些看似骇人听闻的「精神病人」和「正常人」之间,也是复杂、丰富的连续体。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数据,只有17%的成年人处于最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这段连续体上,你我都有可能滑落在任何范围里。我们每个人都离需要帮助并不远。然而,在一个习惯用「精神病」攻击他人的社会里,心理健康连续体两端之间的巨大沟壑着实吓人。于是,在有可能堕入他人眼里的「深渊」之时,几乎是下意识的反应——我没病!我只是,最近有点矫情——就好像,只要提前为此找补,我就不会被轻易划入「异类」的角色。而这一下意识反应背后暗藏的假设是:只有「废物」,才会遇到糟心事;只有「弱者」,才需要被帮助。我们害怕成为「弱者」,于是为可能「成为弱者」而感到羞耻。在和朋友谈心时,我常常会给ta们推荐试试心理咨询。但有时会收到难堪的眼神,像是把什么东西用力吞了下去一样,然后,不再絮絮地向我分享那些心事了。可能是认为自己的情感需求被好友推开了,可能是怀疑心理咨询的效果,当然,也可能是唤醒了钱包的压力。这些担忧都是切实存在的,但最大的障碍却是:我们恐惧成为「弱者」,成为那个需要帮助的人——这好像对我们的自尊是极大的破坏,我们无力维持生活平稳。对此,必须澄清的是: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并不丢人,反而是一种勇气。当承认自己需要帮助,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直面自己的脆弱。但这种直面,却打破了只有「强者」和「弱者」、「有病」和「正常」区分的价值体系,取而代之的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心理灵活性,这正是勇气的表现。直视脆弱和恐惧以后,我们更加清晰自己是谁、希望通向何处,则又可以是一种自我赋权,由此,创造出更多的心理灵活性——我们的「心灵肌肉」变得愈加丰满。当然,这不意味着,心理灵活性高的人就永远不会产生心理困扰。就像身体强壮的人也可能在球场上受伤,「心理强壮」的我们也可能在某处摔跤。想想看,受伤后咬着牙进行的清创似乎是痛苦但必要的,那么,心理咨询也是同理:对心灵的伤口进行处理时,可能会有点痛,但咬咬牙,日后还能走更远。虽然我们不断地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做类比,但有一点,二者确实不一样。不同之处在于:追求身体健康,或许你可以选择孤身一人上路;但追求心理健康,来自ta人的互动、关心、陪伴则必不可少。精神分析客体关系学派认为,我们早年与重要客体的互动关系,构筑了我们最初的心灵世界。因此,看似向内探索是趟只身一人的旅程,但实际上,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需要回到与ta人的关系之中。这一次,你我都不再孤单。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会跟你结伴而行,一路上给予你支持,无论这一路上的处境多么艰难。追求心灵的健康和强壮,在当下时常像是「少有人走的路」。但无论如何,我们依然有一份小小的希冀,希望未来能够生活在一个这样的世界:在这里,人们谈论「心理健康」就像谈论「感冒」一样正常。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那么欢迎来尝试简单心理的「首次咨询」,开启你的咨询初体验。
▽点击了解首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