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台回复“商论入群”即刻体验主编领读(订户专属全年服务)!
高管务虚会已成为商界的一种年度传统活动。其用意是让员工从日常工作释放出来,让他们建立同事情谊并培养创造力。这种形式愈演愈烈,但实际成效如何?作为巴托比专栏的特邀撰稿人,一想到做完主题分享后还要玩角色扮演和强制游戏,笔者尴尬症都要发作了,还是更希望能自然而然地加深同僚之情。毕竟,真正能让团队凝聚力量的是“赴汤蹈火”式的奋斗经历,而这不会在企业团建上出现。欢迎订阅《经济学人·商论》阅读中英双语原文。
Why are corporate retreats so extravagant?
冰浴、红外桑拿、漂流、飞钓、箭术工作坊、威士忌品鉴、日出瑜伽、飞碟射击、卡丁赛车,到挪威山地骑行,去爱尔兰训鹰,在阿尔伯塔攀登冰川,围着篝火齐声唱Kumbaya。这些看似纷繁不一的活动有一个共同点:它们全是当代公司外出团建的真实例子。作为本专栏的特邀撰稿人,一想到做完PowerPoint演示后还要玩角色扮演和强制性游戏,笔者尴尬症都要发作了。然而,高管务虚会已成为商界的一种年度传统活动。其用意是让员工从日常工作释放出来,让他们建立同事情谊并培养创造力。这种形式愈演愈烈。一年一次精彩刺激的外出活动也许有助在劳动力市场吃紧时留住高管(而且比涨薪留人要省钱)。在远程工作的时代,没有了办公室里的万千细微互动,团建旅行开始发挥某种结构性作用。突然间,外出团建不再可有可无,而是占据了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中接近核心的位置。不参加是不行的。那同事们头一回面对面竟是穿着人字拖,又会如何?最早时是烧烤和垒球比赛。“退修营”在格调和花费上都提高了一个档次。1985年,乔布斯离开苹果创办另一家公司,仅三个月后,他就带着员工到圆石滩(Pebble Beach)做了首次户外团建。随着企业心理学在上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这种形式开始“安营扎寨”。到2015年,据称优步花了600万美元请碧昂斯到拉斯维加斯的一次公司活动中为员工(优步司机不在其列)表演,这位流行歌手的酬劳似乎不是以现金支付,而是这家当时正如日中天的创业公司的股票。打着科技公司招牌的办公室租赁公司WeWork曾在世界各地举办喧闹的夏季团建活动,鼓励员工在电子音乐中整夜跳舞。... ... ...
📚 衍生阅读 |员工福利未必能成为正向激励
对于企业和员工而言,什么才是好的福利?福利应该强化文化,而不是与之相悖。如果公司让员工一直工作到筋疲力尽,就不该提供正念减压的课程。福利应该能鼓舞尽可能多的人——如果一项福利会引发争议,恐怕就不太合适。以何种方式来提供福利也很重要。《混合信号》(Mixed Signals)这本关于激励的有趣新书指出了雇主的哪些做法可能找对了方向。
What makes a good office perk?
当公司勒紧裤腰带时,首先砍掉的就是非必要支出。Meta去年取消了员工的免费洗衣服务。谷歌在1月宣布的一轮裁员中裁掉了27名内部按摩理疗师。另一家科技公司Salesforce已经中止了与加州一家“健康疗养院”的合同,以前员工可以结伴去那里胡天胡地。像这样砍掉这些福利的现象被称为“福利衰退”。虽然经济不景气时福利会被砍掉,但待经济好转又会回归。最终,你还是会读到谈论“福利复苏”的文章。那么,什么才是好的福利?是否可有可无是关键之一。它不像工资或医保计划;不能削减的就不是福利。人们对非必要待遇的认知也可能不断变化。疫情前,能偶尔在家工作算是一种福利。但如果现在谁还这么认为,那只能说他们完全不懂白领世界发生的变化。同样,现在被砍掉的许多福利原来就是为疫情前的世界设计的,在那个时候,员工还要在拥挤的办公室里待上一整周。谷歌在3月警告称,需要重新研究零食吧和自助餐厅的服务,因为出勤模式已经改变。在《混合信号》(Mixed Signals)这本关于激励的有趣新书中,尤里·格尼兹(Uri Gneezy)描述了他与三名学者在新加坡进行的一个实验。
很难知道哪些福利对员工更有价值。直接去问员工未必能够得到好的答案。去年,软件公司Trusaic委托发起了一项投票调查,询问其美国员工希望得到什么福利:人气最高的答案是宿醉后的休假。有些福利在理论上让人非常向往,但在实践中却可能没那么吸引人。包括高盛和奈飞(Netflix)在内的几家公司都吹嘘自己允许员工无限期休假。但其他公司已经放弃了这项政策,因为缺乏明确的规定让员工拿不准自己到底该休多少假;有些人休假的时间反而比推行固定假期制度时还少。
📚 衍生阅读 | 太讨厌上班了,怎么办?
即使热爱自己工作的人也会有一些抱怨,即使工作出色的人也有自己的烦恼。办公室环境让人难以集中注意力;讨厌的同事令人抓狂;被总担心自己不够格的“冒牌者综合征”困扰;自己在组织中的职业发展道路也不甚清晰?职场的某些方面——比如“回复所有人”的邮件线程以及任何的角色扮演——已经完全无可救药了。本文是要为一些在工作中反复出现的烦恼提供一丝慰藉。《经济学人·商论》“巴托比”专栏另类看职场,欢迎订阅浏览完整文章。
The small consolations of office irritations
……先从一个普遍的问题说起:被打扰。你已将Slack通知设置了静音,清空了日程表;巴赫《第一大提琴组曲》的前奏曲正在播放;你的手指已经在键盘上摆好,一个惊天动地的深刻想法在脑中逐渐成形。然后响起了敲门声,一个同事问你有没有时间讨论一下空调的事情。等到他们离开,那个伟大的念头也不见了踪影,任何泰然自若之感也随之消失。这样的心境转换不只是令人恼火。2021年的一项调查发现,人们从一个应用切换到另一个后需要九分半钟时间才能恢复专注的状态。但被打扰也有好的一面。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哈沙德·普拉尼克(Harshad Puranik)等人在一篇论文中写道,他们请一些美国员工记录下他们被同事打扰分心的频率,并报告他们对所在组织的归属感。他们发现,被打扰也是一种与同事的社交互动,可以增强员工与他人的联结感。下次有人敲门时,提醒一下自己,至少你不孤单。每个公司都会有以讨好上司为业的人:对老板阿谀奉承,善于邀功请赏。这种油滑无疑让人讨厌。但它有时同样可能从更广泛的层面带来好处。哥伦比亚商学院的蔡玮等人最近的研究发现,马屁精的存在会让团队的表现更优秀。在这项研究中,那些在绩效评估中获得的上司评价高于同事评价的人被划定为“向上影响者”。... ...
【付费文章】欢迎打开商论App,订阅后搜索“巴托比”获取更多《经济学人》职场专栏您已阅读《经济学人·商论》巴托比专栏文章片段。扫码可直接订阅《经济学人·商论》获取完整文章+同步解锁发刊至今的3000多篇往期文章,包括2000余篇文章的英文原声音频,并免费加入官方译者主理的商论英语学习社区(一年)
“巴托比”专栏得名于赫曼·梅尔维尔1853年的同名短篇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勤勤恳恳的华尔街抄写员突然有一天开始对一切工作说“我宁愿不”(“I would prefer not to.”)、并最终拒绝执行一切任务的故事。专栏作者认为,这个超现实的“失败管理者”案例对于我们反思今天的职场与管理仍然极富启发:无论你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是时候更新你对职场的认识,给管理“做减法”了。
工作是当代人最重要的长期关系之一,它占据了我们一半以上的非睡眠时间,也决定了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人际交往圈。在数据经济和社交媒体时代,职场与管理需要新的定义与战略。在发达国家进入生产力低潮、短期目标无法转换成长期回报的今天,管理者和劳动者都需要新的认知模型。疫情带来的变数之中,巴托比专栏作者结合自身经验与行业动态,分析了远程办公、去中心化、“战时”管理等新形态及其对未来职场的深度影响。
* 后台回复“商论入群”即刻体验主编领读(订户专属全年服务)!🎉订户专享福利
主编领读 · 订户专属社群
✓每日主编精选文章推送 & 主编解读
✓与商论主编沟通交流
* 后台回复“商论入群”即刻体验主编领读!
全年商论英语学习社区
✓译者领读
✓每日一词+学人习语+译者课堂持续更新
海量商论中英双语往期内容
✓超过3000篇双语文章+译文
✓超过一万分钟主播朗读原文
✓双语纪录片
*入群方式:完成订阅 - 关注微信服务号【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并后台回复关键词“订户入群” - 添加小助理企业微信等待审核后被邀请加入商论订户专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