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恩和他的哈利路亚
伦纳德• 科恩
大部分音乐纪录片都是围绕一支乐队或者一名歌手展开的,但2022年出了一部神奇的音乐纪录片,主题只是一首歌。这片子之所以成立,原因就是这首《哈利路亚》(Hallelujah)是创作者伦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用他的一生写成的,如果要想讲清楚这首歌的前因后果,那就必须从科恩的成长史开始讲起。
科恩于1934年9月21日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市的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曾祖父是该市犹太社区的创始人,他的祖父则开了一间制衣厂,全家人靠它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科恩从小就喜欢写作,大学期间加入了一个文学圈子,开始创作先锋诗歌和小说。圈子里有一位名叫欧文·莱顿(Irvin Layton)的诗人对科恩影响很大。此人主张在文学作品中描写性,认为拯救诗人灵魂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性爱,这一点和科恩不谋而合,因为他从小就喜欢漂亮女人,甚至对女性产生了一种近乎崇拜的心理。他认为任何一个女人都只不过是女性世界的一部分,因此他很少对某个特定的女人说“我爱你”。在他的头脑中,爱情是对整个女性而言的,只有和许多不同的女人发生亲密关系才有可能领略整个女性世界的美。
伦纳德•科恩(左二)和朱迪•柯林斯(右一)在纽波特民谣节上
不用说,这个想法让他伤了不少女人的心,但他自己也经常为得不到心仪女性的爱而感到痛苦。成年后的科恩身高不到1米70,生得十分瘦弱,并不是那种讨女孩子喜欢的类型,所以他开始学弹吉他,希望靠音乐来吸引女性的关注。1967年,科恩去纽约的音乐圈碰运气,可他的嗓音缺乏变化,吉他技术也一般,创作的歌曲节奏缓慢,歌词不但晦涩难懂,而且充满了宗教意向,普通歌迷听得昏昏欲睡,没几个民谣酒吧愿意雇佣他。更要命的是,美国歌坛向来都是年轻人的天下,谁会去注意一个其貌不扬,一上台就紧张的33岁的菜鸟歌手呢?
最终还是一位漂亮的女人拯救了他,这就是当时人气正旺的民谣歌手朱迪·柯林斯(Judy Collins)。她非常欣赏科恩的才华,在自己的新专辑里一口气翻唱了三首科恩的歌,美国音乐圈终于注意到了这位神秘的加拿大诗人。在柯林斯的帮助下,拥有鲍勃·迪伦(Bob Dylan)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下了科恩,并连续出版了三张他的个人专辑。这几张唱片虽然在欧洲的销售成绩还不错,但在美国却都反响平平,并没有给唱片公司挣到什么钱。
为了推广唱片,科恩的整个70年代几乎都是在不断的巡演中度过的。但他的知名度一直提不上去,演唱会不温不火。雪上加霜的是,科恩意识到自己的创造力正离他而去,原因还是和性有关。对科恩来说,他的一生一直在追求两种美,女性之美和艺术之美,对女性美的追求是科恩的创作原动力,可一旦他在性方面得到了满足,他的艺术创造力就消失了,只有在得不到性满足的时候他才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因此,这两种美永远不会在科恩身上同时得到满足。事实上,科恩很早就痛苦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被这一事实折磨了大半辈子,直到晚年才得以解脱。
为了摆脱这种糟糕的状态,他决定向上帝祈求帮助,并开始创作这首《哈利路亚》。那段时间他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一有灵感就拿出来写几句歌词。几年下来他用光了好几个笔记本,上面至少有180段完全不同的歌词,几乎每一段歌词都有几百个不同的版本,但他全都不满意。他曾经在采访中回忆说,有一次他穿着短裤在一家旅馆里写歌词,因为想不出更好的句子而趴在地板上一边捶地一边大声喊叫:“我写不出来了!”
科恩就这样反反复复折腾了七年,这才终于写出了自己较为满意的一版。1984年,科恩将这首歌录成了唱片,收录在一张名为《多种姿态》(Various Positions)的专辑里。谁知新上任的哥伦比亚唱片公司总裁沃特·叶尼科夫(Walter Yetnikoff)非常讨厌这张专辑,拒绝在美国发行,导致这张唱片在雪藏了一年之后才被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唱片公司拿去出了美国版,销量自然是惨不忍睹。这件事给了科恩很大的打击,他开始酗酒,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人也变得越来越萎靡。
这一次轮到迪伦来拯救他了。也许是因为两人同为犹太人的缘故,迪伦一直非常欣赏科恩的创作,甚至曾说如果他有机会在一天的时间里变成另一个人,那么他最想成为的人就是科恩。这张新专辑出版后,迪伦一眼就看中了这首《哈利路亚》,经常在自己的演唱会上翻唱此歌。
有一次迪伦去法国巡演,正好科恩也在,两人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碰了一面。迪伦好奇地问科恩这首《哈利路亚》是花了多长时间写出来的,科恩不好意思地回答说是2~3年。科恩反问迪伦他那首《我和我》(I and I)写了多久,迪伦回答说15分钟。
迪伦当然是在开玩笑,但他写歌很快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一方面是因为迪伦的脑子确实比别人转得快,另一方面也解释了为什么迪伦在写过无数好歌的同时也写过不少烂歌,他的策略是以量取胜。科恩和迪伦正相反,写作的速度非常慢。他曾经对记者说,虽然古人都认为艺术家的第一直觉往往是最好的,但对他自己而言这个说法并不成立。他不认为自己有很好的直觉,所以他才会如此勤奋地工作,他写出来的歌词全都是反复修改之后的结果。
更关键的差别是,迪伦的歌词内容丰富,涉及到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所以迪伦的灵感来源也更丰富。而科恩几乎只写他自己的个人感受,所以他必须想尽一切办法让普通人也能感同身受,这样的歌肯定是最难写的。
纪录片《哈利路亚:莱昂纳德•科恩,一段旅程,一首歌 》(Hallelujah: Leonard Cohen, A Journey, A Song)剧照
和科恩相熟的一位犹太教拉比(Rabbi)则在纪录片里评论说,犹太人相信上帝会用一种类似小女孩的声音(Bat Kols)和广大信众交流,向他们传达旨意。但上帝不会轻易地这么做,只有当你做好了准备之后,上帝才会用这个Bat Kols声音给你启示。然后上帝就走了,留下你一个人孤独地思考并完善这个神启。
这个说法从另一个侧面诠释了创造力的来源。很多人相信创作需要灵感,但灵感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一个人苦苦思索之后的恍然大悟,这就是为什么犹太教里的上帝只为准备好的人布道。而灵感本身也不是创造力的全部,无论多么好的点子,都需要创作者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将其完善,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迪伦虽然喜欢说大话,但他私底下也是个极其用功的人,甚至连坐出租车的时候都在不停地创作,科恩就更不用说了。
2013年9月7日,科恩在英国利兹竞技场舞台上表演
有了迪伦的背书,《多种姿态》终于在美国老摇滚圈子里流传开来,前“地下丝绒”乐队(Velvet Underground)的约翰·凯尔(John Cale)也被这首歌感动了。恰好此时有人打算出一张向科恩致敬的翻唱合集,凯尔便决定翻唱这首歌。科恩的原歌词非常个人化,一半内容是在歌颂上帝,另一半内容是在向所有和他有过亲密关系的女人致敬。凯尔把后半部分稍微简化了一下,改写了一个“清洁版”的歌词,结果这首翻唱版本成为了那张致敬唱片的压轴曲目,引起了更多歌手的关注。
关注者中有一个人相当特殊,他名叫杰夫·巴克利(Jeff Buckley),是已故美国著名民谣歌手蒂姆·巴克利(Tim Buckley)的儿子。他不但人长得帅,而且嗓子比他父亲还要好。他听了凯尔的翻唱版本后非常喜欢,便在此基础上又以自己的方式翻唱了一版,收录在他1994年出版的处女作《恩典》(Grace)之中。巴克利的翻唱被很多人认为是所有《哈利路亚》翻唱版本中最好的一版,这首歌终于冲出了美国的老摇滚圈子,第一次被广大的年轻歌迷听到。
这首歌真正的出圈还要等到2001年,这一年美国出了部动画片《史莱克》(Shrek),该片的音乐总监很喜欢《哈利路亚》,便说服导演将凯尔的翻唱版本用在了电影里。最终这部电影大获成功,这首歌也借势传遍了全世界,大家这才知道美国歌坛还有科恩这么一号人物,而圈内人士也突然意识到很久没有听到关于科恩的消息了。原来,科恩早在1994年就因为抑郁症等原因躲进了位于洛杉矶附近的一座高山上的禅宗寺庙,出家当了和尚。
不过,据科恩自己说,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创作,即使在修行打坐时脑子里也在写歌。他自认为是个很有纪律性的人,但这段寺庙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名作家的生活就应该是混乱的,不能太有规律。这一点看似非常矛盾,但这就是作家的宿命,作为一名作家,他必须接受这个命运,在混乱和纪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个说法再次揭示了关于创造力的一个永恒规律,那就是真正的创造来源于灵感和努力的结合。前者绝不是憋在家里冥想就会到来的,而是各种新鲜信息刺激下的结果。后者则需要极强的纪律性和敬业态度,否则任何灵感都不会自动变成一部完整的作品。科恩的前半生过得太动荡了,这让他腾不出时间认真思考。七年的寺庙生活给了他一个难得的机会,一方面让他恢复了健康,另一方面让他认真思考了自己的过往,终于解开了自己多年的心结。
果然,当科恩趁着《哈利路亚》的走红于2001年复出之后,接连出版了三张高质量的专辑。其中2001年出版的《十首新歌》(Ten New Songs)让很多80后年轻人第一次知道了他的名字,大家这才意识到这个世界上居然有如此磁性的声音,一个老男人居然可以这样性感。
可惜科恩出山后没多久就发现他的女经纪人把他的钱全都败光了,就连他的养老金都没剩下。濒临破产的科恩只好再次上路,开始了长达五年的世界巡演。五年间,他一共举办了379场演出,几乎场场爆满,来自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支持让这位79岁的老人登上了全球收入最高巡演艺人的排行榜。
巡演期间他不但每场都会唱这首《哈利路亚》,而且每次都是跪着把这首歌唱完的。更有意思的是,他每次唱的歌词都不一样,毕竟他积攒过上百句歌词,随便挑出几句就已成歌了。他似乎在用这个办法回顾自己充满纠结的过去,并向自己坎坷但又光辉灿烂的一生告别。
科恩的自画像。安大略省多伦多的托马斯费舍尔善本图书馆收藏了数千件伦纳德•科恩信件和纪念品
科恩于2016年11月7日因病在洛杉矶的家中去世,享年82岁。他创作的这首《哈利路亚》已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宗教意识,成为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共同的圣歌,因为这首歌象征着一种灵性的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内心保留一块干净的地方,能够让自己的心灵获得暂时的休息。每当这个时候,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唱起这首歌,让自己的精神在歌声中得到升华。
点击订阅⬇️⬇️⬇️
《爱乐》2023年第6期
「奇幻电影音乐」
点击下方图片⬇️⬇️⬇️
获取《爱乐》数字刊全部精彩内容
✦
点击阅读原文
订阅《爱乐》2023全年纸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