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社死”之后,被抬上了谁的祭台
作者 | 燕七公子
试想有这么一天,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因为一件生活里的什么事突然登上热搜。
五花八门的陌生ID下,恶意汹涌如浪潮。你的过往被事无巨细地扒出来供人围观,浑身上下甚至一颗痣,都放大了无数倍给人看。
评论区充斥着谩骂、攻击,以及真假参半的谎言。
“长成这样也好意思出来晃?”
“她以前是XX校的,现在在XX工作,这人真的很恶心......”
“把她爹妈也扒出来,看看什么样的家庭能教出这样的人。”
“把她开除,让她社死!”
这是一场带着面具的霸凌者的集体狂欢,百口嘲谤,万目睚眦,唯一的受害者是你,而你却连对手是谁都不知道。
只是想想,都已经如此绝望。
这两天,广东一起“偷拍”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广州地铁8号线上,一大叔正蹲在地上玩手机,不远处一女孩儿怀疑其是在偷拍自己,遂也拿出手机,一边拍摄,一边当众要求检查大叔的手机相册。
大叔非常配合,打开相册一张张滑给女孩看,以此证明自己清白。
女孩一无所获却并未罢休,现场大声甩下一句“小心一点,不要乱拍别人”,回家后又将自己拍摄大叔的视频甩到了微博,并发表了一系列指责该大叔的言论,称大叔为“猥琐老头”。
在被网友质疑涉嫌诽谤、侵犯他人肖像权后,女孩儿态度依然强硬,称:“如果他真的没有偷拍,为什么他没有为自己发声?”
说实话,女孩儿的行为确实可厌,认知也有问题,应该受到批评和教育。
但当这起原本不算大的纠纷登上微博热搜后,一切就突然失控了。
一轮轰轰烈烈的网暴就此发起,参与者兴致勃勃地将它称为“开盒”行动,女孩儿就是那个任人扒剥的盒子,从真实姓名到出生日期,从父母职业到本硕学校,从身材长相和行事作风,所有个人信息都摊在网上任人围观和唾骂。
一个又一个新的相关词条被创建出来,带着不共戴天的恨意,誓要让她学业崩殂,人生尽毁,在这世界再无立锥之地,仿佛非如此不能解恨。
让人费解的是,女孩儿并不是什么“大V”,此前她的微博粉丝不过数百,但却像是被什么神秘力量锁定了一般,她一夜之间包揽热搜,成了名人。
当然,话题不会轻易就在骂声中结束,争议范围也不会限定于女孩儿一人身上——
随后,微博上刮起了“批判小仙女”的热潮,整个女性群体都遭到了攻击,进而引发出更激烈的男女对立。
事态扩大到这里,后面埋伏的危机其实已经不难预测了,国内本就已经剑拔弩张的性别对立矛盾将再上一个台阶,话题下的争执讨论将更激烈。而女孩难以承受舆论重压,并非没有被逼到自杀的可能。
我们不妨想一想,真到了那一步,又会发生什么。
除了再带火一批相关词条,再从容上几个热搜,再批判一下网暴,有人会为此负责吗?
唯一的受益者又是谁?
仔细观察,相关词条下,每隔几个网友的“正义发声”,就会插播一条微博广告。
这些广告哪里来的,每次曝光怎么收费,广告费都交给了谁,微博不会告诉你。
但这些广告被安插在一条又一条热搜里,引导你应该往哪去。
后退一步看全局,一切豁然开朗。
从表面上看,女孩有错在先,于是成了被公开处刑的犯人,微博就是盛放民意的审判台。
往深了看,女孩更像是行走的流量体,耗尽自身所有价值,贡献话题和谈资,成为微博构建超大舆论广场的祭品。
她的周围围满了一双双不知名的、恨意满满的眼睛,在攻击与承受之间,布置祭台的人坐收了一波又一波惊人的眼球红利。
她身上遍布的口水和脚印间,不乏明码标价的数字;而那遭众人唾骂残破不堪的躯体外,也被见缝插针地贴上了出价高昂的广告。
她“死”了,一个被围攻到早已满身污点的普通人,无足挂齿无人在意。而这个庞大的话题广场,这个恐怖的舆论帝国,却更加蒸蒸日上喧闹多姿了。
网民们蜂拥而至,因为这里可以随意发泄而不用负责,商家们一掷千金,因为广告在这里从来不愁曝光率。
当法律无法提供尺度的时候,利益就会是唯一的尺度。
下一个被微博选中的祭品,又会是身边的谁呢?
在刑法中,有一个罪刑相当原则,是指“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也就是根据罪行的大小,决定处罚的轻重。罪重的量刑则重,罪轻的量刑则轻。
强词夺理的女生固然有错,但她的过错,并没有严重到需要社会性死亡——这是一种极其严厉的公开处刑,一般人都难以承受,但在微博,它随时有可能发生。
武汉的那位妈妈,因为孩子在校内被车碾压身亡而哭泣维权,登上热搜后,微博上的几位大V群起而攻之,一口咬定她是为了讹钱,在此基调下,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反智侮辱言论,对孩子妈妈的身材、长相、动机评头论足。
孩子头七刚过,万念俱灰的年轻妈妈从高楼纵身而下,同肢体一起碎裂的,还有她原本完整的家庭。
讽刺的是,她的死亡没有凶手,从始至终都只有热搜。
武汉因为唱“挖呀挖”而爆火的黄老师,同样被连推了十几个热搜,最后好事变调,几近于被掘地三尺,人肉搜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事实上,了解互联网运作的人都清楚,这套流程是微博为自己输血提升活力的经典操作:
先是在众多事件中锚定一个目标,将事情本身无限放大找到矛盾点,然后设置热搜,吸引大V跟进造势,制造出男女对立、代际对立、劳资对立、官民对立等各种话题,进而引发网暴,在流量狂欢中收获得盆满钵满,再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
个人的精神与血肉,成为了平台的养分,而群体的矛盾和社会的撕裂,则给他们带去更大的议程设置空间。
议程设置是一个传播学理论,最早由美国一名传播学家提出,“人们对事件内容的判断与大众传媒报道时强调的观点存在高度的对应关系。”
换句话说,媒体不能控制人们怎么想(how to think),但能够控制人们想什么(what to think)。具体到微博,就表现为,什么事上了微博的热搜,受众们就会集中关注、广泛讨论什么。
在未进入微博热搜时代之前,掌握议程设置功能的只有传统媒体,而今,微博已经完全控场,其他媒体无论多详实多重磅的报道,只要上不了微博热搜,就很难引起波澜,以至于许多媒体的内部考核不得不以“登上微博热搜”作为重要指标。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充分掌握话语权的情况下,微博可以凭借流量经验,实现对一个人的“生杀予夺”。这世上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显微镜下被审视而毫无瑕疵。
但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掌握着如此绝对的力量,微博却在用纯粹的资本思维操控这一领地。
第一,收钱办事。
热搜排名是可以花钱买的,撤掉热搜也是,发帖删帖都是。
换句话说,只要给够钱,你想让全中国看见什么,看不见什么,听见什么,听不见什么,它都能帮你实现。
它控制了国人的眼睛和耳朵。
第二,任意捂嘴。
在没有收到钱的情况下,有时微博也会出手控场。当然,是在触碰到某些核心利益,或者利益相关人物的时候。
常用手段有:清空词条、限制发言、批量删号。
第三,带节奏引导舆论,依靠流量牟利。
这点前面已经说的很清楚,先是寻找目标事件,然后找到其中可以炒作的矛盾点,通过平台的绝对控场权,以及扶持起来的大V们的带动,将其送上热搜,送到全国网友的眼前,引发争端和网暴。
如此,平台能保持人气,聚集热度,巩固舆论之王的地位;
广告商会带着巨额费用蜂拥而至,在一个个话题下见缝插针地整活儿;
而被网暴的人,平台根本不会在意他的死活,更不会真的出手拯救或重拳整治网暴,因为没有争议,就没有收益。若有人因此死亡,就可以再创建新的热搜词条,循环往复,财源滚滚。
一句话总结,借着网友们的眼球牟利,踏着普通人的尸骨赚钱。
因为垄断,所以无所畏惧,因为绝对,所以肆意妄为。
腹有千言,不得一语,千夫所指,百口莫辩。
在绝对的舆论控场中,个体遭到网暴已经是最轻的结果。
试想,如果我们所有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别人希望你接收的声音和观点,且这个别人不是国家,那会怎么样?
再进一步想,如果把这种力量用在选举之时,后果又将如何?
百年之后,我们的后人通过微博热搜资料来研究这个时代,他们将看到什么?
网暴屡禁不止,网暴者动辄遁地消失,并非技术上有多难干预追踪,而是它符合一些人的利益。
被网暴者的生命、社会矛盾的激增、群体的撕裂、国家在话语权上的缺失......我们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的代价。
那个犹如黑洞般贪婪可怖的祭台,还要吞噬多少才能餍足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