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中国 / 图)
在最近一档媒体采访中,一位大学教授表示:很多论文导师署名“一作”(第一作者)实乃无奈,并非是导师想要夺占学生的研究成果,而是有些学术期刊只接受著名教授“一作”的论文,如果学生署名“一作”,根本无法发表,为了发表,只好按“潜规则”来。
他进一步解读:理工科的很多论文成就,是建立在实验数据基础之上。而现代理工科实验研究门槛很高、需大量科研资金。实验室负责人若是名气很大的教授,较易申请到项目、争到科研投资。因此该实验成果所出的论文,属于职业成果,实验室负责人署名没有问题。同时,参与实验室工作的学生,有些是实验研究的主力,有些是辅助,还有些学生参与了论文的排版、校对、修改注释……宽和的教授会在较靠后位置署上其名字。理由是:学生们要学位、找工作,因此需要些资历。从理工科专业的本位出发,捧知名教授出来,对以后竞争项目、争取资源、申请经费,意义都很大。因此会有“造星”工程:院校会要求所有论文,都以知名教授署名“一作”,以打造出学术翘楚地位,以利于院校之间争夺学界的话语权。这种“潜规则”也充满“人情味儿”:有些博士研究生由于没“一作”,始终无法毕业。如果实验室负责人、导师网开一面,允许其在某篇论文署名“一作”,便于其毕业、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后,他评价“很多时候矛盾就出在这里,边界本来就不明,这很复杂”。看了这篇采访后,总感觉不太对头:科学研究,讲求客观、严谨、求实,谁是原创、主研,论文“一作”就应是谁,不能以“谁是领导、谁搞来经费”来掠夺他人的成果。这位教授的说法,咋听都有股贾雨村念“护官符”的味道,缺乏自然科学研究者那种求真务实的执著劲儿。查了查世界著名大学的学术论文署名规则,其突出三大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