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一次次地回到小城?
文 | 王菲宇
“每条路都是回家的路。”德国文学家赫尔曼·黑塞温情脉脉地写道,“家乡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家乡在你心中。”
在过去几十年,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我们从熟人社会走入陌生人社会。空间的割裂和扩大,切断了地缘联系,也让与之相伴而生的亲缘关系变得单薄。互联网对生活的主宰更加速了匿名化和对生活的选择性接触。
越来越多的人主动或被动地体会着陌生感和亲缘联系之间的矛盾和角力。一方面,现代城市生活增强了边界感社交的主观意愿;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对当代生活带来的“亲缘失联”充满恐惧,每年春节回家过年的春运潮、不断被吐槽但永远热闹的“家族群”,都可以作为印证。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在历经千百年的迁徙分合之后,人们将族群的来处书写在歌谣里。大槐树生长在何处?是否真的存在?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并不重要。在建构亦真亦幻的人口迁移史之余,大槐树更像是一个符号,凝聚着对自我和群体来处的想象。
2023年6月18日,展览“小城之春”将于太原千渡长江美术馆与观众见面。展览始于由三联人文城市联合策展人崔灿灿展开的城市项目“小城之春”。14位共创人分别进入作为他人和自己故乡的小城,从角落的公园、一事一物、一草一木入手,呈现对于小城的全新理解和叙述。
相比以“陌生化”和“原子化”为特征的大城市,作为故乡的小城是家族的居处,带着亲缘社会的温度,也凝聚属于一地一族的共同回忆。从烟台苹果、郫县的油菜花到邯郸的歌谣、湛江的风水民俗,从跟随父亲攀爬的火星山,到可以看到国境线另一端的望远镜……这些或具象或抽象的意象,不断重放着家庭、族群和家乡的记忆,更不断提示着一个更确定的自我来处。
6月18日下午16点,展览开幕论坛及演出将在千渡长江美术馆举办,《三联生活周刊》视频号同步直播。陆庆屹、李涵、刘钊、小河、董功将从各自的视角和实践出发,围绕“小城家春秋:我们的精神归处”进行分享。
论坛结束后,音乐人小河将在现场进行音乐演出。他带来四首曲目:《火萤虫》《秋柳》《卢沟桥》《摇船》。这四首作品都是小河和“寻谣计划”团队在杭州、上海、北京和其他地区挖掘到的童谣,简单动人的词曲凝聚了时间和地方的共同力量。
寻谣计划上海站第一回现场
摄影:PonyBoy
在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口中,故乡是一种“自我的空间”,回归故里,也是一种内心的回归,一种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在今天,我们回望故乡和小城,并不因怀旧的情绪,也不想赋予小城田园牧歌的想象,而是想要探讨:我们从哪里来?我们的精神归处在何方?
回到小城,
发现家族和礼
在历史学家钱穆眼里,“族”和“礼”,是中国独有而西方没有的概念。“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通过家族,社会关系准则从家庭延伸到亲戚。当“礼”被延伸的时候,家族就形成了。“礼”的适用范围再扩大,就成了“民族”,这是中国人形成民族的基石。
从深圳回到家乡湛江,为父母设计建造新房的建筑师吴林寿,感受了绵延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礼”。城市里房屋的组织规则尊崇各种法律法规,而在乡村里,又有另外一套基于血缘关系和宗族的组织方式。广东人喜欢给户外空间也加个顶,小卖部与神厅相结合,代表着这片最传统的东南区域对人神共居和尊卑长幼的坚守。吴林寿把自己在故乡的建造经历视为调研。他将这些调研和经验用图纸画下来,形成了10幅画,成为“小城之春”展览的一部分。
吴林寿《较场小卖部家宅》
回到祖辈生活的贵州罗甸,导演陆庆屹不断感受到“家族”的意味。以前,陆家村聚集在一座像半球一样的山上。小时候回罗甸过春节,陆庆屹是大家眼中的客人,从大年初一开始,乡亲们就排着队守在门口请他吃饭,一天下来,他要吃上十几家。
传说中陆姓家族来自幽州,也就是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一带。陆庆屹常常想象,在几千年前,祖先是如何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从华北走到了西南山区?在陆庆屹的记忆里,后来罗甸因为修水库,附近没有整块的山头供大家整体搬迁,陆家村因此而离散。但地理上的距离并没有带来心理意义上的分离。“陆”这个姓氏背后如血脉共识的信任感,如同一股绳子一般,将漂泊在外的陆家人聚拢在一起。
陆庆屹《罗甸的春天》
在大陆与海洋交汇的地带,中国独有的“族”和“礼”与来自远方的神明交叠,书写着新的故事。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远道而来的神明代表着无法归家之人对家的惦念,和流传在中华土地上的“大槐树”民谣一样,凝聚着群体来处的共同想象。文那来到泉州晋江,和当地妆佛非遗传承家族一起做木雕,在闽南浓厚的民间信仰和传统积淀中,她创造着新的神仙故事,将古老的思念化成新的语言。
文那《藏海厝》局部
用影像和文字,勾勒家和家乡的轮廓
“我们关于‘家’的概念,到了最后会不会只是一个幻影,一个神话或者一种迷思?”在旅居异国几十年后,米兰·昆德拉对虚拟的“家”和“根”,发出了精神的追问。
与米兰·昆德拉的疑问截然相反,“小城之春”的许多共创人,用图案、文字和影像,勾勒出各自“家”具体而清晰的轮廓。
在设计师黄扬的记忆里,家是小时候居住的家属院,也是和父亲爬山的那个下午,红色的风化石光滑陡峭,给父子带来了不小的难题。他用极简的图形,将发生在四川古蔺县的童年故事凝聚在八张海报中。
黄扬《内江大千园 开园于2009》
在小说家颜歌的记忆里,春天里早早盛开的油菜花就代表了家乡。如今身在异国,看到这些金黄的油菜花,她仿佛就回到了成都平原。每次思念故乡的时候,她只需要打开电脑,回想着家乡的植被、声音、人们说话的方式,一字一句地打出“平乐镇”的故事。
童年时期,颜歌在郫县南街的爷爷奶奶家门口
来源:颜歌
在艺术家厉槟源的记忆里,家乡长着成片的凤尾竹,有一条汹涌的河流。小时候把手伸入缝纫机跳动的针下,是奶奶为他用蜘蛛网止住了血。参加“小城之春”展览的作品《直到桥梁坍塌》是他每年回家时在家乡的的自然中所进行的行为实验。
厉槟源《直到桥梁坍塌》
在艺术家张晓的眼里,家乡是圆滚滚、红粉粉的苹果。他的家在山东烟台台上村,这里每一家每个人的生活都似乎与苹果相关。2013年,张晓回到家乡,从苹果出发,创作了一系列艺术品。他将这视为一个对自己来说极其重要的节点。回到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对自我的一种回溯。
张晓《恭喜发财》
在音乐人陈鸿宇的记忆里,家乡是内蒙古草原的风、云和草地。他用一个矗立在草原上的黑色方块建筑,定格了记忆的画面。这个精神建筑《众方纪》,是他为自我创作的一块自留地。“哪怕没风景,你总有自己玩的地方。”
陈鸿宇《众方纪》
在艺术家、建筑师梁琛的记忆里,家与国的意象是重叠的。他的家乡在丹东,一江之隔就是朝鲜。东北城市变迁和二十世纪的现代史交叠在一起,构成了丹东这个边境城市独特的形态。在“小城之春”展览里,梁琛营造了一个小的空间,像是边防哨所与酒店空间的层叠。层叠里有“墙外之音”,灵感源于住在酒店里常能听见的房间之外的声音。这种模糊的声响与丹东这个特殊的地点联系在一起,承载了更多的想象。
梁琛《前哨》
留住共同记忆,寻找自我归处
如果要自我介绍,音乐人小河通常会说:“我是田巧云和何萍所的第三个儿子。”他从小在河北邯郸长大,2021年,“陆上寻谣”就从自己的故乡出发。寻找的过程困难重重。一开始小河以为是北方人的乐感不好,后来他明白了,问题的根本在于记忆的断裂。“因为民间传承就是这样的,它靠口口相传,当所有人都不愿意开口唱歌的时候,有些旋律其实就是在消失。”
2021年9月,小河与古仑村芦笙队于田野中合奏
摄影:凌敏
当记忆断裂,关于想象的共同体自然难以延续。在“小城之春”展览中,共创人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记录下那些或处于消逝之中、或被人忽视的想象符号,以期留住一个群体的共同记忆。
艺术家李青用《杭州房子》和《湖州房子》记录下两地自建民房中美学的拼贴。杂糅而山寨的样式与郊区的周遭环境交融,这是全球化语境下小城居民对世界的想象。当原有的郊区村落被割裂成碎片,过去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欲望膨胀而对富足生活的想象建构也随之流离失所。
李青《杭州房子》
建筑师李涵一直用图像和模型记录下无意一瞥的都市场景,用艺术化的处理构造出具有戏剧性的都市拟象。在“小城之春”展览中,用纸模型记录下北京郊区平谷的街景,也记录下如同1990年代一般的静谧景象。当生活和城市被飞速的城市化进程席卷,慢节奏的生活也成为某种不复存在的想象。
李涵《坐在环岛中心数了一小时的车,14辆粉色的》
艺术家葛宇路生活在燕郊,也一直在体验着关于这座卫星城的想象。路边能见到骇人的庞大建筑,潮水一般的拥挤交通,潮白河边只管一侧的管理人员……在这个充满了奇观的边界地带,葛宇路也进行着充满了野生想象力的创作。2019年,耗时67个小时、步行69公里,葛宇路让风为自己送了一封信。在这个名为“吹往北京的风”的行为艺术中,风成为了扮演了跨越边界的重要角色,凝聚了大城市边界之外的生活记忆。
葛宇路《吹往北京的风》
设计师刘钊,用自己的设计还原了小城里视觉记忆。相比大城市的千篇一律,小城市招牌上的字体总是能带给人意外和惊喜。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随机组合,却将一个地方的文化、语言和城市画面化成了符号。在为本次展览设计视觉呈现的时候,刘钊特意将文字进行拆解,用正常的文字替换偏旁部首,以此还原小城市里的特别的城市招牌风景,某种程度上,仿佛保留了小城的口音。和正在消失的口音一样,被人遗忘的童谣、成为过往的街景、出于边缘地带的生活……它们构成了某种精神内核,投射出大城市叙事外的另一重维度,提示着关于自我归处的某种线索。
刘钊《小城招牌体》
“小城之春”展览开幕
展览时间:2023年6月18日-9月17日
展览地点:太原千渡长江美术馆2号展厅
策展人:崔灿灿
出品人:陈文
联合发起人:崔灿灿 贾冬婷
主办单位:千渡长江美术馆、三联人文城市
展览合作:坪山美术馆、昆明当代美术馆
展览开幕论坛
小城家春秋:我们的精神归处
论坛时间:2023年6月18日,16:00-18:30
论坛地点:太原千渡长江美术馆
演讲嘉宾:
陆庆屹
纪录片导演,“小城之春”共创人
罗甸的春天,记忆中的马孔多
李涵
建筑师,“小城之春”共创人
凝固的时间、微缩的生活
刘钊
设计师,“小城之春”共创人
用设计重现小城的“口音”
小河
音乐人,“小城之春”共创人
田巧云和何萍所的第三个儿子
董功
建筑师,直向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空间如何作为情感的载体?
表演嘉宾:小河|“小城之春”共创人
表演曲目:《火萤虫》童谣
《秋柳》童谣
《卢沟桥》童谣
《摇船》童谣
论坛主持:贾冬婷|“小城之春”联合发起人
策展人,写作者。作为当今艺术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策展人,主要展览和活动从2012年开始有上百场,涵盖艺术、建筑、设计和电影等。
策展人:
崔灿灿
出品人:
陈文
千渡地产董事长、总建筑师。曾任SOHO中国设计总监,2011年在山西太原创业成立千渡地产,2013年创办千渡音乐节;2019年创办千渡长江美术馆,同年成立山西千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2005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专注建筑&城市报道,2020年策划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
联合发起人:
贾冬婷
共创人(点击头像查看更多内容)
主办方
三联人文城市
三联人文城市是由三联生活传媒创立的内容品牌。以第一届人文城市奖为起点,确立了偶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奖、奇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季的双年模式,希冀在中国城市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促进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千渡长江美术馆由著名建筑师董功先生担纲设计,初衷是借由社区公共配套设施美术馆这一主体,来呈现村落记忆和传统生活片段,展示给继续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同时持续以当代艺术展览的形式,与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发生互动。成为能代表太原文化和艺术交流的场所。
千渡长江美术馆
▲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