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才到SB只需要1次打脸”|做梦写因子的量化研究员
下午4点,北京中关村。小哥穿着一双棉拖鞋走进我们约好的咖啡馆,周围的年轻人激动地讨论着EDG,我们在喧嚣中找到一处安静的角落。小哥看上去和大学生们打扮无差异。黑色外套里的白衬衣衣领俨然有点发皱,然而这却挡不住镜片后眼中发射出浓浓的自信。
作为量化行业的一名研究员,小哥坚信靠自己本事吃饭的道理。相对金融行业的其他工种,做量化不用看别人脸色,办公室关系也简单,就算老板坐在跟前,他也可以硬气地5点半下班走人。
“如果你做得很优秀,可能就算老板看不惯你不喜欢你,还是会忍受你的臭脾气不敢得罪你。”他说。
小哥本科时念计算机,研究生学的金融专业。最开始求职时,他也曾在一级和二级市场的选择中徘徊。去投行干了一段时间,他要整天低着头看财务、票据,感觉“特别枯燥、特别累”。当时有个客户在读MBA,小哥还要负责帮客户写作业。
小哥觉得忍无可忍,就换到了一家买方量化的单位。这下,他感觉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生活状态,天天只需要写代码,到点就走人。
当然,他那时只要负责写代码,不用对代码的结果负责。现在就不一样了,小哥是一家百亿私募的研究员,自己要做实盘,不能潇洒地交了代码就走人。
对比一二级市场,小哥认为说对像他这样有梦想、又想平衡工作和生活的人来说,做量化是最优选择。“不用出差,不用加班,到点下班,回报还是顶级的,没有天花板”。
量化从业者当然也会加班,不过加班是自我驱动的,而不是老板要求的无意义加班。就好像《量化众生相》采访过的头部私募研究员,因为业绩回撤而加班到一两点,他就说加班是“憋着一口气,要超越自己”。
由于量化研究行业充满了聪明又勤奋的人,如果贡献不到位也很容易出局。用小哥的话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躺平。小哥回忆起自己所在的第一家自营私募,有同事上午还在工作,下午就被老板勒令收拾东西走人了。这画面给当时给小哥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形容每天上班都瑟瑟发抖。“担心哪一天自己也是被勒令走人的那一个”。
总的来说,目前小哥还是适应地相当不错。在他任职的私募,他的工作得到了老板和同事的认可,他也慢慢找到了成就感。
02. 做梦起来写因子
那么初进入行业的新人,公司会有人带上手吗?
小哥分享说,新人进入行业,不能完全指望完全靠人带。指望人带纯属“可遇不可求”。他工作过多家公司,大部分时候都得靠自己摸索。刚进公司或许还可以问下同事,后面真正做核心的事,基本上只能靠自己。
量化行业里的人基本处在“各凭本事,没有合作”的状态。想法如果不小心透露出来,别人知道可能就可以马上复制,后果可能很严重。
而作为研究员,要适应这样严苛的竞争环境,并且每天都要不断产生新想法。举个例子,最近市场上某只股票涨得特别好,小哥会想,我能不能写个因子把这种股票选出来,如果模型在这些股票上亏了钱,他会想办法把这种股票排除掉。他还会从市场风格的角度考虑。比如说最近大市值股票比较好,他会想怎样去抓住。
“有时候感觉一天48个小时都不够用,因为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有一天半夜,小哥半梦半醒之间,突然有了想法,赶紧爬起来写因子,想马上验证。“结果如何呢?”我迫不及待地问。他说:“结果,刻意的时候大部分无效,无意之间反而有效”。
小哥总结自己做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接触因子研究;第二个阶段,研究因子组合;第三个阶段,风险控制以及实盘经验积累。
小哥最开始手写因子,发现比较低效后,他在程序化上下了功夫。“首先要有大量有解释性的因子,再想用什么方法把因子组合起来,实现比较好的效果”。
虽然公司因子库里有现成的因子,但小哥用得比较谨慎。如果只有数据、不提供任何逻辑和代码的因子,小哥一般不会用。因为如果因子没人维护失效了,可能使用者都不知道是为什么。
小哥听一位大佬分享过“7分因子、3分组合”的道理,对这个人说法颇为赞同。如果因子好,哪怕最简单的组合方式也有不错的效果。
他补充说道,很多因子绩效看起来很好,有可能是因为选中了涨停股。而策略绩效跟数据处理细节,比如是否做中性、极值怎么去、涨跌停怎么处理等都有较大的关系。
小哥推荐《量化投资:以Python为工具》
03. 从天才到SB只需一次打脸
我请小哥分享分享入行以来踩过的坑。他遇到过这种情况:实盘买入某只股票,持仓股票第二天就被ST。小哥善于归纳和总结,他发现,被ST的股票往往有一定的预兆。
比如规则上来讲,公司第一年净利润亏损,第二年继续亏损会被ST。那如果前一年净利润亏损,今年前三季度还是亏损,就可以提前判断,不碰这只股票,“因为大概率第四季度还是亏的”。后来他基本没有碰到过被ST的股票。
小哥对风险管理的理解也在进化。最开始他以为控制好市值和行业就可以了,其实光控这两个不够,回撤还是会比较大。
遇到亏钱时,也是小哥做策略最有动力的时候。他会逼迫自己思考为什么会亏。做得好的时候,他形容自己就想当个咸鱼躺平,“觉得自己很牛逼,没有紧迫感,容易麻痹自己。”
就小哥的亲身经历来说,亏别人钱比亏自己的钱难受多了。在上一家自营团队,小哥主要管老板的钱,交易时间他会在公司睡觉。现在到了这家头部私募,管客户的钱,再也没有在交易时间睡过觉。
做研究也有充满成就感的时候,比如挖出有效因子的时候,他特别自豪。“感觉我一个顶好几个研究员,然后有时候觉得自己居然能有这种思路,觉得自己真是个天才。”
这种自我感觉牛的状态,一般会持续到被打脸的时候。如果想法后续被市场打脸了,小哥就会觉得“自己之前是个SB”。
总的来说,小哥对自己挺有信心。他相信自己的策略能爬出坑,并持续有效。小哥特别害怕让重视自己的老板失望,“就怕老板对我没信心”。
展望未来,小哥期待着有一天时机成熟,能力积累到位的时候,能成立自己的私募基金。他认为届时自己应该具有全面的能力积累。“就差一个天使投资人了。”
Q:对于想在量化行业实习的小伙伴,你有何建议?
之前没拿到量化工作正式Offer的时候,我已经准备延迟毕业一年。因为我第一份量化实习是在一家小公司,就想去再找找中型或者大型的公司实习。这样可以给我充分的时间拿到理想的量化公司的Offer。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经历。可以供大家参考。
Q:对于初进入量化行业的人来说,进入大机构和小机构各有哪些利弊?
大机构我听说是分工比较细,每个人都是螺丝钉。比如挖因子的人,一天到晚专门挖因子,做组合也是一个团队做。缺了哪个人都可以,每个人都只是零件。小机构可能缺了一个人就不行了。我觉得对研究员成长影响大一点的应该是管理规模,如果公司规模特别大,有几百亿,可以随便分一两个亿管。
如果公司小,资金就比较谨慎。100亿的资金老板会给机会去试错,哪怕亏10%,其他人赚钱,你的影响忽略不计。但如果10亿,不可能给你一个亿去试。所以我建议最好进规模比较大的私募,自己会更有安全感。我进目前这家私募的时候,公司处在上升期,搭了个便车。所以进入规模适当、并且处于上升期的公司是比较好的。
选私募的话就是看老板,老板人好怎么样都能去,老板坏的话不能去,怎么样都不要去。
Q:在大机构做螺丝钉会有上升空间吗?
如果是新人,还是适合去团队比较完善的地方,先当螺丝钉。做螺丝钉,但也要花更多时间在自己被安排的工作之外。人总要有梦想,如果想学怎么做组合,自己可以去尝试,去回测自己的想法。如果想法合理,回测业绩好,照样有人会认可。这个行业凭本事吃饭。如果做得好,这家不行再跳下一家很容易。如果想躺赢、想摸鱼,可能就会被开除。
Q:策略方面有哪些思路可以分享呢?
现在有两种策略,一种是有市场直觉,可解释策略。另一种是用大数定律,纯统计凑数的策略,这种可能需要因子库。如果因子库只提供数据,不提供任何逻辑,代码也不给,我觉得还是不要用。
Q:给想入行的新人有什么建议?
可以先精通一个领域,比如高频、中频、低频。或者一个品种,股票、期货。也可以搞懂全领域多品种,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多弄几套策略,东边不亮西边亮。
最好熟练掌握一门编程语言。用的主流是Python,但如果想做高频,肯定要上C,想做纯技术的同学,如果自己没有实习机会,可以自己搭一套量化回测平台,这是比较好的。纯技术的编程功底肯定是比纯数理的人好很多。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想往这方面转,自己一直没有机会,就只能靠自我学习。我自己实习前就自学了一遍Python,自己搭了平台。
Q:你的工作时间如何安排?
我因为早上醒得比较早,所以会起来写代码。上班继续写,下班后也会写下代码,然后睡觉。
*本文由交易门 Selena 采访,编辑部整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