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丨人间烟火藏广州
“小蛮腰”广州塔与珠江两岸城市璀璨灯火交相辉映(6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名城永续 广府弥新”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高端峰会6月19日在广州举办
◆ 四十余年来,广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保护体系趋于完善,保护成效日益凸显,并沉淀了不少经典案例,比如永庆坊二期、TIT创意园、诚志堂、北京路、新河浦等已为各方耳熟能详
◆ 泮塘五约微改造中,将居民意见切实落实到设计中,最为关键。微改造中需要按照包括外来人员在内的居民关心的、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工作,这样才能让居民满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以实现
盛夏时节,白云山麓,广州云珠酒店生机盎然。
6月19日,一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高端峰会在此举行。
峰会以“名城永续 广府弥新”为主题,重点聚焦广州落实中央要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工作方面的经验做法,探索新时代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新理念、新路径。
广州自古就是我国南方重镇,在建城2237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作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用举足轻重、地位从未动摇。
两千多年来,广州的城址没有改变,而目前全世界超过2000年城址不变的只有雅典、罗马等少数城市。
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改革开放排头兵,“四地”是广州1982年入列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大底气和实力。
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乘坐“和平之舟”抵达广州后,第一站参观考察了南海神庙,并确认其为中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在中国革命史上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斗争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市有革命文物214处,见证了这座英雄的城市,塑造了广州敢为人先、英雄果敢的城市精神。
粤剧演员在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的水上戏台演出(4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岭南文化中心地:粤港澳大湾区地域一体、文化同源,拥有粤语、粤菜、粤剧等共同文化基础,以清代广州府范围来看,大湾区中的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核心城市都在广州府的地域范围内,广州历史上一直是区域文化中心。
改革开放排头兵:广州作为中国人口重要迁入地,从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到改革开放“南下打工”,再到成为全国首选的人口流入城市,广州得风气之先、立潮头之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平台,正阔步向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迈进。
6月15日,在广州车陂龙舟竞渡赛场上,划手们全力扒桨奋勇争先。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广州,1982年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四十余年来,广州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保护体系趋于完善,保护成效日益凸显,并沉淀了不少经典案例,比如永庆坊二期、TIT创意园、诚志堂、北京路、新河浦等已为各方耳熟能详。
6月15日,小朋友被精彩的车陂龙舟赛吸引。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来者是客、开明融合,广州以最大善意,通过最古拙的方式,诠释着最具韵味的城市文化——烟火气。
永庆坊2.5公里外的荔枝湾畔,坐落着岭南古村泮塘。泮塘五约是广州中心城区内唯一一个迄今保留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朴素风貌特征的聚落,仍居住着相当多的原住居民,“上岸疍家”与多姓宗族共居。
2016年,泮塘五约被列入广州首批微改造项目,2017年微改造一期启动,2018年二期工程启动,2019年完工。
微改造后的泮塘五约,坚决保留原住民,引入艺术家工匠作坊、新青年艺术创作工作坊等业态以及相关外来从业者。与此同时,成立了包括外来新市民在内的泮塘五约“共同缔造”委员会,先通过长期的公众参与充分了解居民的实际意愿与需求,以居民熟悉明白的语言和方式,让其了解规划、参与规划,设计单位再编制改造方案,将居民意见切实落实到微改造设计中,将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纳入政府决策机制,处理好了政府主导与居民共同参与的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将居民意见切实落实到微改造设计中,最为关键。微改造中需要按照包括外来人员在内的居民关心的、反映强烈的问题进行工作,这样才能让居民满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以实现。
“泮塘五约微改造项目”是广州历史街区微改造的典范,是广州共商共建共享城市包容力强的具体体现,在2020WA中国建筑奖“城市贡献奖”102项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WA城市贡献奖”10个入围项目之一。
现在的泮塘五约,既安静淡然又烟火气息弥漫,实现了新村民与原住民和谐相处。
游客在环绕广州永庆坊的荔枝湾涌坐船游玩(2022年8月7日摄)刘大伟摄
广州具有大气谦和、朴实刚健、守望相助的城市品格,城市的包容性强、人情味浓、烟火气旺,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们都可以在广州找到安身立命、发展成长的空间,具有实现共同富裕的良好基础。名城保护涉及不同群体,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享共保氛围,至关重要。
广州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有关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说,将从两方面发力,真正体现人本思想,更好彰显城市文化魅力,让历史名城保护更有社会基础,以包容开放之道诠释中国式现代化。
人们走过广州市恩宁路骑楼街(6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卢汉欣 摄
一方面,以惠民利民富民的视角,积极推动活化利用制度创新落地生根。保护是初心,利用是关键。让历史文化名城“活”起来、“亮”起来是做好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使命。在多功能使用、国有建筑租期租金优惠、引入社会资本多方参与、建立奖补机制、优化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强政策创新,将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法规形式进一步法定化,回应社会对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关切,回应老城居民对民生改善的需求。
另一方面,擦亮特色文化品牌,加快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坚持规划引领,协同编制名城保护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将名城保护核心内容纳入各层次规划。实施名城保护五年行动计划,推动名城保护条例修订和传统风貌建筑立法,开展历史城区城市设计,研究历史街区创新政策,坚持名城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坚持统筹谋划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坚持制度建设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助力广州实现“四个出新出彩”。
沐浴在彩霞之中的中国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2022年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下一步,广州将挖掘文化价值,推动广州城脉、文脉、商脉传承发展,让积厚流光的老城市底蕴与跃动升腾的现代化活力交相辉映。
延伸阅读
视频推荐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