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沉淀文学”,根本就是比惨大赛公众号新闻2023-06-20 11:06我那普通而不起眼的沉淀的一生。作者 | 花淇心编辑 | 西 西 题图 | 《高考灰姑娘》继“空心病”“发疯文学”之后,毕业生之间又流行起了“沉淀文学”。所谓“沉淀”就是迟迟无法抵达理想,只好一边宽慰自己再“沉淀”,一边进行目标降级:比如“末流985也是985”“初试399复试线400已经很棒了”“漂泊他乡水硕也是硕”“一场秋招Offer毁了新闻梦”……似曾相识的沉淀之路。(图/小红书@故事薯)网友把人生紧要关头的挫败一一罗列出来,就像起跑前的漫长预备、射箭前的蓄力拉弓,每一次枪响都灰头土脸,唯一的解释就是“人生重在沉淀”。这种带着“丧文化”气息的自嘲,迅速唤醒了毕业生乃至打工人内心深处的共鸣,他们借此吐槽天坑专业、牛马行业,吐槽越来越难的上岸之路,顺便吐槽曾经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己。“沉淀文学”越走红,越凸显出大家不相上下的沉淀的一生,原来“起起落落落落”的故事不只发生在自己身上,也发生在遥远的他方。感受一下不同专业的沉淀(左滑查看更多)。(图/小红书@哈哈镜、@一颗猪猪、@吱吱狐)“沉淀文学”里的一个个普通人“沉淀文学”是普通人的简短写照。抱着差不多的热情学习法律、哲学、新闻、历史、数学与艺术,知识转变成差不多的考学路径与分数线,最终所有的学科毕业生却打开了差不多的EXCEL与PPT,坐上了差不多的隔间工位,赚上了差不多的月薪。乃至毕业后数年,又玩起了差不多套路的沉淀文学,在自嘲与怀念中,看到了差不多的彼此。还记得那些年为分数线烧的香吗?(图/小红书@刘宇)有人说“沉淀文学”是消解学历的崇高意义,也有人说它是结构性困境下的无奈玩梗,教育缺陷、就业难题、出身差异、阶层固化,每一个大的议题似乎都能为普通人的“沉淀”做个小小注脚。在这些注脚的正文里,是一篇又一篇真实的、具体的、个人的自嘲文学。小时候大概都有过这样的时刻,翻看杂志,上面刊登着出色的人物,有的28岁,有的36岁,当时年仅15岁的自己心想,还早呢,离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出名还早着,还不算平庸的大人。小时候,谁没在清华与北大之间做过苦恼选择呢?(图/《重启人生》)当平庸的小孩逐渐长大,发现拿第一、考985、发论文、进前100强企业非常艰难,鲁豫不会采访自己,奥运会上披着国旗的冠军也仍旧遥不可及,平庸的尽头似乎是平庸,而非出人头地。这构成了“沉淀文学”的底色,“一年英硕,终身怀念”“四年新传,一生沉淀”,曾梦想仗剑走天涯,却止步突然的悬崖。大家都长成了普通的大人,而不是万里挑一的超人。(图/《小小杂食铺》)如果说拔尖是极少数的,那么专业知识又为什么一起沉淀、消失?法学生为什么不再谈论博登海默?艺术生为什么不再临摹塞尚?社科生为什么不再研究杜波依斯?理科生为什么不再演算阿基米德?课室与办公室,仿佛横跨了一条柴米油盐的鸿沟。那是因为漫长的生活中,总有学习国际金融的当上了地方银行柜员,总有学习刑法诉讼的去做了街道办调解员,就如同大多数人只能普普通通,大部分的工作也只是按部就班、鸡毛蒜皮。普通人更关心明天的PPT与下个月的工资。(图/《未生》)抛开结构性议题,答案呼之欲出,我们都是普通人,在生命的很多个时刻,都不需要唤起海德格尔。这个社会有很多的数字与概率,比如升学率、重本率、就业率、成名率,与此同时,还有相反的复读率、辍学率、失业率、转行率,有爬上富士山的人,也有站在富士山脚的人。“沉淀文学”的出现,让舆论除了“明星的吃喝拉撒”之外,补充了很多普通人“波涛汹涌的内心”。深夜啜泣。(图/网络截图)言弃,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在“沉淀文学”的叙事中,有一半和解,有一半不甘。人们很少主动标榜自己有才华,而“沉淀文学”以一种自嘲的、玩梗的、低姿态的方式,透露了普通人曾经发现的“才华”,那种在做题、演讲、搞实验时或多或少感受到的自身的闪光点。是梦里的履历没错了。(图/《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季)“沉淀文学”的各个跟帖中,清北复旦、硕博连读、QS(Quacquarelli Symonds)名校、藤校、律所投行等字眼时而涌现,它未必是纯粹的做梦,很有可能真实地被誊写在十几岁的日记扉页上。故事的走向有点像太宰治的短篇小说《千代女》,一个小有才华的少女在12岁时发表了两篇短文章,家人与自己都对这份才华惴惴不安,不知该如何延续它,也不知是否该相信它。最后,小说以“低能文学少女”的定论做了结尾,“他一本正经地说,和子,你该放弃成为女作家的幻想了”,整篇小说凝结起来,或许对应了钱钟书的那句出名断论:“我们年轻的时候,总是把错乱的冲动误以为是创作的才华,亦常常将对孤独的恐惧错认成是对爱情的向往。”我们习惯了誓师大会一样的鼓励氛围,却很少说放弃。(图/《重启人生》)投射到“沉淀文学”这里,无论粉领子文科生,还是灰领子理科生,都在绩优主义道路上的某个高点幻想过宏伟的学术蓝图,一个学院蛰伏着一半“再世林语堂”、一半“当代费孝通”。但事实是,不可能所有人都具备特殊的天赋,世界需要容许“放弃理想”的选择。普普通通的人生,随处可见。(图/《奶酪陷阱》)更何况,放弃有时候比坚持更难。日本剑戟片中有一大主题就是讲述“失意”,小泉尧史的电影《雨停了》中,主角三泽伊兵卫就曾说出这样的台词:“如今,在下一事无成,只为一介浪人而已,内子常说在下只是未遇明主,不可轻言放弃。”原本,愈挫愈勇、屡败屡战似乎才是剑戟片应该传达的观点,可黑泽明的剧本没有这么进行下去,他选择了一个看似“失意”的结局。三泽伊兵卫求职失败,途中穿过山林,再次重复他严肃的刺杀练习,继续为穷人拔剑,对夫人笑道“我放下了”。这种非世俗意义上的进取,反而让观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干劲。游离于仕途之外的武士,仍然可以做更普世的英雄。(图/《雨停了》)而“沉淀文学”的玩梗风潮,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失意的才华”一个发泄口。回看一篇篇路径分明的帖子,大家在世俗道路上不断受挫、不断认清、不断妥协、不断拐弯,与其说它是一种“失败”自白,不如说它是人类稀松平常的生存状态。当我们决定做一个沉淀的武士时,这未必不是一件值得尊敬的事情。校对:杨潮,排版:郭芷煊新周刊·局外人第47期原创视频《山里的遗照》 读完点个【在看】👇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