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工作,只能活一个?
从“996”到“社畜”、“打工人”,从“内卷”到“躺平”……围绕工作,几乎每年都有新的互联网热词出现。这些流行词语背后,是人们从挣扎到倦怠的普遍性情绪转变。
在今天,个体在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境或许不同,但共性的问题是:工作与人生的关系出错了。
当我们在工作中缺乏成就感、获得感、安全感,当职场上的人际关系变得复杂甚至扭曲,工作会反过来成为吞噬生活的巨兽。每个平平无奇的周一,在漫长的通勤路上开启新一周的循环模式,内心都在挣扎:不工作了行不行?
然而不得不承认,工作仍然是绝大多数人立足于世界最重要的手段,也在很大程度上占据着日常生活的时间和精力。我们无法避免在工作上投注心血,也很难将工作从人生意义的建构过程中完全剥离。
既然工作仍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当下的工作危机?
在《无限人生书单》系列节目第六季《工作与人生》中,人类学者袁长庚,将借助人类学的方法,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入手,以陌生的眼光寻访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工作的态度,通过10本书,10次讨论,寻访人类丰富的生活经验,重新关照工作的多种样态。
*本季节目定价48元限时优惠28元
完更后恢复原价
这季节目一开头,袁长庚就谈到了大卫·格雷伯提出的“狗屁工作”的概念(中译名《毫无意义的工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假设工作是做一个“正常人”的前提,哪怕这份工作已经令人心力交瘁、倦怠不堪。我们会投身于那些明明知道没有意义,甚至也没有丰厚收入的工作当中。这种“狗屁工作”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暴力,也包含一种雇主与雇员之间更赤裸的权力关系。
与狗屁工作相伴而生的,则是整个社会普遍的倦怠状态。袁长庚向我们推荐了哲学家韩炳哲的《倦怠社会》。这本书指出,当下社会随处可见的,诸如“别满足,别停步,你还可以,你还能够”这样的话语,既是空洞的许诺,也是诡异的控制。因为它造就出一种“自由无限、潜力无限”的假象,像一台画大饼的永动机,确保狗屁工作得以无意义地进行下去。
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解答了,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明明没有特别累,但一天结束之后依然感觉“身体被掏空”,只想瘫在沙发上一动不动。它的英文标题The Burnout Society(字面意思“燃烧殆尽”),也形象地概括了人们真实而根本的生存处境。
同时,袁长庚还在节目中提醒我们,我们曾经经历过以工作为荣、以任劳任怨为最高原则的时代,即便在当下,这种工作伦理已经变得不合时宜,但它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惯性,容易让人在经历了工作的不顺之后,陷入自我怀疑自我谴责、无力气馁的怪圈。
但我们每个人的能力和责任都是有限的,面对工作带来的意义缺失,面对无法扭转的风气,其实不必附和或依从,至少别着急把一切都揽在自己的身上。
在这档节目中,我们也将跟随袁长庚一起,抛开对工作的狭义想象,回顾人类演化史上丰富的工作形态,重新打量工作,恢复工作的常识。
“回到”原始社会、资本时代,“变成”猎人、穷人或者修理工,我们或许就可以发现工作中隐藏的巨大潜力,分辨出写字楼里的体面工作是如何扭曲了工作的本质,甚至扭曲了我们和世界之间建立联系、建立价值体系的方式。
书单“引介人”袁长庚这样阐述节目的意义:“我想这个节目,至少有助于我们从一些无谓的自责和沮丧中解脱出来,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让我们认清现实,放弃幻想,不要让已经成为精力和时间杀手的工作,反过来进一步蚕食我们对自我的信心和期待。”
虽然我们可能无法真的逃避工作,甚至需要继续做无意义的工作,但还是可以用阅读和思考来驱散疲惫,对抗困顿,保护我们自己的意义世界不被瓦解。
*本篇内容整理自看理想App《工作与人生:无限人生书单第六季》,完整内容欢迎到节目中了解。
👇长按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订阅书单系列节目
定价576元,特价仅需198元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