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全球化新媒体时代,我们自己的舆论话语权和认知引导的问题。看大家都挺感兴趣,今天可以接着聊一下“舆论战”和“认知战”的话题。这几天,在各个微信群有一个截图在广泛流传,最早似乎是发在网易上,后来主要传播在微信群中。大概内容是下面这样的:帖子主题是:
都期望着内循环救经济,但现实却是,老百姓或许已经拉不动内需了。后面有读者跟帖:
你一个世界工厂,指望着自己消费养活不是开玩笑呢吗?好比你家开饭店的,指望着每天家里吃就能生意兴隆啦? 这个截图很火,传播也挺广,很多人看到之后深以为然,觉得说的很在理,然后就有了二次传播。保守估计,应该也有大几千万的传播了。那么这段话说的对么?
中间有没有偷换概念?
关于内循环,圆方应该还是可以多说两句的。因为在之前一方面自己系统学习过,另外一方面也写了一系列文章阐述过自己的看法。22.04.11《全国统一大市场背后的博弈》
22.09.12《从外循环到内循环,关键在哪里?》
22.11.05《美国是如何完成“内循环”的》
22.12.15《这次“扩大内需”谁受益?》
23.01.13《是时候给老百姓发钱了》
23.01.29《债务,杠杆,与权力》
23.03.13《困难,发展,与我们的时代剧本》
大概前前后后写了有十几篇相关的文章,阐述什么是内循环,以及内循环的特点与意义。所以当看到截图这个“开饭店”的比喻的时候。第一时间就隐约感觉到有问题,所以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拆解一下说法哪里有问题。首先是关于内需和内循环的定义。
评论中提到"老百姓或许已经拉不动内需了",这里面其实隐含了暗示了一个错误的条件,即内需=个人消费。然而,内需的定义很宽泛,包括消费、更包括投资、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等等等等。而内循环侧重的也是全国的产业链整合,重塑,以推动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内需也只是内循环概念的一部分,内需≠内循环。然后是关于内循环和外循环的关系。
评论中将"内循环"与“外贸”完全对立。内循环政策实际上是指通过增强国内市场的活力和竞争力,提高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再重视外贸和外部市场,而是在外部需求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更加注重发展内部市场,以确保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最后是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描述。
评论中将中国描述为"一个世界工厂",似乎在说,今天的中国经济仅仅依靠出口来维持运转。然而,中国经济已经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向更加多元化和内需驱动型经济。中国市场庞大,消费人口众多,内需潜力巨大。通过促进内需的增长,中国可以实现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所以简单说,一篇短短的文字,但是给读者传递了三个错误的观点。同时,以错误的论据,否定了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政策方针。但是,为什么就是这么一个错误百出的段子,却能够获得广泛的传播呢?人们都喜欢看段子,不喜欢听道理。因为段子容易让人有代入感,让人产生一直错觉:比如这一次,你说内循环双循环这些,大部分人不懂,也不想弄懂。但是一说饭店,一说吃饭,很多人就感觉:“这我可太懂了,毕竟谁没去饭店吃过饭呢?”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认知吝啬者,因为进化使大脑对认知资源的分配和使用极为吝啬,基本遵循的原则是“不该动不动,该动也不动,能不动就不动”。所以我们总是寻求保存认知能量,并将复杂事物简单化处理的方法。我们会利用经验法则去走捷径。我们会忽略一些信息以减少认知负担;我们会过度利用一些信息以避免去寻找更多的信息。而这个段子,就是帮助我们“减轻认知负担”的工具,把内循环等同于“自己开饭店自己吃”,多简单……过去半年,中国经济在疫情放开后出现了“强预期,弱现实”的实际情况。正如去年年底圆方文章所写的: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不完全是疫情防控,更多的是因为美元处在加息周期,全球市场萎缩,以及美国全方位打压限制中国的必然结果。疫情放开后,如果不来一轮全球范围的产能出清,经济不会好,只是这一次大家没有了把问题归咎于疫情的理由。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切。人类都喜欢把问题归咎于别人,现在很多人感觉经济越来越难,又不能再怪疫情,那么就需要找一个背锅侠。这个时候,国家所提倡的内循环政策就被盯上了。和大部分人想的不一样,谍报工作大部分时候,不是电影电视剧那种“潜伏”“风声”。大部分也就只是搜集当地的公开信息,然后做好信息的分析整合,最后得出结论。正如同商战很多时候不是波谲云诡,而是朴素的抢公章和用开水浇对方的发财树。其实舆论战,认知战也从来不复杂,用一个个段子“持续不断”的去消解各种社会共识也就可以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