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7月5日,我国西安发现大陆首例本土BA.5毒株感染者后,全国每日新增病例数就迎来了一波增长小高潮。与此同时,全国不同城市也陆续报告本土发现BA.5毒株传播病例。截至7月13日,我国已经有7地报告发现BA.5毒株。作为新冠病毒目前进化出的“史上最强传播力”毒株,BA.5已成为席卷全球各国的优势毒株。但截至目前,根据全球这一轮疫情报告,病毒的进化,总体仍然遵循“传播力增强,病毒性减弱”的趋势。因此,在BA.5已成优势病毒的南非和欧美等地,其造成的重症率、死亡率和住院率,对比以往的疫情高峰都呈下降趋势。7月5日,西安市发现大陆地区首例本土新增BA.5感染者。此后,不到一周时间,北京、大连、上海纷纷宣布在本地区发现BA.5毒株感染者。如果把视野放得更大,实际上,作为奥密克戎新亚型的BA.5毒株在全球的肆虐,已持续近半年,并在不少国家已取代BA.2,成为优势毒株。与BA.5相伴,具有强传播力的还有BA.4毒株。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近日在表示,在欧美,奥密克戎亚谱系BA.4和BA.5正在引起新一波疫情;6月底到7月初的两周内,全球报告的新冠病例增加近30%;上周,世卫组织六个次区域中,有四个出现病例增加。当地时间2022年7月15日,美国纽约,一名医务人员正在对一名男子进行核酸检测。由于奥密克戎BA.5毒株传播,美国各地新冠疫情病例激增60%,人们被要求在室内和室外佩戴口罩。(图|视觉中国)
目前“最强传播力”的新冠毒株,BA.4和BA.5毒株最早于今年一月在南非被发现。随后,今年2月以来,南非迎来了新一波新冠病例增长,并在5月份达到高峰,每日确诊病例近1万人,是3月和4月每月平均新增的10倍多。但直到今年4月初,世界卫生组织才将BA.4/5列入监测名单。在那之后,葡萄牙成为欧洲遭遇BA.5毒株疫情侵袭的代表,据葡萄牙国家卫生研究所估计,今年5月8日,BA.5毒株就已占阳性病例的约37%。相较于BA.2的日新增确诊数,BA.5要比BA.2快13%,并且在五月下旬成为葡萄牙新冠疫情的主要毒株。德国华裔病毒学家、埃森大学教授陆蒙吉则告诉本刊,BA.5在4月末5月初在德国发现。如今,BA.5毒株已经占德国确诊病例的6-7成,成为民众感染最多的毒株。美国的情况同样如此,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的数据,截至7月初,BA.4毒株占全美新增病例的15.7%,BA.5则占36.6%,两株病毒合起来约占美国新病例的52%。专家表示,这些数字在未来几周应该还会上升。相应地,BA.5毒株的到来,也使得美国每日新增病例出现小幅上涨,7月6日美国单日新增病例达到24万,而两个月前,这一数字还不到10万。美国纽约,一名医务人员正在对一名男子进行核酸检测。(图|视觉中国)
今年7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曾向媒体表示,“BA.5毒株不仅是已知传播力最强的毒株,同时最新研究发现其具比前代毒株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重复感染能力。”在发布医学、临床研究和相关健康科学领域尚未出版手稿的网站医学medRxiv上,有南非研究员公布认为,BA.5毒株的R0值(平均每位感染者在传染期内使易感染者个体致病的数量)或将达到惊人的18.6,甚至超过了人类有记录以来传播能力最强的病毒麻疹。而此前,另一个闻名遐迩的奥密克戎亚型BA.2毒株的R0值普遍认为在10左右。不过,medRxiv上的手稿都是未经同行评审过的。香港大学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并不认可BA.5毒株R0值达到18.6的结论。金冬雁强调,R0值不是在真实世界测量得到的,而是通过模型计算得到,且这个计算是在人群为“完全易感”这个前提下得出的。但当前全球已有大量人群通过疫苗接种或者自然感染获得免疫,所以现在探讨R0值意义并不大。在他看来,我们更应该关注病毒的Re值——即effective reproductive number,病毒有效繁殖率。金冬雁表示,以香港为例,BA.5毒株在香港的Re值为1.5左右,这意味着BA.5毒株在香港现行防疫政策和人群免疫情况下,一个人也就能传染2个人左右。实际上在真实世界中,病毒往往朝着强传播性和强免疫逃逸性方向进化,可以理解为病毒的“适者生存法则”:即更高传播力的病毒,往往更能持续生存下去;同样的逻辑,致病性更低的病毒,也能更好地在宿主体内生存,因为致病性强的病毒,更容易杀死宿主,对病毒传播并不利。纵观新冠疫情发生后,所有引起全球新一轮感染的毒株,都遵循这一规律。日本日增新冠病例时隔5月再超9万例,BA.5毒株致疫情急速蔓延(图|视觉中国)
初步研究表明,与BA1/2相比,BA.4和BA.5的抗原性有显著变化,尤其是与BA.1相比。BA.5传染性更强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增的L452R突变,这个突变位于新冠病毒与人类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载体S蛋白的RBD(受体结合域)。金冬雁告诉本刊,BA.2毒株的突变位点同样位于这个区域,从这个角度,BA.5毒株与BA.2毒株差别并没有很大。“总的来说,BA.4和BA.5毒株与BA.2还是比较像的,可以说是大同小异”, 金冬雁说。相比之下,奥密克戎毒株与上一代全球流行的德尔塔毒株,有多达30个点位不同。这也导致奥密克戎的传播力远超德尔塔,迅速传遍全球,成为优势毒株。奥密克戎BA1、BA2取代德尔塔的过程,可以用摧枯拉朽之势形容。以美国为例,BA1、BA2曾造成美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超过100万,是德尔塔病毒造成的单日确诊病例的5倍左右。相比之下,BA.5毒株取代BA.2毒株的进程慢得多。陆蒙吉教授指出,目前欧美各国出入境政策全面放开,人口流动大幅增加,或许也是造成病毒更广泛传播的一大原因。例如在德国,由于人们开始报复性旅游,德国机场每天都人满为患,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防疫措施都已取消,除了公共交通和医院要求戴口罩外,其他场所连口罩也不再要求佩戴。即使人口流动程度如此之高,BA.5也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才在德国成为占比过半的优势毒株。在陆蒙吉看来,这足以证明,BA.5毒株已无力重现当年奥密克戎的初始毒株席卷全球之势。图|视觉中国
除了病毒传播力,大家关注的另一个点是,BA.5毒株是否重新对人体的肺部有所感染。金冬雁向本刊总结,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还是欧洲疾控中心都一再强调,目前没有证据表明 BA.4和BA.5毒株致病性有增强。在南非、葡萄牙、欧洲和美国,BA.5毒株造成的重症率、死亡率和住院率,对比以往的疫情高峰都呈下降趋势。近日,一项来自南非研究人员公布的数据显示,与BA.1相比, BA.4和BA.5的致病性没有显著变化甚至更弱。研究者还进一步发现,BA.4/5感染浪潮中,住院和死亡的实际负担远低预计。在BA.1感染浪潮中,南非住院和死亡人数的7天平均值分别为222人和36人,而BA.4/5感染浪潮中,住院和死亡人数的7天平均值分别为66人和9人。虽然最近日本熊本大学、东京大学等研究机构合作,在BioRxiv上传研究结果显示:动物实验中,感染BA.4和BA.5的仓鼠在感染后三到五天,肺部周边的病毒载量是感染BA.2仓鼠的5.7倍和4.2倍,因此,BA.5可能更容易感染肺部。但金冬雁对此的解读是:实验并不可靠,因为如果使用BA.1和BA.2毒株做实验,同样可以发现它对仓鼠的致病性是增强的。金冬雁说,从德尔塔毒株开始,新冠病毒就从原始毒株攻击人体肺部为主,改为主要攻击人体的呼吸道了,奥密克戎毒株继续扩大了这一特点,目前还没有在真实世界中,发现任何BA.5毒株已“重拾”对人体肺部感染的证据。但BA.5是否会在中国大陆造成一定规模的流行?金冬雁表示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一是因为BA.5在全球持续扩散,增加境外病例入华的机率;二是BA.5本身的传播力和免疫逃逸性本就更高。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报告表示,BA.4/5毒株在全球逐步成为优势毒株主要原因是,其具有强免疫逃逸性。在BA.5首先波及的国家,有不少人曾经感染过BA.1/2毒株和接种过疫苗,再次被感染的案例。瑞士伯尔尼大学计算流行病学家克里斯蒂安·奥尔索斯在《自然》官网发布的一篇分析文章表示,各国人群因自然感染或疫苗接种获得免疫的比例和时间不同,导致 BA.5毒株的传播情况也不同。比如感染过BA1、BA2毒株三个月以内的人群,再次感染BA4、BA5的概率在千分之几;感染过BA1、BA2在三个月到六个月期间的人群,体内也还有很好的保护,但过了六个月,感染BA.5的可能性就会相对提高。我国香港是在今年4月中旬首次发现了BA.5毒株感染者的,目前BA.5毒株病例占现有病例的1%左右,在香港社会面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这得益于香港较为严格的防疫措施,包括:入境人员需持有近期阴性核酸证明;入境后7天隔离等。在香港机场或者社区,一旦发现BA.5感染者,也会对密接者全部集中隔离。2022年7月16日,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通报,香港新增3762宗新冠病毒阳性病例 。图为香港市民在佐敦出行。(图|视觉中国)
金冬雁告诉本刊,在香港750多万人口中,大概有3成左右人口已通过自然感染获得免疫。因此,在群体获得免疫的结构中,中国内地和香港差别很大。因为缺少近期感染病毒而获得高免疫的人群,遭受BA.5毒株感染的潜在群体反而增加。因此,在金冬雁看来,对于内地民众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提高疫苗接种率,尤其提高老年和儿童这些免疫力较为脆弱群体的疫苗接种率。金冬雁告诉本刊,虽然BA.5的免疫逃逸性变强,但并不代表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是完全的,更不能代表接种疫苗是没用的。实际上,即使打完以武汉原始毒株为蓝本设计的疫苗以后,依然对防止BA.4/5毒株入侵,有很好的保护。这个保护分为两方面:一是减少感染率,另一个是减少重症死亡率。以今年年初香港第五波以BA.2毒株为主要毒株的疫情为例,虽然感染病例中有82%为突破性感染,也就是说感染者中有82%的人是打过新冠疫苗的。但细分下来,完全没打过疫苗的人群中,新冠感染率约为30%,打完三针疫苗人群中,新冠病毒感染率为5%-10%。这说明,疫苗依然可以有效降低新冠感染率。同样,未打疫苗人群的死亡率为3%,而打完三针后的人群中,死亡率为0.06%。此外,金冬雁还强调,提高发现病毒的及时性也非常重要。金冬雁认为,积极推广抗原检测是一个有效的办法,特别是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抗原检测成本低,出结果时间快,也可以一定程度弥补核酸检测结果的误差。排版:南溪/ 审核:同同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