滞留三亚的“史上最难暑假”,如何治愈这一代孩子的精神内耗?
这两天,三亚、新疆、西藏等热门旅游地都出现了突发疫情,尤其是上海人扎堆的三亚,有朋友根本没来得及回来,就惨遭今年第二次“关禁闭”,真是见者落泪、闻者伤心……
那么,那些没出去玩儿,留在家里“鸡娃”的朋友,就过得更好吗?
很遗憾,也没有。
最近刚刚看到一个数据,实在扎心:“暑假有近50%的家庭,亲子关系会亮起红灯”。还有朋友晒出“暑假成才四件套”,朋友圈上海妈妈无奈转发,直言“原本以为三个月朝夕相处后,暑假还能出去缓和一下亲子关系,没想到疫情依然是最大拦路虎,只能继续在家逼孩子‘成才’了”。
段子归段子,但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一到暑假,家长和孩子的摩擦真的超级多,双方的心理状态屡屡面临崩溃。
除了心理咨询,还有办法自救吗?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亲子自救方案”——武志红老师今年的新书《自我的诞生》。
对于我们成年人自己,它像一名犀利的“心灵神探”,带你一步步抽丝剥茧,探查你内心的焦虑、恐慌、拧巴从何而来,并找到解决的反向,更关键的是,当孩子表现出“不听话”,我们能知道背后的心理原因,避免以暴制暴,知道如何平和地缓和亲子矛盾;
对于孩子,它还是一本“家庭心理教育指南”,手把手教现代家长,如何从小养出一个拥有强大自我、精神世界丰盈,且不内耗的孩子——
他们情绪承受能力强,应对压力时柔韧性更强,哪怕遇到攻击也能迅速复原;
有边界感,经常一副不好惹的样子,尊重他人的领地,也会在被别人入侵边界时勇敢维护、反击;
能轻易识别他人的PUA,独立清醒,父母都不能将他们亲情绑架;
总是满满的能量,有充分的自驱力,认准了一件事就能坚持,不会被轻易打倒;
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尊重自己的感觉,忠于自己的内心,可以自然地拒绝他人,不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轻易动摇,更不会影响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积极勇敢走入社会,有强大动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善于和别人共处,敢于良性竞争,往往心怀他人和世界,有高远的志向和宽广的格局。
看到了吗?上面的每一项,都没有提及“考名校、挣大钱,成为人生赢家”,但成年人都知道,拥有这些特质的人,通常也更容易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就。正如书中的一句话所说:“真正的成功,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过一生。”
接下来,我就分享一些《自我的诞生》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精华,培养孩子自我人格的具体方法论,都在书里,建议大家去读整本书哦(👇👇下图是我自己做的思维导图,清晰图可以按照文末方法获取)。
#01
从小不停被要求“听话”的孩子,
为什么更容易输在起跑线上?
先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士,拿到了博士学位,在学校里教书。她有一个2岁的儿子,轮番由姥姥和奶奶照看。
她有一个特别奇怪的发现:当孩子在姥姥身边生活一段时间,会变得内向封闭,而且出现各种问题;但回到奶奶身边一段时间,又会变得外向开放,也会开心活泼。她还观察到,在孩子一岁半前,姥姥和奶奶带孩子的差异并不大,这个差异在一岁半后开始越来越明显。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等会儿说,先科普一下“一岁半”意味着什么。
这个年龄“分水岭”,背后藏着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这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特别喜欢说“不”,喜欢拒绝家长的帮助,说“我来”。
在成年人看来,这两句话没什么大不了,但对孩子来说,其实有重大意义——说“不”意味着在和妈妈划开边界,主动把妈妈从身边推开;说“我来”则表示“我”发出了动力和意志,我要自己完成。
当孩子能做到这一点时,意味着他完成了“外化”,也就是“外向”,一种“向外伸展手脚”的意愿。
这个意愿非常宝贵,家长一定要尊重,哪怕孩子当下做不好,也一定要控制自己要干预的欲望,像一个“容器”一样——当孩子把事情做好时,认可他,当孩子遇到挫败时,支持他。
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为了滋养他的自我。
倘若我们没有尊重孩子,总是替孩子解决问题,或者强力压制孩子,会发生什么?
会不断压缩孩子的伸展空间,破坏他生命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外化”,他们会慢慢进入封闭、退缩的心理状态,就像缩进一个安全但拥挤的壳,只给自己留出小小的空间。
所以,上面案例中的孩子,在姥姥家表现出了自闭,就是因为姥姥会在孩子叛逆的时候,锲而不舍地强力压制,或者直接粗暴逼迫孩子按照她的方式来;
而在奶奶家,她虽然也会诱导孩子听自己的,但没那么执着,会用有趣的方式,诱导孩子听自己的,而且还有耐心,会愿意等着孩子自己来,做错了也很少不高兴,总是变着法子逗孩子。
就拿“穿袜子”这件小事来说,孩子想自己穿,奶奶会接受,而姥姥会不耐烦甚至生气,有时候会对孩子说“看你笨的”,更多时候干脆上手帮忙。这时候孩子会哭闹,而姥姥更不高兴,孩子更加害怕。
姥姥的这种强制性育儿,不仅让小孙子出现自闭,连她女儿,也就是孩子的妈妈,其实也深受其害。
当看到姥姥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她想起了自己可怕的童年,可以说在任何事情上,她都会被逼迫放弃自己的意志,然后按照她母亲的方式来,动不动遭受辱骂和暴打。而父亲总是不在家,所以只有她和母亲两人的“二元关系”,一点点逼迫和不高兴,就会变得非常窒息、有压力。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这位妈妈实际上已经失去了“自我”,一直是一个乖乖女,不敢违逆母亲的任何意志,就连在生活、工作中,也是极度内向,太考虑别人,唯独考虑不了自己。如果再不坚定拒绝母亲对自己孩子的压制,难免还会重蹈覆辙。
讲这个故事,有什么用?
因为在《自我的诞生》这本书中,整本都在讲,一个人的“自我”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被剥夺、被消灭的,而上面故事中的“外化过程被压制”,就是其中一个可怕“杀手”。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我孩子已经大了,错过了这个叛逆期,而且我们成年人自己,其实也是从小被压制长大的,“外化”就没有做好,现在还来得及吗?
有。
那就是从现在开始,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在孩子表现出无害的个人意志时,减少逼迫,趁还没有太晚的时候,帮助孩子实现分化。研究发现,从小被逼迫得少的孩子,就会更外向;被逼迫得多,就会变得更内向。严重的话,这种内向就会被视为自闭的一种表现。
我们总在讲“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生命一开始,就被教导“顺从”,那才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输在起跑线上”。
#02
因为无法对父母说“不”,
他们选择攻击自己的身体
怎么培养孩子的边界意识?
实际上,“边界感”如今在网络上已经是很老生常谈的问题的,很多人觉得,无非就是“不要随便干涉我”,粗鲁一点还有两个万用金句“关我P事”、“关你P事”。
也有人写了攻略,教大家在别人催婚、催生、打听私事或随便替你做决定的时候,如何优雅地“怼”回去。
但实际上,一旦涉及到家庭关系,拥有边界感就会变得很难,尤其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在《自我的诞生》中,就专门有一章,帮大家识别家庭关系中的“浆糊逻辑”,相信每一条大家都看见过、亲历过:
家里所有成员,都在互相干涉对方的事。
我是A,却非要干涉B、C、D相处得怎么样。
你们家任何人让我不爽,你都要负责;你让我不爽,我就要找你们家的麻烦。
离婚时因为“你”不够好,而不是我自己有问题。
A和B之间出了问题,归咎到C身上,常见案例就是“打小三”。
A对B不满,不直接说,而是说给C听,让C告诉B。
老人在路上摔倒了,醒来后怪罪扶他的人,是因为他们的心理水平发展比较低,接受不了“我老了,我控制不好自己的身体了”这个事实,既然不是我个人原因摔倒,那一定有个外力击倒了我。
在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里,边界感的建立,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咱们既要管理孩子,又要尊重孩子,边界的度怎么把握?
武志红老师的建议是:
首先,父母要适当保持家里的权威,毕竟这是父母主导建设的空间。
其次,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地理空间。比如进孩子房间要敲门,或者给孩子一个可以上锁的抽屉,将那作为孩子神圣不可侵犯的空间,大人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进入,同时也让孩子知道,他同样不可以随意侵犯父母的空间。
还有,不要打孩子。无论出发点是什么,这都不能被称之于“教育”,当父母对孩子行使暴力,就等于在说“我可以侵犯你的身体”,那么以后别人想侵犯孩子身体的时候,他还能第一时间抵抗吗?
一个经常被侵犯边界的孩子,很有可能学习父母,习惯于入侵别人的空间,也在别人入侵的时候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更令人心疼的是,他们的身体可能真的会生病,也就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躯体化”。
因为没有一条清晰的边界把其他人隔绝开来,身体就不能由自己做主,一个身体只能住下一个灵魂,如果你的身体里住下了别人的灵魂,受别人掌控,你的身体就会不认账,进而生病。
举几个关于“吃饭”的例子。
一位网友曾经在武志红老师的微博下留言:
还曾有来访者,也是类似被逼迫吃饭的情况,在描述完自己是怎么吃饭的后,突然痛哭流涕:
说这是“酷刑”并非夸张,而是真实的体验,还可能导致与消化系统有关的一系列身心疾病。就是因为,当某种情绪不能在心理层面流动,也不能通过言语表达出来,就有可能会通过身体症状来表达。
所以,还可以更直接地说:在吃这件事上逼迫孩子,相当于在给孩子“下毒”。
孩子会产生负面情绪,会感到愤怒和恨意,以及被打击的羞耻感。被逼迫的程度越强,“毒性”越大,孩子的这些负面情绪越强。所以,养育者可以问自己一句话:我看得见孩子吃的需求吗?特别是在孩子如何吃的事情上,我看得见孩子的感受吗?
从“吃”这件事延伸开去,诸如此类的还有穿什么衣服、选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在哪里安家、和什么样的人结婚,以及孩子如何教育他的下一代。
尤其是我们天天焦虑的学习问题,当我们壮志满心地去鸡娃,催孩子上很多课,刷很多题的时候,孩子反倒成绩下降、情绪失控。
这背后的解释就是:当孩子不能说出“我不想”的时候,他就会默默表达“我不行”。久而久之,他忘了这是怎么发展而来,也忘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于是就会真的变得很“不行”。
如果现在你在读这篇文章时,想起了自己或孩子没守住边界的情况,怎么办?
其实很难有统一的方案,不过可以好好对自己,或教孩子对自己的身体说一段话:
「 写在后面的话 」
相信每个父母都会看很多心理学书,除了权威的《儿童心理学》,我真的很建议多读武志红老师的作品。
我至今记得,在几年前第一次读到《为何家会伤人》时,那种强烈的“被理解、被看见”的感觉。那些中国家庭亲子关系中的拉扯、控制,以及特殊文化背景下“大家庭”对个体的侵犯、逼迫,都在武老师的书里有鲜活的案例,而国外的心理书籍鲜少提及。
你会终于明白,藏在自己人性深处的某些阴暗、拧巴从何而来,也能够有机会在自己孩子长大之前,有机会做得更好。
这本《自我的诞生》也是一样,会让生活中自认为“没有自我”的人,明白从什么时候丢掉了自我,又可以从哪些小小的事情中,一点点把自我捡回来。更实用的是,学着培养出比我们还勇敢、还外向、还有自我的孩子。
期待你的阅读分享。
本文配图自 | 电影《楚门的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
可以直接购买
武志红老师的《自我的诞生》
👇点击下方链接预约👇
8月19日听协和医学院心理学专家
30年接诊10万“问题儿童”的杨霞老师
独家讲座
本期福利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领取作者制作的培养孩子自我人格的具体方法论思维导图pdf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