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专属的「贞洁牌坊」,正在把他们逼向死亡
大家好,我是田静。
有一个诡异的词汇,绑架了无数人的青春——「早恋」。
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关键词「早恋」,将会出现1860万个与「自杀」相关的结果。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将这些少男少女逼上绝路的,大多是他们最亲近的人。
是谁杀死了他们?
「早恋」是指太早发生的恋情,这一概念仅存在于中国。
在其他国家,这种情感被视为正常的成长变化。
厦门有一个14岁的女孩,因为被父母发现谈恋爱遭来一通辱骂:没有未来、不知廉耻、丢人显眼……
女孩羞耻之下跑出家门,买了7支温度计打碎取出水银,用注射器注入手臂试图自杀。
好在抢救得及时,女孩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汞中毒的后遗症却将伴随她一生。
这还是比较幸运的例子。
△ 女孩手臂中的水银来源于温度计|图源:网络
在老师和家长眼中,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
而谈恋爱,是通往名校路上的绊脚石,恶劣程度不亚于吸毒。
2021年11月20日,重庆合川区的实验中学校园内,一对学生情侣从教学楼顶双双坠下。
男孩身受重伤,女孩当场身亡。
在这场悲剧之前,他们因为谈恋爱被通报批评、请家长、停课,还被要求写一封古怪的承诺书:「本人保证,决不再与XXX堕入爱河」
恐惧与羞耻,如幽灵一般盘旋在这对小情侣的头顶。
当第二次约会被发现后,他们索性从楼顶一跃而下,向死神寻求庇护。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青春期的恋爱这么艰难,为什么还要去顶着压力去犯险?
因为情感的发生本就是天性使然,它甚至可能是一段灰暗时光中的唯一救赎。
有一位长期患有抑郁症的女孩,因为遇到了温柔体贴的男友才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两人一边陪伴彼此,一边相互督促学习。女孩的内心一点点地被治愈,几乎快要走出抑郁的阴霾。
可是,这段恋情还是被发现了。她在学校门口被父亲当众暴打、被辱骂妓女。
后来的两个星期,她都不被允许去上学。
有一天晚上,父亲突然情绪失控,发了疯一样地拿起剪刀把她的头发剪光。
尽管当时的她深感崩溃绝望,却仍想努力生活下去。
直到上了大学,这段挥之不去的记忆让她无法呼吸,她选择了结束生命。
在这位女孩曾在遗言中反复说,自己活得不如一条狗。
可实际上,在同学眼中,她善良、乐于助人、成绩优异。哪怕是在临别之际仍然还在祝福身边的每一个人。
对青春期恋情的扼杀,无疑是一种成年人的霸凌。
它为你立起一个名为「好孩子」的贞节牌坊,将正常的心理需求有罪化,羞耻化。
写封情书就是自甘堕落,跟异性同学走得太近就是败坏门庭。
从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变成「不良少年/女」,仅仅取决于身心成熟的早晚。
但你以为当个严守清规戒律的乖宝宝就能杜绝后患了吗?当然不。
为了未雨绸缪,有些家长和老师会悄悄地布下一张天罗地网。
成年人的霸凌,比校园暴力更可怕
在严防「早恋」这件事上,家长与老师从来不遗余力。
食堂,男生女生分区坐。校服,用上荧光布料。
还有家长与理发师暗通款曲,合力发明出一款「防早恋发型」,从根源上铲除孩子吸引异性的可能。
可是,禁忌也是一种邀请。
成年人越是宣扬男女有别,孩子们就越是好奇,反而越期待与异性接触。
有时,连孩子自己都说不清自己对异性的好感,是爱情的萌芽,还是友情的象牙塔。
一旁惊弓之鸟般的父母,却已开始磨刀霍霍。
广东佛山一位女孩跟男同学逛街时,遭到一名中年男子持刀尾随。
这位男子不是什么劫匪,而是女孩的父亲。
因为发现女儿与男同学约好出门逛街,他随身携带一把菜刀,在二人距离即将凑近的前一秒快步上前,迅速将男孩按倒在地。
两个孩子还没来得及反应,刀已经架在了男同学脖子上。吓得女孩在一旁大哭劝父亲停手。
直到民警赶来,这场闹剧才得以收场。
绝大多数情况下,大人们抓的根本不是「早恋」,而是一个名为「禁忌」的鬼影。
在学校,从360度无死角摄像头到全体师生的双眼,都能成为监管利器。
小杜是秦皇岛一所高中的高二学生,一次,她在食堂与同桌男同学嬉笑打闹,过程中意外碰到了对方的手。
这一幕被后勤主任拍下了照片,并以「男女接触过密」的名义要将二人停课。
可小杜并不认为自己是在谈恋爱,她觉得彼此只是关系很好的朋友。
主任却说:「还有什么好解释的,你俩这种行为就是在搞对象!」
最终,男孩顶不住压力退学,女孩也因为深陷愧疚而服药自杀。
成年人先入为主的观念,已在无形中将孩子们类聚群分。
一种是品学兼优,前途无量的好孩子;一种是成绩垫底、早恋打架,将来注定一事无成的小混混。
在后者当中,常常以「早恋」为万罪之首。
一旦出现相关迹象,孩子就会被老师与家长打入「坏分子」地狱,更严重的猜忌也接踵而来。
「我只是跟男同学打了个招呼,我妈就怀疑我打胎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对长辈彻底失去信任。原本纯真的情感逐渐化作一股逆反的力量,将他们推向长辈所期待的对立面。
前途无忧的家庭,正在教孩子科学早恋
在人们眼中,「前途」与「恋爱」总是有着微妙的联系。
其实,「早恋」一词最早出现于60年代的计划生育时期。
在当时,我国的人口问题开始凸显,延长教育年限与晚婚晚育被社会所提倡。
在当时,未成年学生,甚至是大学生谈恋爱,都会被认为是不珍惜受教育机会、缺乏理想的表现。
唐利的《我的北大文革回忆》中就说,1965年的北大在迎接新生时,女生被这样教育不要早恋:
「女同学可要注意了,高年级同学正在眼光向下,年轻老师也在伺机而动。」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严防早恋主要是为了让年轻人晚点结婚,为计划生育做自我牺牲。
在当时的观念中,结婚是恋爱的唯一目的,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
而现今社会的思想更开放,「恋爱」常常被视作两人之间情感交流,随双方的心意缔结或解除。
「恋爱」与「学业」,早已不再是一件相互矛盾的事。
甚至有些中产阶级家庭,还从中发现了一个稳固阶级利益的秘诀。
微博热搜上有一个新名词:科学早恋
指的是一些社会精英父母,鼓励孩子从小与门当户对的同学发展恋爱关系。
「身边的同学都是同样的精英家庭出身,这时候不下手,等着将来给别人精准扶贫吗?」
这无疑是一记打在人们心头的一记重拳。
当普通家庭的父母还在为了孩子的前途杜绝「早恋」时,精英们已经赢在了优生优育的起跑线上了。
无论是对校园恋情的严防死守,还是所谓门当户对的「科学早恋」,都来源于一种自私的干预。
即使是当年侥幸躲过一劫的模范孩子,如今也开始在网上吐槽:
「当年不让我早恋,刚毕业就开始催婚。」
这时大家才发现,想让父母满意,不仅要在学生时代清心寡欲,还要具备大学刚毕业就能英年早婚的能力。
「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是中国家长的育儿宗旨,可大部分成年人自己的婚姻生活都是一地鸡毛。
仅仅因为年长,就以过来人自居,掐着腰告诉孩子:你的感情是错误的,不成熟的,没有结果的。
把孩子比喻成树、比喻成麦子,告诉他们青涩的果实太酸,成熟的果实才甜。
打着一个名为「未来」的算盘,肆意支配孩子的人生,却从来没人问过他们的感受。
最后,培养出的也不是什么栋梁之材,而是一茬茬大韭菜。
现在,他们也学着父母的样子,拿着算盘将人生一番评估。发现不恋爱、不结婚、不生孩子才最有前途。
于是,全社会都急了,像当初打击早恋一样,催着他们结婚。
可是,让这些早已麻木了的年轻人重新唤起生活欲望,从来都不是什么难题。
他们需要的不过是,尊重他们的人性,尊重他们的意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