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强制报告制度当“长出牙齿”丨南周快评
全文共1453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强制报告制度如果得到有效实施,可以极大震慑不法分子。强制报告,保护的并不只是某一个受害人,还可以大大减少侵犯案件,保护更多的潜在受害人。如何加强强制报告制度的刚性,让这一制度真正长出牙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辛省志
责任编辑|陈斌
六一儿童节前后,未成年人保护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最高检日前发布了一批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追责典型案例,没有履行强制报告义务的责任人被追究责任。
侵害未成年人的案件往往具有隐蔽性。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有限,很多时候遭到侵害并不自知,或者虽然知道但是不敢、不愿报案。
为了尽早发现未成年人被侵害的线索,近年来各地纷纷探索未成年人被侵害强制报告制度,2020年5月,这一制度上升到全国层面。2021年6月1日生效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首次将这一制度写入法律。其第11条规定,“国家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发现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受到侵害、疑似受到侵害或者面临其他危险情形的,应当立即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关部门报告”。
强制报告制度对保护未成年人利益起到了相当的作用。近年来,因为强制报告而被发现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有不少。据最高检的数据,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全国检察机关办理的相关案件中,涉案线索来源于强制报告的达2854件。
但是,……
全文共1453字,剩余1027字……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即可获取完整内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