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设劳动课,当重在贴近现实培养兴趣丨南周快评
全文共1523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通过接触众多的技术、项目,学生有可能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不断深入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甚至掌握一技之长。
本文首发于南方周末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辛省志
责任编辑|陈斌
近日,劳动课成为热点话题。
根据教育部日前印发的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劳动课从2001年版课程方案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国家课程,并规定初中小学每周不少于1课时。教育部门还制定了课程标准,将义务教育阶段划分为4个学段,详细规定了每个学段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课程标准中,包括了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家用器具的使用与维护等四大“任务群”。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自我服务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一定的作用。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文化课学习和各种兴趣班上。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一切生活需要大包大揽,只为让孩子能多点时间学习。这导致很多学生长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自主生活的意识和自理能力。甚至有些人上了大学,脏衣服还要攒着带回家让妈妈给洗。而开设上述项目,有助于改变这一状况。
上述课程中的传统工艺制作,也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接触剪纸、布艺、陶艺、编织等等传统工艺项目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工业生产和新技术,则可以让学生们体验工业生产过程以及3D打印、激光切割、智能控制等新技术在工业上的应用,让学生产生对新技术的好奇心。通过接触众多的技术、项目,学生有可能从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并不断深入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甚至掌握一技之长。
当然,把这一课程开起来并不容易。因为上述项目的实践性很强,不能只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要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实际去做,单单学游泳的理论,永远也学不会游泳,而这需要有实践的条件。加上不同学生对于项目的兴趣各不相同,某些学校可能很难满足众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此外,这一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贴近生产的实际。比如农业生产任务群,对于城市中大多数学生和学校来说,在校园开辟一点小菜园来种菜可能还可以做到,但要饲养家畜家禽就基本不现实了。而且,现代农业生产其实已经与小农生产完全不同,比如农作物种植已经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生猪养殖已经实现了工厂化。这些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在校园里是很难体验到的。这一课程应该向学生们提供最前沿的生产技术,而不能像一些职业教育课程一样,教的还是几十年前的东西,在生产实践中几乎完全过时无用。在这些方面,不妨让学生多多到不同的工厂参观,感受生产的氛围,了解某些具体的生产过程,甚至增加一些参与感。
动手操作也不可避免地会需要学生家庭的配合。比如烹饪教育就需要学生回家做饭。而家长们对于学校的各种录像、打卡活动本就已经叫苦不迭,再增加这些内容,会让很多家长更疲于应付。
不少家长在得知中小学要开设上述课程的消息后表示,只要都在学校完成,不用家长帮忙,那就无条件支持。但是,至少日常生活技艺,家庭中的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家长需要支持对孩子在这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应该尽量不要把给学生的作业变成家长的作业,把对学生的要求变成家长的工作。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许最好的教育,是在一定阶段忘掉教育这回事,把其变成自然的日常生活状态。
当然,只靠每周1节课程,想让学生成为某方面的技艺能手,也是不现实的。
这一课程的目的,还是当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兴趣引导他们继续深入学习,最终掌握一门或多门技能,使自己终身受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