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聊天室 | 劳动课重回中小学课程,就能让孩子学会劳动吗?
037期主持人 | 林子人
没想到“劳动课”这个快要湮灭在我们记忆中的词重回公众视野了。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方案,今年9月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一课时。课程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型劳动三大类,具体内容包括烧饭做菜、打扫卫生甚至是种菜养殖。教育专家储朝晖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劳动主要价值是一个人正常成长,通过劳动教育使人获得正确的劳动观,中小学生劳动课教育要准确定义劳动的价值。”
图片来源:Pexels
作为“独生子女”世代的成员,我们可能是听着“小皇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之类的批评声长大的。扪心自问,在我上大学之前也的确一直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照料,除了学习以外什么都不用担心。但长大成人、进入社会后,每个自主的人终究需要承担起照顾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我们都需要“劳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学生时代学会“如何劳动”,确有必要。
劳动课成为独立课程也让我不由想到从我们小时候一直说到现在的“素质教育”。人类学家冯文(Vanessa Fong)在《唯一的希望: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成年》一书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希望培养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可与第一世界的同行们平等竞争的“高素质”人口,推动中国实现经济转型。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核心,但何谓“素质教育”、它如何在高考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适应应试教育,一直是人们争论的问题。如今劳动课“独立”出来,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的担忧。
没有人会在原则上反对将孩子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则一直众说纷纭。设置独立劳动课,可能是这场争论的最新篇章,而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一争论仍将继续下去。
劳动课或许只是“偶尔的参与感”,
真正的劳动需要持之以恒
姜妍:小学每周都有劳动课,具体内容记不太清了,应该做过一次自制的捕蝇器,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头一天我爸带我满大街找地方买制作网罩的材料都没买到。还让我们学织过袜子,我实在搞不定扔给了我姥姥,最后因为做得太好被挂在学校橱窗里展出了。
小学时候班级的卫生就已经是安排值日生每天轮流在做了,除了扫教室的地面,每个班级还要扫操场上划分出来的区域,还有擦窗台、擦黑板、拖地这些工作。我印象里大家很自然在小学期间就锻炼出来了。做饭是因为小时候我爸工作的地方离家很远,晚上回来再做饭我们要很晚才能吃上,所以觉得太饿的时候就慢慢开始自己烧。我有个朋友烧饭很好吃,她妈妈酷爱搓麻将,她在人还没有灶台高的时候,就开始搬个板凳自己炒菜了,不然就要饿肚子。
2020年5月13日,江苏南通如东王元小学把劳动课放到农家田头教学,让学生既参与了课程学习又亲身体验农民种田的辛劳和收获的快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叶青:小时候没有劳动课,但以前我特喜欢帮我妈在厨房里打下手。倒不是因为有多喜欢洗菜这项劳动,而是不知道为什么,在厨房这样一个不是特别宽敞甚至有些密闭的空间里,和我妈干着一样的活这件事好像有种神奇的魔力,让我觉得她不像是我妈,而是一个关系对等的朋友。平时明明没有太多话可聊,此刻却有说不完的话,甚至还能敞开心扉说出许多不想说不敢说的内心话。可说来也真奇怪,出了厨房上了餐桌,我又变得不知道该跟她说些什么了,看来还是劳动得不够多。但真正学会或者说有些许爱上做饭,不全是因为这些厨房亲子时光,更多要归功于我的互联网母亲小高姐(先向我亲妈道歉),她的菜谱是我(豆瓣炸厨房小组资深成员)试过这么多后认为实操性最强的,哪怕你是厨房新/苦手也能做出一锅美味。
尹清露:小时候并没有劳动课,手工作业也和大家一样是家长代办,还会被班主任大肆夸赞!简直太诡异了……不过,班上会让同学轮流当值日班长,负责扫地拖地这种简单的活儿,因为班上有五十多人,好不容易轮到我时都很兴奋,每次一下课就冲上讲台把黑板擦干净。但现在想来,那种兴奋只是出于一种偶尔的参与感,和劳动所需要的持之以恒关系不大,后来看卫生委员日复一日辛苦操劳,也觉得实在太枯燥乏味了。
劳动给人带来快乐,
它的意义应不关乎性别
潘文捷:实际上小时候完全不会劳动。中学时不会扫地,班主任老师边帮我扫边说:“以后怎么嫁人啊。”搞得我叛逆心理大起,更不想干活儿。洗衣服也是大学时靠朋友网络教学才学会,但一直不喜欢,觉得没必要,后来就直接丢进洗衣机了。我妈妈说,外婆曾经因为她不会纳鞋底、织毛衣而焦虑,但随着时代变化,谁还必须要会纳鞋底、织毛衣啊?同理,有些活儿就算我们不想做也未必是很难的问题,洗衣机、洗碗机这些东西发明出来就是为了解放双手吧。
对我这样能不干活就不干活的学生,可能比起光听讲解灌输技术难点,更需要被驱动意志。如果教师告诉学生学会劳动是女生嫁人的必备条件,可能会扼杀很多当代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我们发现劳动中的有趣之处——比如营造整洁的环境有助于我们活得井井有条,比如做出美味的饭菜可以带来成就感并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劳动课才有意义。
林子人: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男主外女主内”思想较为浓重的国家,这一点在男孩女孩的学业分化上也有所体现:在男孩立志上四年制大学、毕业后进入大公司成为工薪族的同时,许多女孩上的是女子短期大学,学习家政之类的课程。虽说社会环境如此,但我又在CLAMP的动漫作品《魔卡少女樱》里看到了日本漫画家心目中的、一个模糊所谓性别分工的理想社会:女主角小樱和爸爸哥哥一起生活,爸爸和哥哥都做得一手好菜,家里有一张日程表给三人的家务劳动排期。小樱的学校里有内容丰富的劳动课,无论男孩女孩似乎都会做漂亮的蛋糕、缝纫、打扫卫生。剧终时,男主角李小狼送给小樱的礼物是一只他亲手制作的泰迪熊。小时候看这部作品没觉得这些设定有什么奇怪的,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这大概是女性漫画家才有的温柔想象吧。
在CLAMP的动漫作品《魔卡少女樱》里看到了日本漫画家心目中的,一个模糊所谓性别分工的理想社会。(图片来源:豆瓣)
比起劳动技能的培养,
让孩子及早认识“个人-他人-空间”
的关系更重要
潘文捷:家庭教育和知识教育在我上学的时候基本还是分开的。家庭教育要对孩子进行生活和生存教育,知识教育由学校完成,基本就是讲授知识。现在两者的分界线好像越来越模糊。两者都要关注孩子的学业和分数,有的时候家长还帮忙批改和完成作业,或者成为学习上的经纪人,家长往往叫苦不迭。劳动课的出现似乎是学校承担了一部分家庭教育应该承担的内容。但实际上,如果教育评价导向没有变化,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痼疾依然存在,那么劳动课也可能会变成我小时候的体育课、美术课——“今天劳动课老师有事,我们来上数学吧。”
姜妍:我觉得劳动的行为需要日常化、生活化才能真正和实操融合在一起,只是靠劳动课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家长觉得这些劳动技能没必要,做多了还耽误学习,那可能既不会在日常生活里对子女有这方面的要求,还会反过来协助子女去完成劳动课上留的作业。相反,如果家长认为子女从小就应该有劳动意识,应该在不同年龄阶段介入到不同的家庭劳作中,那就算没有劳动课,子女也会很自然地学会这些技能。毕竟我既见过朋友家3岁的小朋友每天挪着专门的小楼梯自己洗手擦手,按时吃饭不拖沓,也见过30多岁的成人吃水果要家长削好切好、吃虾要旁人剥好放碟子里的状态。
林子人:我对小学劳动课只有模糊的印象,但我很确定我学会做的第一道菜(炒青菜)是在学校老师要求下,我爸教会我的。然后我的厨艺就长期停留在了这个水平,直到大二出国交流半年,不得不开始自己做饭。我记得第一次去超市买菜,在超市里给爸妈打电话问土豆怎么做的窘迫(笑)。姜妍说见过30多岁的人吃水果还要家长削好切好,有点不好意思地承认我就是……但如今这其实是难得归家的小小放纵而非真的懒惰,大学毕业后离家独立生活多年,我早已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了。
仔细回想,父母虽然没有认真教过我如何劳动,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日常习惯是在潜移默化间影响我的,比如要定期整理收纳衣柜、保持家里的卫生整洁等等。我相信让孩子学会劳动是需要家校联合的,但这不是像“教师布制任务,家长负责实施,学生拍照上传”这样的走过场,而是说家长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并且给予孩子实践机会(比如可以从收拾自己的房间开始),让孩子意识到劳动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徐鲁青:前几天看到公众号“风声opinion”的一篇评论,里面提到了关于劳动课纳入义务教育的几个担忧,其中一个是害怕这个课沦为形式主义的过场,因为从政策文本上来看这个课是非常依赖家校合作的,很容易变成“教师布置任务、家长负责实施、学生拍照上传”。我小时候没有劳动课,只是每年的寒暑假都有“综合实践“作业,要求上交在家劳动的照片,还需要找社区认证,于是每个假期我都要拿着扫把或者碗筷摆出姿势照几张,然后拿着照片跑去找社区的叔叔阿姨们盖章。这件事仔细想想很荒谬,我在家干了活,却要居委会来证明。那些作业也非常形式主义,每次都是摆完姿势把扫把一扔,我就继续玩自己的了。
劳动课从没上过,小时候在家干活也不多,但现在一个人住并不会觉得家务是需要上课才能学会的。我同意姜妍说的,不做家务的人大多数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不想做,这和上不上课关系不大。愿意做家务,或者说意识到自己有做家务的责任,更关键在于一个人劳动观是什么样的,如果意识不到家务劳动的价值,那么上班回家后的男性也不会尊重全职太太在家的付出,更意识不到自己有责任来分担一部分。如果没有思考过不同劳动之间是否有高低之分,就很可能依循社会刻板印象,贬低体力劳动者的能力。我认为比起劳动技能的培养,更难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劳动背后的一系列问题。
尹清露:小时候长辈劝自己干活的说辞都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但是我本来就管不着天下啊?后来自己住才体会到打扫房间的快乐,去朋友家也会帮忙收拾,对我来说,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年龄有关,长大以后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有了更完善的认知,才愿意为此去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有的小孩对这种关系性比较敏感,会更主动地帮爸妈的忙,有的小孩比较晚熟,意识到这一点也会稍微晚些吧。这两天看《南方周末》的文章提到,大众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颇有争议,认为“体力劳动已经过时了”,这肯定是不准确的,不然的话,像健身、护肤这种针对个人身体的劳动怎么没有过时呢?照顾身体和打扫房间、关心他人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怎么让孩子及早地认识到“个人-他人-空间”的关系或许才比较重要。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主持人:林子人,编辑:黄月,未经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权不得转载。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