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让孩子学编程
北京北湖林地。2022年5月22日
少儿编程很热。自2018年以来,编程培训类创业公司的投融资事件,每年都有数十起之多。“双减”之后,学科类培训机构更是把编程培训当成了一条逃生通道,相互踩踏着蜂拥而入。
之前我也接到过一些少儿编程课程的推广合作意向,但我始终对此有点排斥。一件事情热过头了,不免让人怀疑哪里出了问题。而且我还特别不喜欢贩卖焦虑式的营销,尤其是向那些早已被“卷”得焦头烂额、疲惫不堪的家长们处心积虑地贩卖焦虑,比如,“不懂编程就是未来的文盲”,“不会写代码就没有网络生存能力”。
我特别担心,每一个苦学编程的孩子的背后,都站着一个虎视眈眈、望子成龙的家长,就像每一个琴童的身后,都有一对殚精竭虑、走火入魔的父母。有必要这么发愤图强么?
我有一个朋友,我叫他余老师,是做音乐教育的,关于要不要让孩子去学钢琴,他的一句话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他说:“学琴不是什么不得了的重大决策,它只是这么一件小事:孩子五岁了,该去学一下琴了。”
我一直觉得,学琴这件事制造了一大批苦大仇深的家长和愤世嫉俗的孩子,拜师、上课、练琴、考级,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家长和孩子不惜为此变成相爱相杀的怨偶。余老师说,中国家长的误区在于,他们认为学琴这条路的尽头,要么是下一个郎朗,要么是一无所有。可是实际上,学琴跟学着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没什么不一样,都是到了年龄就应该自然而然开始的事。
音乐如此,编程也是如此。学习的目的,是让孩子多一种与世界相处的方式,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下一个郎朗,或者下一个比尔·盖茨。每一个键盘,都应该是通往另一个奇妙世界的梯子,而不是通向愁苦世界的隧道。但很多家长擅长的,偏偏是把美好的事情变得愁苦。
音乐让我们在抽象中体会具象,在理性中映射感性,编程则让我们学会发现问题、拆分问题、分步骤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逻辑能力。这些都是让人受用一生的能力,而不是一个管饭的饭碗。
让小孩学编程,在科技、互联网行业基本上算是个共识。根据一份腾讯内部的调研,76.1%的腾讯员工支持孩子学习编程,如果是已经有娃的员工,这一比例更高达83.7%。正在学习编程的“鹅二代”,有77.3%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学习编程,接触编程低龄化趋势明显。
让孩子学编程,当然要着眼于编程的好处。只是,在编程的诸多好处中,我们真正看重的是哪些,很可能决定了我们跟孩子的关系,以及孩子跟编程的关系。
万物智能正在成为我们生活的日常,掌握了跟机器打交道的语言,当然有利于我们的孩子更好地安身立命。但我们是否忽略了比安身立命更隐性,也更高级的好处?就像许倬云所说:“教育变成‘向高处走’的梯子。这条梯子不错,是应该走。但想一想这条梯子上面有两个功能,我们现在经常只顾及谋生的技能、专业的技能,有没有想到教育里面安顿自己的成分?”
“安顿自己”,就是认识自己,接受自己,修炼自己,完善自己。编程可以是一个饭碗,也可以是一种安顿。当一个人选择用代码去解决一个未曾被解决的问题,他实际上是选择了一种责任。当一个人拥有了做出这种选择的能力,他实际上就拥有了直面问题的勇气。当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能力让世界美好一点点,他实际上也让自己美好了一点点。
不过,青少年编程在中国的覆盖率比我们以为的要低得多。美国K12编程教育的覆盖率为68%,中国仅为1%。这说明,青少年编程的火,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虚火。有人认为,不菲的软硬件投入,以及极为稀缺的教师资源等因素,制约着青少年编程在中国发展。实际上,更大的障碍可能还在中国家长对编程真正价值的认知和了解上,他们通常会认为编程是一件特别专业的事,跟普通人关系不大。
所以,青少年编程启蒙的努力,应该从推动家长和青少年对编程价值形成正确的认知,砍掉不必要的门槛开始。昨天,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与腾讯共同发起了“全国青少年编程与人工智能计划”,致力于推动全国范围内编程教育的普及。
该计划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青少年编程启蒙”活动,希望结合青少年对航空航天的普遍关注,以“共建数字空间站”吸引零编程基础的青少年体验编程。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推动更多青少年接触编程,了解编程,培养孩子们的思维逻辑。
第二部分是将于下半年开展的“编程与人工智能”活动,希望引导有编程基础的青少年关注实际问题,对社会责任及通过代码创新解决问问有所思考和实践。在年轻一代心中种下“技术创新推动世界更美好”的种子。
比如,有一位腾讯员工每天带着7岁的孩子去做核酸检测,孩子发现大白们在炎热的天气中长时间工作非常辛苦,就想用自己学的机器人编程做一个“核酸自动采样机械臂”。父子二人协作用乐高积木拼出了一个手臂,并编写了让机械臂实现夹取动作的程序,下一步就要向让机械臂“拐弯”和“伸缩”发起挑战了。
商业化少儿编程市场可能在一线城市很热,但我们真正缺少的是一场类似“全国青少年编程与人工智能计划”这样的能够覆盖亿万青少年的公益性编程启蒙和实践活动,去引导家长和青少年了解,编程到底代表着什么。它应该是培养孩子逻辑思维的一种方式,或是引导孩子树立“技术创新让世界更美好”责任意识的一场实践。
作为共同发起方,腾讯也是这场活动的最合适人选。
从马化腾24年前敲下QQ的第一行代码开始,程序员基因就深深刻在腾讯的文化里,而QQ至今仍是青少年的首选社交平台,连接着中国的亿万青少年用户的生活。腾讯旗下两大青少年编程学习公益平台“腾讯扣叮”和“腾讯AI创想家”,早在2019年就开始了青少年编程普及的工作。这次活动,两大平台也整合了近百集“编程与人工智能”视频,涵盖了零基础的图形化编程启蒙、实践进阶的Python编程技能提升,作为青少年学习的资料免费开放。
腾讯也是中国最具公益意识和公益传统的互联网企业,把更多的孩子带进代码的世界,是一件莫大的善举,这事应该由腾讯来做。
套用余老师的话说:“编程不是什么不得了的重大决策,它只是这么一件小事:孩子上小学了,该学点编程了。”
回到我前面提到的那个腾讯内部调研,腾讯员工对让孩子学编程有着高度的共识,更可贵的是,这种共识主要不是基于“竞赛升学”、“求职竞争力”之类的目的,而是“通过编程锻炼逻辑思维能力”。87.2%的腾讯员工反对“编程鸡娃论”,更多认为编程是一项基础性技能。
我一直觉得,相比任何一项具体的生存技能,给孩子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才是可以让他们受益终身的事情。音乐和编程,都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的人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每个少年儿童都应该学一下音乐和编程,就像广告上说的,弹琴的孩子不会变坏,编程的孩子应该也不会丢失理性。
编程是一种语言,音乐也是一种语言,懂得更多的语言,就能让我们跟这个世界更好、更和谐、更有诗意地相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