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钙蛋白升高=心梗?千万别误诊!
心肌损伤标志物与心肌酶谱有何区别?
心损三项即心肌损伤标志物三项,又被称为心梗三项,过去也常称之为叫做心肌酶谱。目前主要包括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及心肌酶的肌酸激酶同工酶。心损三项是用来明确患者是否出现心肌细胞坏死的相关检查。
那么心损三项升高就是心梗吗?三类标志物各有何特点?为此,小界特意邀请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蒲鹏教授制作了本期课程《诊断必备—临床常用化验单解读》,带我们一起了解心损三项的要点。
一、常见心肌损伤标志物大盘点
在20世纪50~70年代,天冬氨酸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最早发现的心脏标记物。1979年WHO和世界心脏病命名委员会提出心肌酶谱作为诊断急性心梗(AMI)的关键指标。但这些标记物缺乏组织特异性,仅动态变化有参考价值。
20世纪80年代开始用肌红蛋白(Mb)诊断心肌损伤,又展现了新的前景。而CK-MB因不受CK-BB、巨CK的干扰,特异性大大提高,一度被誉为诊断心肌损伤的“金标准”。
20世纪80年代末心肌肌钙蛋白(cTn)的出现,逐步取代CK-MB的金标准地位,cTn具有比以往所有心肌酶更高的灵敏度和敏感度,逐渐在心梗诊断中扮演了全方位的核心角色。
我们可以看到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今天为止,心肌损伤标志物实际上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筛选,从最开始的AST到逐渐的CK、CKMB、MB以及cTnT/cTnI等等,最后终于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三项:CK-MB、MB、cTn。
二、心肌损伤标志物如何判读
1.CK-MB
正常血中CK三种同工酶有着固定占比,所以血液中“某CK同工酶/总CK”的比值固定。如果我们测出的比值与正常值不同,那就提示有疾病发生了。但有时候甚至出现CK-MB大于(CK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
在非心梗的病例中,如高血压、心肌炎、肺心病、哮喘、脑梗、癌症、新生儿以及溶血标本上面CK-MB的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这就说明它虽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但特异性并不是那么高。
事实上一些干扰因素会导致CK-MB的测定不准确,主要分为6大类。
具体是哪些影响因素呢?想要了解正确答案,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链接,下载医生站APP,搜索《诊断必备—临床常用化验单解读》免费观看课程~
长按识别二维码
精彩课程等你来
试剂因素:试剂污染或使用已过有效期的试剂 仪器因素:未使用CK-MB的校准品或质控品 方法学因素:巨CK1、巨CK2、CK-BB 溶血因素:腺苷酸激酶(AK) 恶性肿瘤 其他因素:如儿童、随机误差等。
心肌酶谱与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可混为一谈。 心梗三项各自有其优缺点,结合实际临床才更具有诊断价值。 心梗三项升高提示心肌损伤,对心梗并非特异性,可见于多种疾病。 应当强调的是要做好对心肌损伤标记物检测方法的质量控制。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