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联盟领衔 | 全球首部《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重磅发布
近年来随高血压研究不断深入,临床逐渐认识到夜间高血压增加靶器官损伤及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比诊室血压更大。为了更全面有效地管理夜间高血压,指导临床实践,2023年7月1日我国发布了全球首部《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医脉通特邀共识执笔专家王继光教授、刘靖教授、李燕教授、张新军教授进行访谈,对共识内容进行解析,以飨读者。
暗夜法则全球首发
夜间高血压管理刻不容缓
夜间高血压指在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中发现夜间平均收缩压(SBP)≥120mmHg,和/或舒张压(DBP)≥70mmHg的一种临床情况,危害极大。研究显示,相较于24h平均血压、白天血压和诊室血压,夜间高血压是心血管死亡最显著的预测指标1。发表于Circulation的一项研究2进一步表明,即使白天血压处于正常范围,夜间血压升高仍然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夜间高血压患者人数较为广泛。一项国内研究3显示,夜间血压升高比例高达49.3%。2022 HOPE亚洲专家共识指出亚洲人群较欧洲人群夜间高血压更为常见,有效管理夜间高血压有助于改善亚洲地区血压控制现状4。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夜间高血压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重视,且由于采用常规诊室血压测量及家庭血压监测难以识别、极易漏诊,导致夜间高血压控制状况较差,患者暴露在较高心血管风险中。
当前夜间高血压管理取得一些进展,但尚无共识可遵循,为总结夜间高血压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中国高血压联盟牵头组织撰写《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王继光教授表示,“新共识为临床实践中夜间高血压管理提供了参考意见与建议,便于提高医务工作者对夜间高血压的判断及管理能力,帮助临床全程管理好患者,助力我国心血管健康。期待未来可以基于本共识开展更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推动全球范围内夜间高血压管理和控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王继光教授采访视频
首部共识亮点荟萃
提出夜间高血压管理八大建议
刘靖教授介绍到,本次《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开创了行业的先河,对夜间高血压管理提出了专业指导意见和建议。
首次明确夜间高血压临床分型
本共识对夜间高血压的临床表型做出了完整阐述。根据ABPM监测结果,将夜间高血压分为日间-夜间持续性高血压,单纯夜间高血压,其他夜间高血压。
这三种夜间高血压表型长期存在于临床中,但由于既往ABPM未能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应用,临床普遍对夜间高血压认识有限,因此未能对夜间高血压做出明确分型。
24hABPM被认为是夜间高血压诊断的金标准。在明确诊断后,需去除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生活方式改变与药物及其他治疗措施并举,采用长效降压药物足剂量或联合治疗控制夜间高血压,结合个体情况选择能有效管理夜间高血压的治疗策略。
刘靖教授提到:共识中夜间高血压管理八大建议作为精华部分被提出,包括夜间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重点筛查人群、测量方式、测量设备、血压控制目标、诊疗流程等。八大建议对于临床中夜间高血压的管理给出了清晰答案,为临床提供了重要参考意见和建议。
刘靖教授采访视频
有效识别夜间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是金标准
夜间高血压好发人群较多,老年人、2型糖尿病患者、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慢性肾脏病患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肥胖患者和盐敏感、高盐摄入高血压患者等均应作为重点筛查人群。
李燕教授提到,《2020中国动态血压监测指南》5指出,ABPM可评估24小时血压的动态变化,且能够有效识别诊室外时段血压异常,是诊断夜间高血压的金标准。推荐将ABPM当天患者记录的睡眠时段定义为夜间时段,夜间时段每30min测量1次血压,最少有7个有效读数是ABPM夜间血压测量质量合格的标准。如条件许可,可3-6个月或更短时间内重复一次24h ABPM明确诊断。
部分临床医生可能对ABPM存在一定的顾虑,认为ABPM充气过程会影响患者深度睡眠甚至会引发患者觉醒,从而影响夜间血压的监测导致整个血压监测结果不准确。其实这种顾虑完全可以打消,只要患者仍保持睡眠的状态,ABPM可以有效实施睡眠状态下的血压测量,不会影响诊断。
李燕教授表示:“伴随智能可穿戴设备发展,未来智能家庭血压测量设备可满足准确度、舒适度、易用性等要求,有望更多地应用于夜间高血压的诊断及管理,进一步提高夜间高血压的诊断率” 。
李燕教授采访视频
正确选择长效降压药物
助力夜间高血压管理
使用长效降压药物是管理夜间高血压的重要手段,通常认为,每日一次给药,谷峰比值>50%,长半衰期药物属于长效降压药物,可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在使用长效降压药物时,当一种药物不能把血压降到目标水平时强调联合治疗,除此之外还应把药物剂量用到合适的水平,足剂量可助力充分发挥药物作用。
新近研究显示,部分创新药物在控制、管理夜间高血压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包括阿利沙坦酯、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双重内皮素受体ETA/ETB拮抗剂、新一代非甾体MRA等。
张新军教授认为,基于现有证据和共识推荐,选择长效且有明确降夜间血压证据的药物是控制夜间血压的关键。阿利沙坦酯作为中国原研1.1类ARB,其半衰期长,T/P高,可有效控制24h血压。并且研究证实其具有明确的降低夜间血压作用,夜间血压降幅等于或大于日间,能明显提高杓型血压比例,疗效优于其他ARB。其独特的降低夜间血压优势可能与阻断RAS系统和降低尿酸水平协同促进尿钠排泄有关。
张新军教授采访视频
本次发布会中,与会专家和临床医生对《夜间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给予了高度评价,共识的发布助力消除高血压管理盲区,领航创新高血压管理新方向,未来高血压联盟将与广大医务工作者和研究者携手实践,共同推动夜间高血压的规范化治疗,助力高血压24h全程达标,早日迎接心血管事件拐点的到来。
王继光 教授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临床试验与流行病学研究中心主任 社会任职: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 杂志主编、Hypertension 副主编、Hypertension Research 副主编、《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总编、《中华高血压杂志》副主编等。 学术成就:主要从事高血压诊治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包括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试验研究、自然人群研究、心血管与代谢测量技术研究、以及群体遗传学研究等。截止到2023年6月,全文发表英文论著或综述600余篇,发表中文论著与综述200余篇。
刘靖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血压科主任,高血压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预防与管理,擅长高血压、冠心病、血脂及心血管代谢异常、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及心血管药物与器械临床试验。 作为主要执笔人主持撰写中、英文版《中国中青年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国家卫健委《县域血脂异常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等多部共识、诊疗规范,撰写中、英文版《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现为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预防管理学组委员;国家标准化高血压中心秘书长;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学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心脏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慢性病防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兼任欧洲心脏病学会高血压委员会委员及欧洲高血压学会血压监测工作组委员。 现任 Journal of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 Research、Clinical Hypertension、《中华高血压杂志》、《慢性病学杂志》编委;Cardiovascular Drugs and Therapy、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中国预防医学》等期刊审稿人。
李燕 教授
博士,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心血管内科学博士生导师,瑞金医院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血管检测中心、社区研究中心副主任 社会任职:Blood Pressure、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副主编;中华高血压杂志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 Research等杂志编委;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 学术成就: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研究。共发表SCI论文280余篇。
张新军 教授
研究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老年医学中心学科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委会委员兼老年高血压委员会 副主委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副会长兼四川工作组组长 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 中国医促会高血压分会常委 四川省医师协会高血压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华高血压杂志》《西南医科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 专业方向为高血压的临床防治和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近20项,多中心临床研究课题多项。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主编、参编高血压专著或教材10余本。获省级科学技术奖励一项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