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不平等及其起源

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不平等及其起源

教育

(一)每当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大家都会不自觉聚焦向一个话题:重点高校的入学机会不平等。(这里说的是重点高校是指中央部委直属院校,其中教育部直属76所,以及工信部、中科院、卫健委、国家民委所辖的11所“211”工程大学,它们系中央财政拨款建设的高校,这些理应是“全民所有制”资源,不同区域享有的机会均等的。至于,其他211院校、“双一流”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都是主要依托省级财政拨款,故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如果你是一位河北承德考生,那么你上985院校的机会不足隔壁北京、天津的30%,不如东邻辽宁考生的70%;你上211大学的概率,不如北面近在咫尺的内蒙古学生的60%。你即便比这四个省市考生多考100分,可能只有机会在省属重点高校河北大学或河北师大就读,而他们同样的分数,会上一个985院校或优秀的211院校。

如果你是一个河南南阳考生,那么你升入985高校的机会,也远远比隔壁湖北、陕西考生低。比如2021年,河南省参加高考人数是105万,985院校在豫录取人数为10537人,也就是说占比只有1%;而陕西省考生31.2万,录取人数多达7477人,湖北省考生人数40万,录取人数8484人,这两个省985院校录取率都是河南的2倍以上。

社会的确是充满机遇不均等的,有的是资源天赋差异造成的,比如鄂尔多斯掘地即是煤,而隔壁的宁夏、陕北则只有贫瘠的黄土;有的是历史长久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造成的,比如东部沿海自从宋元以来就是全国经济中心,西部地区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赶上的。有的则是人为造成的,并且有机会改变,却迟迟不改,高考教育就是。

比如,被称为高考地域模式的“山河四省”——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在民国时期高考没有那么难。山东的山东大学、齐鲁大学、青岛大学,山西的山西大学、铭贤大学,河南的河南大学都是全国名牌大学,河北因为天津当时没有独立直辖的缘故,更是北方教育重心。

那时候,山河四省考取北大的几率远远比现在高,1926年北大共有2267名学生,籍贯来自山河四省的为732人 ,约占总数(2206人)的32%。而2022年北大录取新生中,山河四省+天津,大约只占总数的17%,如果剔除天津则比重不足15%。可以说这四个省的学生接受最优质教育的机会,或者享受的教育平等权,远远不如民国时代。


(二)总体上说,重点大学集中化和招生本地化,是导致这种机会差异的直接原因。上述87所中央直属重点高校,70%以上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南京、成都等区域中心城市,而这些高校招生又严重向所在省份倾斜,本来是全国考生可以公平竞争共享的资源,最后成为本省的私家财产,而外省人得不到机会,导致了全国各省之间,考取重点大学的机会差异达到近6倍。

那么,这种集中化、不均化是如何形成的呢?答案还是1952年的院系调整和由此肇造的高教计划体制。

1952年的院系调整其历史影响不再赘述,它不仅彻底改变了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机制、教学模式、培养方向,中国的高等教育从更接近现代性的世界主流模式,改为苏联模式,同时也颠覆了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很多省的高等教育资源被强制拆分迁徙,集中到几个重点城市,以适应即将建造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的人为不均等性体现在:

1.教育资源向政治中心及大区行政中心过分集中,以适应高度集中的行政指令模式。在新的教育资源布局中,作为首都的北京是绝对的教育资源中心,不仅华北的民国名校南开大学、北洋大学、山西大学等优势学科被迁往北京,同时,还依据工业发展需求,又设立了各类专门院校,即今天海淀区学院路上的“八大学院”,包括北京地质学院、钢铁学院、石油学院、矿业学院等等。

此外全国大区行政中心上海、沈阳、西安、武汉、成都、广州,也成为高校资源聚集地。这其中获益最多的是西安,西安本来高等教育资源洼地,在抗战前西安几乎没有像样的高等教育,然而,抗战中高校西迁,以及1952年的院系调整,使得该市成为全国高等教育资源最丰富城市之一,1978年确立的全国88所重点院校中,西安占有8所。

2.取消高校招生自主权,在教育领域也确立了中央集中分配指标的体制,即“分省定额”招生制度。本年度国家建设用多少人,就招多少学生,做到“一个萝卜一个坑”。比如,1952年教育部规定,华北区名额15530、华东区名额15910,、中南区名额7560、西南区名额3300,不得随意超越,此后到1959年又把指标进一步细化到省一级,即今天高校分省定额招生的来历。

3.招生本地化。为了满足本大区工业化需要,减少区域间计划调换的程序,也为了减少办学成本(外地生需要更多的交通和伙食补贴),教育部规定,本行政大区内的重点高校(北京高校、哈工大、哈军工等除外),原则上只在本区内招生,尤其是偏重大区中心所在省份招生,而不得跨区招生。比如华中工学院(现在的华中科大前身之一),原则上只在中南区招生,服务业中南区的工业建设,华东区的山东考生、江苏考生没有机会就读这个学校,只能就读华东工学院。

此外,为了服从国家经济和政治战略,招生名额还特别向计划工业集中的区域和少数民族倾斜,比如重点投资项目集中的东北三省,以及少数民族集中的西部边疆省份,这也是这些地方至今高考录取分数远远低于内地的原因。

因此,高等教育的“1952体制”,奠定了两个不公平的基础:即优质教育资源的高度集中,招生名额的高度集中。不过客观来讲,这种制度这在当时情形下,具有相当程度合理性,是国内国际大背景下,一种效率最优路径选择,以达到集中力量实现局部工业化,来增强国防的目的。

并且当时高等教育,尤其是重点大学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只有极少数人才能享受到。对于绝大数人来说,此生注定与此无缘,因而,这种不公平长期被社会忽略,或者是认为是一种可以承受的不公平。


(三)不过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之后,过去计划时代遗留下来的制度安排,显得愈发不合理,社会上批评声音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过去计划体制时代,高校多数是条管、包分配,个人考取本省的普通院校,跟考取重点大学差异不大(比如考取省电力学院、矿业学院,就可以分配到供电局、矿务局,待遇不见得比重点高校毕业生差),另外可以通过参军、招工等改变命运。而市场经济时代,在人力资源自由流通中,学历成为首先衡量一个人价值属性的标签,教育成为个人改变命运最重要通道。尤其是要想实现阶层跨越,平民子弟只有通过优质高等教育。长期维持招考的不平等,显然阻塞了相当多平民优等生的上升渠道。

其二,1998年后的一些列高教改革,扩大了这种不平等性。首先是高校扩招、高校合并,让过去高教中心城市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比如西安交大在90年代本科招生规模在1200人左右,2000年合并了西安医科大学和陕西财经学院两所普通院校,又加上扩招,招生规模达到近6000,同时,西北工大、西北大学等也在扩招,所以,陕西与隔壁山西、河南的优势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同时,中央部委将部分办学权下放,希望地方在土地、财力等方面加大对部属高校力度,以加快一流大学建设进步,地方政府则以增加对本地招生名额,作为与教育部的讨价还价筹码,这进一步加速了高校招生“属地化”。

最明显的例子是,复旦大学在高校扩招前,只把20%计划投放在上海,21世纪初则达到50%左右。2007年全国34所首批985院校中,有13所本地生比例超过40%。到去年,仍然有4所高校在40%以上,22所高校在20%以上。只有京内的北大、清华、人大等7所学校本地生比例平均降至8%左右。

这种的机会不平等,导致了很多问题,比如,高考移民问题;比如,山河四省年轻人热衷考研、考公务员问题,由于高考不能给他们提供有效上升渠道,只能是寄希望于“二次高考”改变命运。其实这些地方基础教育好,学生素质高,不合理的体制让他们把大量精力消耗在选拔性考试上,是社会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而另一方面,那些招生计划特殊偏向的落后省份,由于基础教育太落后,即便是优质教育资源特殊投放,也很难对社会产生实际效果。以边远地区11省为例,2022年985院校向这里投放招生名额约3.4万人,占全国录取总量的18.8%,过去几十年基本都是这个比例。但是截至2022年,这11省区籍贯的中科院院士仅46名(不排除相当也是特殊照顾才评选上),不足院士总数(1540人)的3%。

所以,对落后地区的优惠倾斜,应该尽量投入它们最急需,同时能对学生产生层次衔接的资源,而不是资源越优质越好。最优质资源更适应投放到基础教育好的地方,更能体现它们的价值。

(4)高校招生分省定计划,实质是跟计划经济下统招分配和城市配给制相配套的制度,体现国家统一调度的意志。现在人才流动早已经实现了市场化,高考招生与招工已经完全脱钩,坚守各省招生指标,既不公平也没有,早已经没有意义。同样是大学招考,考研都可以不以省份定指标,为何高考就不可以呢?即便是一些人担心的放开会导致新的不均等性,相信以中国人的智慧和政府强大宏观调控能力,也总能很好解决的。

那么如何改革这种不平等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三种途径。

第一,人口均等原则。即按照各省高考年龄段人口,在全国同龄人口中的比例,划分招生名额。当然这过程中,可以有一些浮动,比如,由于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基础教育发达,聚集了全国最优秀中学,招生比例可以适当上浮;为了照顾少数民族,尤其是那些人口较少的民族,可以参照全国人大少数民族选举办法,为其留出特定名额,但是少数民族学生总数原则上不应该高于招生总数的10%(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

有人说,高校所在地过去为高校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是不是应该给予特殊上浮。笔者认为,重点高校对所在地的回馈,其实远远大于所在地为其付出的土地、财政照顾,并且这些回馈远非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因此,应该逐步取消对所在地的招生特别照顾,至少是照顾幅度,不应该高于招生总额的5%(至今平均仍在15%—20%),以体现中央直属高校的属性。

第二,权利与贡献对等原则。即按各省对中央纳税额多少划分,这样也有一定道理,国立大学经费中,那些纳税大省贡献最大,享有的招生名额理应最多。按照这个思路,获取招生名额最多分别是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四川这几个缴税大省。

第三,市场自主原则。前两者仍是有鲜明计划色彩,应不采用、尽不采用。我国招生计划体制是全世界很少有的,是计划体制的遗留,本质上说,不能与市场经济的现实相配合,应该逐步淡化,过渡到高校完全自主招生为主。

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研究生招考,或者遵循全世界高校招考主流模式,在招生中,原则上忽略地方籍贯,单纯按成绩和资格条件录取。比如哈佛大学录取,并不优先考虑学生是不是麻省生源;剑桥大学虽然是公立,也不会降分录取伦敦生源、剑桥郡生源。当然在录取中,也会考虑一些平权原则,比如说照顾少数民族学生、落后地区学生等,但是原则上不准超过全部招生计划的5%—10%。

总之,重点大学招生改革,不能再推迟了。这种始于70多年前的制度,本是适应当时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国情,早在1998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就应该做出更适合经济社会需求的改变。而如今已经延迟了四分之一世纪了,继续维持这个制度,并不符合全国多数考生和多数家庭的利益,我们理应让其更加合理化、公平化,这也是构建社会平等的一个重要部分。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首批丨27所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院校入选“101计划”试点高校胃肠肿瘤患者先做营养治疗会不会耽误治疗?瘤子会不会更大了?我愿称之为:今年英国留学生都在等的入学攻略!英国哪些私校接受11+入学申请?英国九大公学有11+入学名额吗?美高留学的优势和美高学校的考核重点恭喜!2023首批【重点高中学习交流群】正式开放,扫码进!高考前,“全国知名重点高中开除学生”事件吵上热搜,网友却集体叫好…我时常漫步在小雨里不想多等一年?看看这些美国Top30名校的春季入学项目!还来得及!第十四章国泰航空再被曝不平等对待内地乘客英国九大公学13+入学申请有多卷?提前2年注册,发现没入学名额了……纽约极端高温警告!!热岛效应导致纽约市升高华氏9.5度 影响700万人..刚刚宣布!皇后区的大学点高中设立庇护所 !附近华裔注意【职场】法国管理人员加薪创纪录!但无法改善薪酬不平等法律翻译 | 平等与选择:金斯伯格作品中生育权的性别平等观最新研究发现,性别不平等造成的压力正在损害女性大脑哈尔滨市2023年省重点高中一批次统招分数线公布!战国故事《定风波》卷二(1):惊梦性别不平等、经济困难与社会孤立:日本女性的精神健康危机恒大签不平等条约!许家印豁出老本!爱马仕铂金包的标配已过时,曼哈顿妈妈在卷8个月大娃的入学规划5000点高位接手,业绩却逆风翻盘!这位基金经理有何秘诀?四大特点曝光华人区成重点!澳洲公立学校严打“学区外入学”现象!防止跨区入好学校!暴雨之下,灾害的不平等与人们的互助天天都要穿的!不来整点高级货吗?我要和它锁死!美元最大的敌人是黄金新增3所试点高校!2023—2024学年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政策要点来了研究发现:高校教授子女成为高校教师的机会,是普通人的25倍跑步看世界-佩吉Page澳洲公立学校严打“学区外入学”现象,两大华人区成关注重点这些优质美国/海外大学还有秋季入学机会思想周报丨胜利背后的骚扰与性别不平等;社交时差与健康一个世纪以来,性别不平等有何变化?重磅 ◇ 地产经纪公司:30%投资者迫于还贷压力甩卖楼花!但他们签的是不平等条约在家上学15年:从不去学校的女孩,与梦想逃离学校的妈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